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摆脱心脏病方剂篇二
活血化瘀的名方(下)
——适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心律不齐、心脏瓣膜病
河流干涸了,这个地方的土地就没有了收成,树木森林被砍伐了,于是沙尘暴就来了,江河大海被污染了,海底世界就不再丰富多彩了。河道被瘀积了,时间长了,河道就堵塞了。同样血瘀体质的人不注意,血道阻塞了,于是就容易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等致命大病。本文介绍心脏病人活血化瘀的另外几首著名方剂。
血府逐瘀汤使用说明
出处及来源: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
使用时间:年
常用剂量及煎服法:柴胡一钱(10g)芍药二钱(10g)枳壳二钱(10g)甘草一钱(5g)桃仁四钱(15g)红花三钱(5g)当归三钱(10g)川芎—钱半(10g)生地三钱(10g)桔梗一钱半(5g)牛膝三钱(10g)水煎服,每日2-3次。
方剂歌诀:桂枝茯苓丸用多,丹皮桃仁芍药和,冲悸身疼有定处,治在降逆祛瘀血。
适合调理的病症有: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疾患,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心脏瓣膜病、动脉炎、静脉炎等。头痛类疾患,如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头痛、偏头痛、癫痫、颅脑创伤等。眼科疾患,如眼底出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等。胸胁痛类疾患,如冠心病心绞痛、肺心病、胸膜炎、肋软骨炎、胸部外伤、肋间神经痛、矽肺等。
适合使用本方的体质:被称为“柴胡体质”,也就是适合使用中药柴胡的一种体质类型。这种体质的人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神情抑郁或紧张;皮肤比较干燥,肌肉比较坚紧;上腹部或两肋下按之有抵抗感或压痛或肌紧张;舌质坚老、暗而紫点、舌体不淡胖;脉象多弦细。
这类人群的好发症状是: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的反应敏感,或寒热交替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性欲易受情绪的影响;胸胁部时有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肩颈部常有酸重感、拘挛感,四肢常冷,少腹部易胀痛。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胀、烦躁、经来腹痛、经血暗或有血块。易腹痛腹泻,易全身疼痛。
现代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应用范围广泛,临床出现以下情况的要注意本方证的应用:①病程比较长,常规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者。中医有“久病入血”的说法,久治不愈而不见衰弱者,常考虑有瘀血。②症状怪异、主诉复杂,这大多为神经症或精神病。③患者精神状态尚佳,不现憔悴萎靡之态,特别是久病、久痛的患者。④患者肌肉坚紧。⑤有瘀血证。如果方证相应的话,本方常可以收到比较快的效果,并无副作用。
注意事项:但是,非瘀血证的患者长时间使用本方,有的会出现全身虚弱感、肌肉软而无力等症状。
血府逐瘀汤的心脏病康复案例
当今社会,各种心脏病几乎都能见到,应用名方血府逐瘀汤的机会也就非常之多,下面举一些康复的例子,供广大心脏病患者参考。
心律失常
郝某,男,52岁。6月23日初诊。患者自诉今年2月15日因生气突然发作“晕厥”,经检查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偶见室性早搏、交界性逸搏心律。曾以西药治疗无效。现仍心慌心烦,胸闷如塞,不任重物,时自汗出,每因情绪波动而加剧,性情急躁易怒,夜寐多梦,口干不欲饮,唇色紫暗,舌暗有瘀斑。
辨证:气血痹阻心脉,血行滞涩。
治法: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4剂,水煎服。
服后心慌胸闷见轻,夜寐好转,唇舌紫暗渐止,再予原方8剂,诸证尽除而痊愈。
风湿性心脏病
张某,女,32岁,工人。8年前因四肢关节疼痛,动则心悸,二、三尖瓣反流。医院诊断为“风心病”。80年婚后出现左胸部阵发性针刺样疼痛。发作时四肢发冷、心慌不适。月经来潮时小腹疼痛剧烈,月经量少色暗。曾四处求医,屡治不效。脉弦细涩。
辨证:胸阳不振,心肝瘀血。
治法:活血化瘀,温通心阳。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连服5剂,胸痛消失。继后每出现心痛即服此方,一服即效。
按语:心痹一病,《内经》早有记载;“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本例属胸阳不振,心血瘀滞所致。用血府逐瘀汤为主活血化瘀,使心脉通畅,心痛自愈。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杨某,女,50岁,机关干部。自诉胸闷、心悸已年余,反复发作,阵阵惊惕不宁,伴气短,不耐劳累。医院给服地奥心血康、消心痛及中药(方名不详)等,效果不显。动员其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有顾虑,故求治于中医。
诊断:患者除有上述诸症外,尚见面色少华,苔薄,舌有紫气,脉来沉涩。心电图检查示P-R延长,心率47次/分钟,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最慢心率为42次/分钟。
辨证:气虚血滞,血府有瘀。
治法:益气活血通脉。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一味黄芪。连续服用1月,病情大为改善,心率提高至52次/分。再续用1月,心率增至60次/分,胸闷、心悸等症亦消失。
按语:本例患者由于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脉运行不畅,而见惊悸、脉沉缓。病乃虚中夹实,以虚为本。故用大剂量黄芪益气以助血行,血府逐瘀汤活血而通血脉,通补兼施,终获良效。
房室传导阻滞
余某,女,28岁,工人。半年前因患病毒性心肌炎,后遗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型)。自觉心悸、心慌胸闷不适,每因过劳或恼怒加重,伴胸闷钝痛,长期服用营养心肌药无效。刻诊:少气,心悸不适,失眠,纳差,舌苔薄白,脉结代。
辨证:心气虚弱,络脉瘀阻。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味。连服15剂,诸症悉除。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
按语:该患者虽无明显的血瘀脉症,但根据久病多虚多瘀的理论,而投以益气活血药,竟收到如此效果。临床对一些久病不愈、诸药无效的病例,投以活血化瘀剂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
刘某,男,60岁,教师。患者因激动后感心前区阵发性压榨样刺痛约2小时,痛时向左肩部放射,伴心悸、心慌、出汗多,在家自服心痛定、含服硝酸甘油片等处理后,症状略减轻而急诊收住院。查血白细胞及谷草转氨酶均升高。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后予静滴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注射液、吸氧及镇痛等综合治疗,心前区闷痛减轻不明显,特邀中医协助诊治。
症见:胸闷如窒,持续不解,呼吸短促,舌质紫暗,脉细涩。
辨证:气阴两亏,气滞血瘀,心脉失畅。
治法: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另炖服西洋参20g,代茶饮。
服药2天,胸压闷痛有所减轻,出汗少。继用前法出入调治5天,胸痛基本消失。
按语:急性心肌梗死属中医学心痛的范畴。正如《类证活人书》说:“瘀血留滞胸中隐隐痞痛。……皆经所谓心痛也。”在治法上,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抓住血脉运行障碍这一关键,以通血脉为主,力求切合病机,辨证准确,灵活掌握,多能获效。
中药大黄,也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竞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岂有鸩人羊叔子?欣逢圣手谢夷吾!全家感谢回天力,料理花间酒百壶。”
清代诗人袁枚(公元—年)患痢疾,医生用参芪等补药,结果病反而加重加剧了。其老友张止厚拿自己所制的大黄馈赠给他,医生都很惊恐,但是袁枚毅然服之,三剂而愈,于是赋诗致谢。诗中所所说的“将军”,就是中药大黄。
大黄属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南大黄的根茎,因本品色黄,故名大黄。又因其功能推陈出新,极为峻快,如戡定祸乱,至于太平,故又有“将军”之号。明代张景岳还把大黄、附子称作药中之良将,称人参、黄芪为药中之良相。大概是由于它的药性峻猛,有冲墙倒壁之力,因而古人又美其名曰“无声虎”。
解放前,上海“三友实业社”的老板,为了制造一种不同凡响的补药,曾邀请上海中医药界知名人士,求其各献一方,众医所献多为参、芪、苓、术之品,惟有一方,另辟蹊径,与众不同,只用生大黄一味。老板十分惊奇,听了献方者一番解释,老板大喜,定名“三友补丸”,投入市场后十分畅销。无独有偶,江西有一名医,也以出售单味大黄制成的“通补丸”而大获其利。民间曾有一位走方郎中,以卖“大补糕”而出名,此方秘而不传,一次酒后吐出了实言,其主要成分是焦三仙和小剂量的大黄。有人经调查研究发现,西北牧驼人常给骆驼饮用大黄水,结果吃草多,生病少,寿命也长,比不饮大黄水者可多活5年以上。牧驼人常饮大黄水者,也得到了同样的效果,寿命比同龄人长。可见大黄却病抗衰,益寿延年的功效确切。
许多人都知道大黄有泻下通便的作用。如东汉哲学家及养生学家王充(公元27-约97年)说过:“欲得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渣。”东晋养生学家葛洪(公元~年)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金元名医朱丹溪曾提出“倒仓法”,即用通畅大便来清除肠内毒素,以却病延年。
但是,大黄也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却较少有人知道。大黄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说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
在含有大黄的中药方剂中,有两首著名的活血化瘀剂:一个是桃核承气汤,一个是大黄蛰虫丸。下面我们分别加以介绍。
桃核承气汤
[常用剂量]桃仁15g,制大黄15g,桂枝15g,炙甘草5g,芒硝lOg。
[煎服法]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冲人芒硝,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面色有光泽,面颊偏红。腹部充实,下腹部紧张,两少腹压痛,特别是左下腹部可触及索状物,并有抵抗与压痛。精神不安定、烦躁者,常伴有便秘、小便频数、脉实有力等症。
[适用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脑溢血、眼底出血、皮下出血、子宫出血、尿血、尿道感染、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
[药理研究]镇静、解痉止痛、免疫调节功能及抗肝组织纤维化等。
[注意事项]体质虚弱者慎用。
[类方鉴别]本方证需与桂枝茯苓丸证、血府逐瘀汤证相鉴别。三方均可治疗瘀血腹痛,但在腹痛的部位上,血府逐瘀汤证为痛在胸胁,桂枝茯苓丸证与本方痛在少腹。桂枝茯苓丸与本方的腹痛部位相似,但本方有明显的大黄证,精神症状与便秘也以本方为重。
大黄蛰虫丸
[常用剂量]制大黄3g,黄芩6g,生甘草10g,桃仁10g,杏仁10g,赤芍12g,生地30g,干漆3g,虻虫10g,蛴螬10g,蛰虫6g,水蛭10g。
[煎服法]本方宜用丸剂。
[体质要求]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晦暗,两目呈青暗色,皮肤干燥甚若鱼鳞,舌质紫暗,小腹部疼痛有硬块,或有腹满腹胀等。
[适用疾病]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血小板增多症、脑血栓、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性盆腔炎、周围血管病、皮肤病等。
[方剂特点]以大黄与虫类药的配合是本方的特色。蛰虫又称地鳖虫,是一种陆栖性昆虫,体扁平卵圆形,喜居农村的墙壁下。现在多人工养殖。本药有活血化瘀、消坚去伤的作用,临床用于瘀血凝痛、瘀血经闭、瘀血肿块、腰痛、跌打损伤、骨折、外伤晕厥等。临床多用于丸散,每次1~2g,若入煎剂,每剂6~10g。
[药理研究]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和抗心肌缺血,降低全血及血浆黏稠度。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药后出现皮肤过敏者停服。
大黄蛰虫丸证与桃核承气汤证的瘀血证是不同的。区别在于:桃核承气汤证是新瘀血,患者的体力充实,病程也比较短,瘀热内结,故见腹痛便秘、发狂、发热、舌红等证。大黄蛰虫丸所治的瘀血症是一种“干血”,又称为“久瘀败血”。即病程较长,患者的形体也日见消瘦,面色更加暗晦,两目呈青暗色,皮肤干燥,甚至状若蛇皮鱼鳞,舌质紫暗。因有瘀血在里,故小腹部疼痛有硬块,或经常腹满腹胀。大黄蛰虫丸是丸剂,大黄的用量比较小,且已经蒸制,其泻下作用已趋缓和。故患者服用此丸后,剧烈泻下者是比较少见的。这里用大黄,主要就是取其活血化瘀的作用。
舌尖的中医立足科学中医,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到哪家白癜风治疗好- 上一篇文章: 你有什么样的内心,你就会感召到什么样的磁
- 下一篇文章: 用穴得当,立竿见影艾灸专家总结的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