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现的分类来看
古代的观点认为,这是妇女所特有的疾病,系子宫在体内游走所引起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中首先废除了癔症的诊断名称,将它分解成若干个“独立”疾病,如转换性障碍、分离性障碍等,但在我国,目前仍然采用癔症的概念,而且依然将其放在神经症里加以讨论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属于神经症范畴的一类精神障碍,常常由心理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病个体所引起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改变、选择性遗忘、情感暴发和精神病样的表现等精神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的病理基础,这小儿癔症就是说病人的表现不能以神经系统的损害来解释
在国外,该症患病率约为5‰,英国的bethlem和maudsley医院,在20世纪50年代前,癔症的住院率为6.9%,而到60年代下降为3%1981年lazzre研究发现,在综合性医院转换性癔症患病率为5%~13%
1
从表现的分类来看,临床上都将其分为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分离是指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是指心理刺激引起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可消失本病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消失
在社区,转换性癔症年患病率为(11~22)人/l0万人口,躯体化障碍患病率为(30~60)人/10万人口1982年我国12个地区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本病的患病率为0.355%,占全部神经症病例的16%,在神经症的专癔症性精神障碍科门诊中占13.8%,农村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文盲、半文盲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较高文化者,并且经济文化落后的偏远地区的患病率较高
由于对癔症的概念、诊断范畴等方面的分歧,各国对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数字颇不相同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在言语暗示的同时
- 下一篇文章: 常有装模作样的戏剧样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