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一是纯言语性暗示
二是治疗性的暗示,即安慰剂暗示,可以开一些无实际药物疗效的安全药物,配合心理咨询师的言语暗示对癔症性昏厥患者进行“治疗”。
一是纯言语性暗示,在言语的刺激诱导下使患者更有效地把握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
解释与引导使患者明白癔症性昏厥并非由躯体疾病引起,而是心理因素所致,并引导该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生活目标,正确而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不为小事纠缠不清。
3.心理暗示
心理咨询师应引导患者详细讲述与症状发作有关的激发性生活事件内容、把握患者病情发作的精神诱因,为解释、暗示等进一步心理治疗做准备,又能使患者的痛苦情绪在尽情宣泄后得以减轻。
癔症性昏厥患者发作时顷刻伏倒在地,意识不清,双目紧闭,大喘气,四肢挣扎状乱动。患者不能说话,但能用笔对答,双下肢呈瘫痪状。
癔症性昏厥的矫治措施
癔症疾病的危害不在于这个疾病本身,而主要在于癔症性昏厥时造成的人体外伤,特别是脑外伤。因此可采取如下矫治措施。
癔症一词的原有注释为“心意病也”,也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病,以乡村多见。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癔症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癔症的发病年龄多数在16~30岁之间,女性远多见于男性。
1.疏泄
2.解释与引导
癔症病人在病前常已有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这类人常在某些心理一社会因素的刺激下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这些症状可由暗示而产生,亦可通过暗示而使之消失。
- 上一篇文章: 儿童癔症性缄默常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 下一篇文章: ④ 癔病性发作与周围环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