让我们记住这些网红的脸
一天天过去,新闻迅速更叠,我们连愤怒和喜悦,都那么快餐易朽。可能唯一例外的就是网红脸,如真理一般亘古不变。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平凡如你我,在自己的岗位敬业奉献、邻里之间团结友爱、孝敬赡养老人。他们红了,是我们泊头市的正能量“网红”,请记住他们那一张张笑脸……
樊秀峰,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在郝村学区卢樊庄小学任教。第二届“沧州好人”提名奖获得者。年患上被称为医学顽疾的强直性脊柱炎,全身大关节全部强直,不能低头,不能转头,不能坐下,备课、批改作业都是站着完成的。上讲台,讲课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一堂课下来常常疼得满头大汗。患病二十多年来,多次摔倒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和讲台上。
刘丽红,泊头市文庙镇刘汉斗村人。从一落地就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左下肢马蹄外翻,左肋缺少两根肋骨。也因此她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她不仅自己自强、自立,用勤劳、坚强和毅力经营起一间缝补小店,满足自身的生活,同时,还发起成立了自强协会和爱心之家,团结周围的人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奉献爱心,走出了一条从自立到助人的风采人生路。
史文华,泊头市富镇安庄村农民。4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童年的经历,让他对别人的不幸感同身受。20年来,泊头农民史文华夫妇共赡养了5位孤寡老人,资助了7名贫困学生。
杨忠波,泊头市邮政局寺门村分局乡邮员。二十多年的乡邮生涯,杨忠波自行车骑坏了三辆,摩托车坏了十辆;只记得自己结婚当天请过一天假,就连母亲生病在天津住院我也没有歇过一天班;每天他都是四点多起床,七点半出班,没有迟过一天到。20多年来,他行程50多万公里,可以绕地球18圈,负责21个村、多用户、多人的投递工作,投递报刊近百万份、信件近20万份,没有出现过一次漏投误投迟投现象。
王荣芬、高峰,一对居住在国道边的普通夫妻。20多年来一次次救火救人、帮助素昧平生的过路者,却一直隐瞒着自己的救人故事。在20多年里,他和妻子一次次伸手相助遇到困难的路人,是国道上的“隐身英雄”。夫妻俩参与救助车祸伤员的事儿,还曾经得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艾文礼的高度赞扬。
马二行,泊头市火柴厂离休干部。年,年仅8岁的马二行到火柴厂当了童工。自年从工厂离休后,马二行老人始终铭记党恩,全心为民服务,坚持每天义务清扫附近街路,打扫公厕卫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一干就是二十多年,除了平时义务清扫街道,街坊邻居谁家有困难事他都主动去帮忙料理,居民们都尊称他服务社区的“老雷锋”。
王文柱,泊头市四营乡三杭子村农民。自掏腰包在农家地头多次举办“农展会”,并设立“科学种田奖”,鼓励农民科学种田;自己出资3万元成立“傻柱子农协会”,发展120多个示范户,惠及6000多农户,带动附近农民走上科学种田之路。
周双栋,泊头市出租车司机。捡到乘客5万元,主动联系失主。当时周双栋家境并不富裕,住的还是20年前的老房子,他的车也是租赁的,每天除去租赁费和油钱收入不高。
边艺华,年近90岁,虽已离休多年,但始终坚持过着节俭的生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节约用水,年我市开始使用自来水,据调查,老俩口半个世纪,将近节省了吨。为了节电,他家的电器都是小功率的,而且尽量控制着少使用。暑天老俩口大多是靠二把蒲扇度过。这么多年来,每月用电量都在60度以下。晚上需要照明时就像挑着灯笼一样挑着灯泡在家中走动。
宫业芬,原河西街社区主任。从年至年,宫业芬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她敢说敢干,热情友善,不辞辛苦,日夜奔波在河西的小街小巷之中,从不炫耀功劳,默默无闻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马立峰,泊头市交通局地方道路管理站干部。年,马立峰从部队转业至泊头市交通局,负责料场的管理工作。料场对于地方道路建设非常重要,修路修桥70%的工作都要在这里完成。马立峰说:“我是党员,肥个人、坑国家的事不干。”马立峰管理东、西两个料场,占地面积达亩。供应商都知道在马立峰这里一点儿好处都捞不着,暗地里给他起了个绰号——“不留情面的黑包公”。
绿色助学组织NGO,年成立,由泊头四位爱心企业家发起。6年时间,爱心企业家和个人增加到32位,成员包括泊头、沧州、肃宁、青县、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张家口等地的爱心人士,如今受助学生已达人。这个团队不只是捐赠善款,更有爱心、感动与执着,特别是改过去“助学”为现代“奖励”,是尊重,是激励,更是爱。
泊头市残疾人俱乐部,成立于年,将大量精力用到为残疾人提供力所能及但又急需的帮助。他们成立义卖点,设立助残基金,提供创业服务,志愿者轮流值班,所有收入归入残疾人俱乐部设立的“助残基金”。他们认为对于残疾人来说,金钱、物质上的帮助当然很宝贵,但更宝贵的还是整个社会对残疾人多些理解与尊重,能够让残疾人拥有学习、创业的机会。
侯宝银,泊头市富镇姜屯村人。年给去世的三儿子还账,这一“义举”先后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之后,侯宝银本人先后获得第四届“沧州好人”“十大沧州新闻人物”、年度“感动河北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侯宝银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长特别奖”,颁发奖金3万元。
孟庆影,泊头市洼里王镇北马庄村人。公公去世,婆婆当场表示:自己和庆影两口子一起过。孟庆影和丈夫带着孩子搬到婆婆的房里。公公不在了,孟庆影对婆婆照顾得细心了。没过多久,一天早晨醒来,孟庆影见婆婆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追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婆婆有“发癔症”的毛病,晚上从炕上摔下来了。孟庆影没说话,把自己的被褥搬到婆婆炕上,这一睡就是23年。
魏金凤,十年如一日,医院的公爹的事迹感动着全家老小,更是被街坊邻居们传为美谈。
陈红,泊头市交河镇陈北村人。陈红刚出生时,被亲生父母遗弃,身体残疾的陈佳林收养了她。陈红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很多热心人给陈红牵红线。“我不求富贵,不要彩礼,出嫁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带着养父进家门。”她对热心人说。邻县一位叫孟飞翔的青年被陈红的善良所打动,承诺愿与她一起赡养老人。新婚之日,身穿一身洁白婚纱的陈红一手牵着爱人,一手挽着养父,走进婚姻殿堂。
曲丹阳,泊头市郝村镇流懈寺村人。家中公婆没有劳动能力,丈夫偏瘫,还有一个残疾大伯哥,两个小孩尚年幼,一切的家庭重担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柔弱的她独自撑起一个家。
闫庆焕,泊头市齐桥镇大马道口人。年,独自生活的余秀英突发脑血栓。经多方抢救,余秀英的命保住了,但彻底失去了自理能力。“老婶子,只要你不嫌弃,以后我来照顾你。”闫庆焕说。从此她把铺盖卷搬到了余秀英的炕头。闫庆焕家庭并不富裕,一年前她的丈夫患肺结核病逝,家里还欠下两万多元的债,带着年幼的孩子艰难度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毅然挑起了照顾婶婆的重担。
陈见荣,泊头市营子镇大二村人。54年精心照顾公公、智障的叔公和聋哑智障的远房叔公,用勤劳与善良谱写了孝亲敬老的佳话。
缴秀珍,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二十年来一直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治愈了众多病患,受到了患者的赞誉。先后被评为河北省白求恩式好医生、沧州市名中医、沧州市医德医风先进个人、泊头市第七届拔尖人才、泊头市三八红旗标兵、泊头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史树凤,泊头市胜利西街人。年,公公患了脑栓塞,生活不能自理,史树凤肩负照顾公公的担子,一服侍就是20来年。公公肠胃不好,顿顿饭她都精心准备;公公大小便失禁,她从没嫌过脏,还准备了多套衣被,及时替换;老人便秘,她就用手一点点抠出来;怕公公在家憋闷,她买来轮椅常推老人出门透风。史树凤的孝行受到邻里称道。街道办事处搞“十大孝星”评选,她两次入选,还荣获了“全国尊老敬老先进个人”称号。
杨杰,泊头市寺门村镇人。一家四口人,他的父亲患大脑炎落下癫痫病后遗症,时常发作。母亲因大脑受刺激落下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75岁的奶奶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行动不便。在这个家庭里,小小年纪的杨杰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每天早晨6点多他就要起床,帮着三个大人叠被子,打扫屋子,跟着奶奶做饭,等一家人吃完饭,收拾完桌子。8点前,还要赶到离家3里地外的学校去上学。
张甲义,王武镇簸箕张村村民,中共党员。从年开始至今,他坚持义务为村里清扫街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村民自觉维护周边环境卫生。
赵炳生,郝村镇前张留信村农民。18年不离不弃,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妻子。他用内心的坚守兑现了婚姻的承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坚贞不渝的爱情。
李兴政,泊头市交河镇人。每天早上都会骑上三轮车,带上自己的各种“家伙”:锄头、铁锨、铁镐、铁耙、木夯、扫帚和铁锤等,乐呵呵地外出修路。他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
泊头市交通局家属院61岁的王新国,15年来精心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婆。年,王新国69岁的公公殷瑞丰患上脑血栓。每天早饭后,她拿着小马扎搀着老人从二楼走到院子里散步。当时王新国60多公斤,而公公却有90多公斤,再加上公公肢体僵硬,关节不灵活,每在院里“挪”一圈,王新国都是一身大汗。
……
这样的好人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他们引导着社会的正能量,因为他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充满了爱。
本期编辑:郭俊峰张振芬
觉得不错,请点赞↓↓↓
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北京最专业白癜风医院- 上一篇文章: 揭秘十二星座潜藏人格你容易患上哪种心理疾
- 下一篇文章: 刘原故乡是一个悲伤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