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节选精神分析是什么
大家晚上好!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讲精神分析是什么?事实上当我准备讲这个主题的时候呢,我在问我自己,我是不是在自找苦吃?因为我们知道精神分析从差不多年左右诞生以来,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独木成林,已经像一棵榕树一样发展成一个非常非常庞杂的脉络,建立起来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并且在不同的国家都有各自的发展。不仅如此,它已经超越了心理治疗的领域,延展到了哲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的话,如果我们想学习精神分析,不论是想要进行自我探索,还是说我们想做临床,做一个精神动力取向的咨询师。可能我们首先都必须要去了解或者是回答一个问题,就是说精神分析是什么?所以,就这个方面呢,我今天主要的一个聚焦点的话,还是集中在和临床、和生活、和自我探索相关的关于精神分析的核心问题上。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精神分析是什么的话,我们可能还是要回溯到精神分析的起源处,也就是差不多十九世纪末的欧洲。我们知道在差不多十九世纪晚期的时候,在西方的医学界,歇斯底里的神经病学的问题是当时研究的一个重点,热门之一。那么究竟什么是歇斯底里,或者是我们现在称之为的一个癔症呢?简单点来讲就是那些看起来很严重,但是又和生理的原因没有明显关联的中枢神经功能的一个障碍,包括麻痹啊、痉挛啊、手脚抽搐啊、感觉丧失啊,就是没有感觉啦,包括一些疼痛啊等等,就是生理性的一个症状。而这些症状的话它查不出任何的生物性的原因,就比如说像手套样麻痹。他的手是不能动,但胳膊能动,这个从医学上来讲是没有道理的。这个群体的病人,最早会被称之为诈病,会让人误会认为他们是装病,没有病嘛,查不出任何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但是后来,包括夏可,包括博恩海姆,开始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新的连接,就是把生理和心理连接起来了,就是他们觉得这个不可查明的生理之痛,身体的问题似乎是有心理的原因造成的。那么由此的话开始建立起心理和生理两者之间相联系的观点,只不过从最初的时候开始还没有去理解生理背后的潜意识或者动力学的因素,而是通过催眠的方式来进行暗示,通过暗示去治疗他们的症状。而真正把生理的病因和心理的冲突,包括潜意识的冲突和潜意识里没有办法去面对的情绪冲突的这股力量,如何影响到我们外部症状的呈现,建立连接是精神分析。当然这个最初的肇始者其实并不是弗洛伊德,而是弗洛伊德当时的一个合作者叫布洛伊尔。这部分的东西如果大家有更进一步钻研的兴趣的话,可以在《癔症研究》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当初那些原文。那最早的精神分析是在医患关系建立好了的基础之上,在倾听的一个前提之下,听到了潜藏症状背后的病人本体的自主性的声音,那么这部分东西怎么来讲呢,我们就取最早年的,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他们最早期的病例当中的两个小例子来帮助大家有一个建构。在精神分析非常经典的安娜˙欧,也就是精神分析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案例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小故事,被很多的教科书所引用的。说那个安娜,她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癔症患者,说她在有一段时间里面,她开始不能喝水,不能喝任何液体,所以液体碰到她嘴边的话,她都要把它推开,没办法去饮用,这是一个症状。那么直到有一次她在被催眠的情况之下,开始谈起来说,有一次,那个她很讨厌的英国女人带着一条狗进来,然后那只狗喝了杯子里的水,而她当时觉得很厌恶,觉得很生气,但是出于礼貌,她当时就没有表达对于这只狗喝水以及对这个女人的厌恶感,把这个压抑下去了,并转化为不能喝水的症状。而当她把她潜意识里的,伴随着她自己不愿去面对的痛苦情绪的东西,用她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后,她的症状就消失了。接下来的话,她就可以喝水了。我们再来看看弗洛伊德自己早期的一个案例,里本的案例。里本也有典型的癔症症状,她当时的症状就是各种疼痛,面部神经痛啊、双脚痛啊、双眼刺痛啊等等。弗洛伊德也是在给她催眠的过程中,倾听了她的症状,倾听了她症状背后的东西,背后的真实的语言。当她表达出来,比如说她有一次和她的老公吵架,然后她老公羞辱了她。她老公的言语“像一个巴掌一样打到她脸上”,让她有种羞耻感的时候,当她能够表述这样的一种情绪状态和这样的一个触发的事件的时候,她脸部的疼痛就开始消散了。她又讲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在她进入疗养院的时候,她因为对于进入那个陌生的环境很焦虑,担心自己到底应该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自己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对别人去进行沟通和谈话。当她表述了她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的焦虑不安,和她自己的恐惧和担心以后,她的关于脚痛症状就开始缓解了。从精神分析最初的几个案例,其实就是开始了精神分析对于症状的独特的理解。这个独特的理解就是,我们要穿越症状的表面性,反转自身向内去看自己,我自己内在的情绪力量,什么样的一个引起了潜意识的冲突和情绪的力量,如何在导致我外在病症的这个过程当中,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由此的话,其实也就能帮助我们从症状的表面性,而更深入的进入到了一种探索人的内在的情绪、内在的意识,内在的心理世界,内在关系中的爱恨情仇的过程当中,开始了一段新的探索的旅程。那么这部分的就是对于心理病理的精神动力学的第一个视野。而对于我们刚才讲的两个过去的例子,对我们现在的临床,包括现在的公众生活,可能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帮助或者是理解呢?那我这边举一个例子就是说,我们知道差不多应该是腊八节的时候,刘翔跟他的新女友吴莎,他们去游黄山而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那我们知道,其实在刘翔他自己的个人履历当中有两次非常惨痛的经历,一次是年北京奥运会的退赛,还有一次是年伦敦奥运会的中途摔倒,最终也是没有能够完成比赛。那我们都知道外界一直说的都是他的脚痛,并且还做过手术等等,并且在对于他的脚痛治疗当中,一直看到的都是对物理性层面的治疗。但我也在年的一篇报导中,看到一段描述,说他付出后,在年国际田联上海站、尤金站获得金牌,排名重回第一。然后体育总局又给他一个奥运会金牌的任务,他到了伦敦以后,脚痛又开始复发了,最终还是铩羽而归的这样一个结果。虽然没有看到关于他心理上的更多的描述,但我们也可以有一个设想,他的这个脚痛,是不是真的痛到可以引起这么严重的一个程度,以及如果并不仅仅是针对他的脚痛,进行如此大动干戈的治疗,而是有一个倾听者,能够倾听他言说他内心的巨大的压力。整整十三亿人口对他的期待,以及如果失败以后,有可能会带来的很多他难以面对的恐惧、痛苦不安、焦虑等等,去言说这样一些很巨大的、一般人可能难以承受的情绪体验的时候,是不是对他来说,他的外部的伤痛就能够有所减轻,或者也许可能会有其他的结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这就是精神分析对我们理解症状,或者理解外部困境的一个新的途径。就是从我们内在的情绪冲突、情绪力量和潜意识冲突这个角度去探索,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去治疗表面的症状。我们刚才讲的是一个生理性的症状,心理上的症状也是如此。大家知道崔永元,他可能是我们国内的名人当中,最早公开他有抑郁症的。我后来看过一段采访,是朱军在艺术人生里面采访他,我觉得他其实对他的症状的发生,还是有一定的理解的。我们知道抑郁的触发因素通常和丧失有关,而那个时候他所主持的《实话实说》的收视率从5.4跌到0.66,就是他的症状的主要触发点。他在和朱军的对话中,谈到了对自己要求太严,希望一期要比一期做得好,不能够接受自己做的不好,似乎是这部分给他带来了很多抑郁的问题。在他的有一篇报道里他也谈到,似乎她妈妈对他从抑郁症症状当中走出来,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他妈妈跟他说:你不可能一辈子走红啊!你要学习做一个普通人啊!这部分对他有比较大的帮助。我们知道,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上来讲的话,抑郁的核心问题是,超我过于严厉,也就是自我要求太高,以及攻击转向自身,就是总是觉得没做好都是自己的错,自己应该承担起一切。从这个角度的话,我只是想说精神分析给了我们从探究症状的表面性到更深层面,探究潜意识的,包括人际互动关系过程当的一个动力、互动的模式化了的情绪体验等给症状带来的影响。而不是说我要是抑郁症的话,我怎么样才能降低抑郁症状啊,怎么样才能让我睡得着啊,怎么样让我情绪好起来啊,是不是去跑跑步、去去晒太阳,然后去吃点安眠药啊!而是更深入地到潜意识的情绪动力的这样一个层面,来看待自己和了解自己。那么,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可能又要提出第二个问题了。如果从崔永元的角度上来讲的话,中央电视台有那么多主持人,包括朱军也是,而且朱军每年都出现在春晚的晚会上。可能还会有其他的主持人,那为什么有的人得病了,有的人没有得病?他得病的原因是在哪里呢?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又开始了关于精神分析理解人性的第二条路径,也就是精神分析所谈到的人性的发展观这样一个问题,或者是人格成长的问题。那我们知道当我们谈起精神分析的时候,总会说精神分析就是说童年啊,童年创伤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确实如此。因为我们知道心理之病,从比较本质或者核心的角度上来讲,它其实是一场人格之病,这样能理解吗?如果一个人的人格成熟度越高,他的情绪稳定度越高,他的心理弹性越强。那么在遇到外部刺激的时候,他的反应就比较平稳,外部境遇就越不可能对他造成伤害;而如果一个人的人格水平发展的越早期,他的情绪稳定度越差,他的人格越脆弱、分崩离析,没整合好。他的缝很多,到处都是缝,到处都漏水。那么稍微一点点小的刺激的话,可能就会给他带来非常非常巨大的情绪反应。他可能难以应对,就会通过各种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这个人格到底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以及到底是早年什么样的因素有可能会导致这个人格的疾病?以及会在人格的哪个层面给他带来疾病?而这个病的话,从现象学的角度上来讲,又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可能从人格发展的角度上来讲,就我现在所接触的,可能没有哪一个理论流派像精神分析那样,对人格的发展、包括人格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它的核心点或者关键因素是什么?就是什么样的发展或者什么样的养育,可以导致人格哪个方面产生一种健康的因素,以及什么样的一种养育方式,有可能会在他的人格哪个层面带来创伤,并且会给他成年以后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可能没有哪一个其他流派,像精神分析这样建立起来一个如此完备、如此庞杂,甚至有点杂乱的这样一个体系和系统。那我们知道,如果对于精神分析有一点点了解的话,可能都听过关于口欲期啊,肛欲期啊,俄狄浦斯期啊这样的概念。这个是弗洛伊德最初根据我们生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定的节点,提出这样的划分。并且在这个划分过程当中,最早弗洛伊德那时候,他也已经按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抚育,有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心理创伤,他在那个时代已经开始进行了研究。在弗洛伊德之后有非常非常多的理论家和临床家,对于人格的发展有了很多的临床研究总结。但是就人格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来讲基本没有变化。只不过在弗洛伊德最初的三阶段的基础之上,埃里克森他增加到了全阶段,意思就是说是一生的发展阶段。但就弗洛伊德最早的那个观念,他认为前三年对我们人格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可能我觉得和中国传统的那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觉得可能和这句古话也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了起来。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所谈的口欲期来讲,差不多也就是零到一岁的一个阶段。那么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讲,他可能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一个基本的依恋关系和基本的安全感。我刚才讲了,精神分析对于人格的发展有一套完整的系统。那么在这个人格发展的系统里面,可能不仅仅是病理因素,同时的话它也是有一些健康的因素。他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养育方式可以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那么就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养育来讲的话,最重要的是妈妈的在场。也就是零到一岁,一个小毛头,他从妈妈的很温暖的肚子里跑到这个世界上来,这个孤零零的世界,他一点的力量都没有,很可怕的。不知道这个世界会怎么样?会不会害他?会不会给他安全感?所有的一切他都是一无所知的,需要在妈妈的怀抱里建立起来。那么如果这个阶段,能够有一个好的母亲一直在场,能够给他及时的回应,能够让他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我要依靠的这个无比巨大的这个巨人,她是对我很好的,是值得让我依靠的,我如果依靠他的话她是不会害我的,并且我有什么要求的话她是能够理解的,她是能够看到、能够回应的,并且能够满足到我的。那么如果这种最最最早年的一个体验,他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最初的在人际关系当中的一个互动和情绪体验是比较美好的,总体来说是让他满足的话。慢慢在几千次、几万次的这样一些互动过程当中,可以让孩子建立起一个基本的安全感,和在人际关系当中的一些基本的信任感来,并且对他来说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开始慢慢建立起一个自我,自体和客体。别人是什么样子,我是什么样子的。他就是在用最早的跟母亲等最早期的照料者的关系当中建立起来的。如果说孩子在妈妈的眼睛里看到自己是很好的、可爱的、值得接受的,不管自己做什么事情,虽然会被妈妈打,但是总体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当中。他会有一种对自己存在的真实的体验,真实的自体感,并且他不会害怕把自己表达出来。并且他会相信人际关系当中的关系是更积极正向的,能够互相满足的,能够互相依赖和信任的这样一种关系。那么由此相连到他成年以后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会给他带来的一种情绪体验,其实就是会说,这个人是值得我信任的,他会一直长久地和我在一起的,就算他暂时离开了,他也不会抛弃我的,也不会到外面找小三的,他也不会贬低我的,她就可以建立起一个相对比较满意的亲密关系来。当然这么说并不是一一对应,也并不是说如果哪里出问题的话,所有的问题都是妈妈的错,并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知道婴儿他作为一个主体,他有他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时候可能并不是妈妈做错了,只不过是那个母婴匹配没有匹配好。就是说生活的复杂性,很多时候是远远超过理论的单一性的。那么如果在最早年的,就是生命建立之初的这个关系当中他可能就遇到这些问题了,也就是他的基本依恋和基本安全感都没有建立起来的话。那么对于他成年以后的人际关系,尤其包括亲密关系以及人际关系当中的一些体验,会是一个非常非常巨大的创伤和伤痛。因为我们知道本质上来讲,我们是关系当中的人。我们一辈子都是生活在一个关系当中。而我们最早在关系当中的体验,原初的体验是和妈妈,当然这个妈妈要打双引号,也就是和最初的养育者的体验当中所发展起来的。那如果最初的这个体验就是很可怕的,让他觉得说:我靠近就是要被迫害的、要伤害到我的、要被遗弃的,那么这种体验就会刻在他的骨髓里。就像我今天早上在读那个拉弗尔的《百分百问温尼科特》,里面就谈到一个案例,说这个婴儿,她生下来以后,她妈妈就得抑郁症了。然后她就被扔给了一个姨妈,那个姨妈对他很冷淡,后来呢又被暂时放到了她的外公外婆那里。虽然他的外公、外婆对她很好、很爱他,但是因为他们太老了,所以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照看她。所以呢她又被送到另外一个姨妈那里。这个姨妈虽然对她很好,但就是不停地在她耳边唠唠叨叨,永远没有个停,跟她粘在一起,散也散不掉。那么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他最早在人际关系当中的体验就是好像她所依靠的人都是不可靠的,似乎只要她一依靠的话别人就会没有了的,而且在这个如何跟一个依恋者建立起关系当中的话完全是混乱,混乱的体验以及在关系当中痛苦的体验。你想想看一个人,她依靠某个人,然后体验到的都是痛苦,那么这种痛苦的状态,在她成年以后会造成严重的问题。那么也许她会觉得比如说亲密关系,她会觉得:我只要依靠这个人,这个人肯定会抛弃我的,并且他会对我非常糟糕的,那么也许她就不走亲密关系了。也许对她来说亲密关系意味着痛苦,那么她应对亲密关系的方式就是回避痛苦,她自己就是独自孑然一身的方式去应对。这在早期也许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等到年龄增长了,觉得这个时候需要去建立亲密关系,而她的孤独感产生的时候,也许她就走进心理咨询室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种最早年的依附之痛,有可能是造成她当下困境的一个原因,或者也许我们自己有这样的切肤之痛的话。那至少我们在临床当中我们知道我们需要做的是一个足够好的、稳定的母亲,慢慢地建立起她在关系中的依附感、信任感,慢慢地重新内化一个好的客体和好的自体,我是好的,在这个关系当中,然后再去让她慢慢成长起来。那么,这个孩子继续再往上长,比如说两三岁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可能开始有点力量了,并且这个时候他开始能够走了、能够爬了,他的那个力量就要呈现出来了。他需要去把书扔掉,把东西搞乱,然后需要去爬到床底下,需要去各个地方,去把它的一个力量性和他的自我的能量呈现出来。这个时候在他人格发展上比较重要的一点,从养育的角度来说,就是这个时候可能对于孩子来说不要过于严厉,并且给他足够的鼓励,促使他能够独立自主的去把他自己很多东西呈现出来,让他觉得自己是够好的,是这样一个方面,如果这部分能够做好的话,那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就可以在他的人格层面上呈现出来。但是我们现在生活当中其实也会发现,比如说这个宝宝往这边冲,啊不行不行不行,宝宝赶快回来,你到那边会掉下去的;那要往那边,哦那不行不行不行,那边要怎么样了。就是说,如果在他要发展出他自己的力量性、独立性、自主性,他那个我,我是谁?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好不好?能不能被人接受?这部分东西他要发展出来的时候,如果受到太多的抑制,如果他的很多自主性是不被允许的,那么他成年以后,有可能当他来咨询室里寻求帮助的话,有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没办法独立的问题。那以前的话,我在临床当中就遇到过,有一个人他从小被他父母宠爱坏了,当然他可能有其他的问题,他的大学没有读完,并且他后来工作也没有办法持续下去,因为他自我的力量没有办法发展出来,没有被允许发展出来。那么最后的话,他就变成一个啃老族呆在家里。以前我在社区当中,就是我们去社区摆摊头,有一个老太太跑过来,然后边上人就跟她说,你好让你儿子过来看一看。她说为什么呀?别人说,你看你儿子什么工作都做不长,天天呆在家里,也不娶老婆、也不上班的。然后这个人她就很生气,她说谁说的?她说我儿子天天炒股赚的可多了,这个工作太差劲,他才不要做呢,就跑掉了。那我有时也在想,因为他们说他儿子四十多岁了,我在想是不是对这个孩子来说,他自己的一个自我的能量和自我的力量没有发展出来。他的一个独立自主性,没有发展出来,他的一个独立性的话也是不被允许的。包括以前临床当中也遇到,他连娶一个自己想娶的老婆都不行,最后被她妈妈逼着去娶了一个他妈妈想要的女人。然后夫妻关系也不是很好,最后也导致了很多的心理情绪问题来寻求帮助。那么,这个可能是精神分析能让我们探索的,我们首先需要建立起足够的依恋。如果这个依恋关系没有建立好的话,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情绪心理问题。那么接下来,依恋可能是零到一岁的一个关键期,其实是一辈子的问题,零到一岁是个开始。那么可能两到三岁,这个依恋关系建立好了,就要去独立了。那么这个独立的过程当中发展自我的过程当中如果发展好了,就是什么样的情况,可以让孩子有个比较好的发展。那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发展好的话,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心理情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可能会让他以什么样的症状走进到心理咨询室里来。包括如果发展到三到五岁开始,也是精神分析上所谈的俄底浦斯期的开始。那么这个时候的话,孩子他可能要从二元的关系进入到一个三元的关系了,然后他发现在他和妈妈之间还有个爸爸,或者他下面有弟弟妹妹了,或者发现上面有哥哥姐姐了,或者他到幼儿园,他可能需要跟其他的小伙伴去竞争了。然后在竞争的关系当中,到底老师最喜欢谁啊?我自己的独立主张表达出来是不是被接受的?还是说比如说他自己的意思意见主张要表达出来啦!他可能要就是攻击他的父亲了,这个攻击打双引号的。他可能会说:爸爸你这个东西说的是不对的啊,我们老师说的才是对的。他自己的一个自主性和自发性要呈现出来了,那么如果在这个呈现的过程当中的话,对于父母来说可能比较重要的,就算孩子说我不好的话,我也能够接受,且能够欣赏,能够承接他的攻击性,并且能够让他觉得,他伤不到我,他的力量伤不到我,他是可以自由表达的。那么这个孩子成年以后的话,他的人际关系当中,就是自主呈现的这部分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当他的力量呈现出来,他在他的父母那边,要把他的一个自我的主张和自我力量呈现的时候,总是被他父母拍下去,要攻击的时候被拍下去,那么成年以后,也许会出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啊!比如说一个人他在那个公司当中老是做老二,他怎么也做不了老大,为什么做不了老大呢?每次他要竞争,要跟别人对着干的时候,他那个恐惧之心、他的恐惧的那种情绪就会升起来了。并且的话,这种恐惧可能会抑制住他更进一步地把他的能力呈现出来,并且这种抑制可能会导致他在职场竞争当中总是处于老二的位置,总是没有办法能够把他的力量真正呈现出来的一个位置,可能因为这个的原因,最终把他带到了心理治疗室当中来。那么,这个可能是精神分析能让我们探索的,我们首先需要建立起足够的依恋。如果这个依恋关系没有建立好的话,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情绪心理问题。那么接下来,依恋可能是零到一岁的一个关键期,其实是一辈子的问题,零到一岁是个开始。那么可能两到三岁,这个依恋关系建立好了,就要去独立了。那么这个独立的过程当中发展自我的过程当中如果发展好了,就是什么样的情况,可以让孩子有个比较好的发展。那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发展好的话,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心理情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可能会让他以什么样的症状走进到心理咨询室里来。包括如果发展到三到五岁开始,也是精神分析上所谈的俄底浦斯期的开始。那么这个时候的话,孩子他可能要从二元的关系进入到一个三元的关系了,然后他发现在他和妈妈之间还有个爸爸,或者他下面有弟弟妹妹了,或者发现上面有哥哥姐姐了,或者他到幼儿园,他可能需要跟其他的小伙伴去竞争了。然后在竞争的关系当中,到底老师最喜欢谁啊?我自己的独立主张表达出来是不是被接受的?还是说比如说他自己的意思意见主张要表达出来啦!他可能要就是攻击他的父亲了,这个攻击打双引号的。他可能会说:爸爸你这个东西说的是不对的啊,我们老师说的才是对的。他自己的一个自主性和自发性要呈现出来了,那么如果在这个呈现的过程当中的话,对于父母来说可能比较重要的,就算孩子说我不好的话,我也能够接受,且能够欣赏,能够承接他的攻击性,并且能够让他觉得,他伤不到我,他的力量伤不到我,他是可以自由表达的。那么这个孩子成年以后的话,他的人际关系当中,就是自主呈现的这部分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当他的力量呈现出来,他在他的父母那边,要把他的一个自我的主张和自我力量呈现的时候,总是被他父母拍下去,要攻击的时候被拍下去,那么成年以后,也许会出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啊!比如说一个人他在那个公司当中老是做老二,他怎么也做不了老大,为什么做不了老大呢?每次他要竞争,要跟别人对着干的时候,他那个恐惧之心、他的恐惧的那种情绪就会升起来了。并且的话,这种恐惧可能会抑制住他更进一步地把他的能力呈现出来,并且这种抑制可能会导致他在职场竞争当中总是处于老二的位置,总是没有办法能够把他的力量真正呈现出来的一个位置,可能因为这个的原因,最终把他带到了心理治疗室当中来。当然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人格发展的复杂性,包括它的多面性,其实是非常非常复杂的。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是谈到了它非常细微或细小的一个部分,因为这样的话说起来可能会比较简单一点。总的来讲,从后面一条关于人格发展的脉络或者是角度的方面来讲,精神分析其实给我们呈现这样一个完整的图谱,这个完整的图谱告诉我们,心理发育的基本发展阶段是什么?然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可能需要去处理的人格发展的主要议题是什么?以及这些议题如果处理好了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一些人格品质,可能对我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而如果没有处理好的话,可能会给我们未来的一个身心状况带来什么样的困境。以及这些困境再遇到类似的扳机点的时候,如何变成一个病痛。比如说我刚才所说的,可能最早期的依附关系没有建立好,这种亲密关系当中的一个基本的信任、稳定,爱和连接的关系没有建立好。也许早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也许等到她开始谈恋爱了,开始要走进亲密关系了,婚姻问题成了每年过年回去都被说的一个问题了。也许这个时候的话这个扳机点来了,可能会把她带到咨询室了。而这种困境,这些在早年成长过程当中,因为人格发展的这样一些不成熟或者不够完善带来的一些问题,给他带来的一些困境,当来访者他走到咨询室过程当中,或者也许不是来访者,或者不是咨询师,我们只是在自我探索,那么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是背后什么样的动力?导致我目前的困境。可能在我们最初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去理解,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啊,但是精神分析的话它至少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途径,或者一个方法去理解我们,或者理解我们的来访者。它给了我们一个关于人格发展的这样一个完整的图谱。它让我们看到了最早年的一个人际关系,或者是养育互动过程当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和人际模式,如何通过反反复复的这样的一个过程,逐渐内化到我们自己内在的人际关系当中,成为我们自己内在的一种人格模式。而且这种人格模式,又是怎么样在我们成年以后,在它触碰到它特定的一个扳机点的时候,给我们带来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一个困境。而如果慢慢地我们能够透过一个表象,去看到它背后潜藏的这样一种动力、这样的一些恐惧、这样的一些潜意识。拿刚才的所举的那个关于依恋的两个例子来看。如果对一个老是走不进亲密关系的人,我们可能不是说去给她找相亲网站,然后给她介绍结婚对象,让她多外出活动,让她去参加社交团体,这个是针对于她的表面问题的表面症状。而是我们能够更多地去探索她内在对于亲密关系、依附关系的恐惧,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和被抛弃的恐惧,以及在渴望和恐惧之间,她自己通过逃离来应对这份恐惧的这样一个模式。帮助她慢慢地能够意识到这部分,慢慢地能够去理解,这部分恐惧只是源于最早年的恐惧。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抱持的环境,让她能够在这个空间当中,就像是一个容器。心理咨询,不管是我们想要去帮来访者咨询,还是我们去寻求帮助,其实咨询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其实也像是一个容器的过程,在这个容器当中,慢慢地帮助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去面对他早年的伤痛,然后去承接不敢承接之苦和他潜意识里面的、他意识不到的,伴随着痛苦情绪的这样一些东西,并能够了悟说,哎!这个是过去留下的,可能和当下的这样一个情景并不相同,并且能够穿越伤痛,慢慢地逐步走向成长。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在自我探索和理解和疗愈的过程当中,帮助他们人格走向更进一步的成长和成熟。帮助他的自我发展起来,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的话,他将有能力和力量去面对不敢面对之痛,让他的生命呈现出比过去那种残缺状更完整的一种生命状态。
那么理解这部分可能对于我们的当下,会有什么样实际的意义呢?我觉得总结下来的话,其实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讲吧!一个方面如果我们是一个咨询师的话,至少当我们了解了来访者的困境和早年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建构起对这个人,他的困境的内在动力学的一个理解,同时也帮助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策略更好的去治疗。如果是依恋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需要去做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更多的共情抱持的母亲,而不是做一个更节制的父亲,相对来说能够对他有更好的帮助。如果是一个独立和依赖的问题,也许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不停地给他指导,而是帮助他去成长。当我们对来访者的困境和他的人格发展有更多的了解的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治疗来访者,这个是从咨询师这个角度上来讲。那么如果是从自我成长的角度上来讲的话,如果我们理解了问题的困境在哪里的话,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穿越问题的表征,进去探索我们自己内在更幽深的内心世界,帮助我们自我的成长和疗愈。而如果我们在抚养孩子过程当中,理解了这些的话,至少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我们可以去规避一些不必要犯的错误,并且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同时也觉察自己和帮助自己一起成长。这个可能是精神分析对我们临床和生活来讲,结合得更紧密的意义所在。
王晓艳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助理心理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接受中德精神分析治疗师(中德班)连续培训、中美认知行为治疗连续培训,长期跟随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资深督导、多位IPA候选人的精神分析师HermannSchultz博士深入研习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长期接受国内首位IPA会员林涛博士个别案例督导,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张海音主任团体案例督导。长期接受拉康派精神分析师的个人分析。对人性充满好奇与探索的愿望,除了心理学,自年开始研习正念禅修,尝试在纷繁复杂的流派纷争中,找到更本质的那份连接。(整理:张彦凤)
网络课程:精神分析理论与实务(第三阶)招募中,点击可直接查看。
欢迎加入“遇见精分江西治疗白癜风医院治白癜风南昌哪家医院好
- 上一篇文章: 于萍讲堂癔症是怎么回事怎么治疗
- 下一篇文章: 读书总结癔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