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秦汉时期

3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我们祖先就对精神病有过记载

1

到了秦汉时期,中医基本上确认了精神病,这一时期的医学典籍——《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都可找到记载如《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奔豚、脏躁和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不寒,如热不热,口苦,小便赤,得药则剧吐利)

历代中医先贤对这一比较难治的疾病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在《脉经》、《甲乙经》、《肘后备急方》、《千金方》、《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神医普救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经》、《政和圣济总录》、《 济生方》、《活人书》、《华氏中藏经》、《儒门事亲》、《东垣十书》、《丹溪心法》、《医学纲目》、《证治要诀》、《医学正传》、《医学入门》、《证治准绳》、《名医类案》、《景岳全书》、《本草纲目》、《保生秘要》、《石室秘录》、《医学心悟》、《医效秘传》、《杂病源流犀烛》、《医林改错》、《温病条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数十种医学典籍中都可找到记载把上述中医典籍中有关精神病学知识系统地、取其精华地继承并发扬光大,应该是《中医精神病学》由此可见中医对精神病的认识由来已久,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尚书·微子》中有“我其发出狂”一句,表明殷代已有“狂”这种病名“狂”在病态方面的表现是发痴、放荡,即通常所说的“疯疯癫癫”此外,在《诗》、《易》、《礼》、《左传》《荀子》、《韩非子》、《史记》等书籍中对精神病的病态表现,也有片断的描述,如《荀子》中的“解蔽篇”中说“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惑忽间疑玄之时正之,此人之所有无有而有无之时也”这里所说的无中生有即是幻觉这些非医学古籍中的片断散记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先秦时期就对精神病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而中医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对精神病的重视

在集古今之大成的《中医精神病学》里,有些先贤把精神病分为癫症、狂症和痫症三大类中医不同的学派又把精神病中的多种疾病分别命名为“呆病”、“花癫”、“心风”、“风邪”、“谵妄”、“郑声”、“百合病”、“产后癫狂”、“花草药石发狂”、“恶酒”、“情志证”、“失志”、“卑蝶”、“脏躁”、“奔豚”、“梅核气”、“厥证”、“头痛”、“眩晕”、“不寐”、“嗜卧”、“惊悸”、“怔忡”、“健忘”、“痫症”、“夜啼”、“夜惊”、“謇,乞”、“遗尿”等数十种诊断名称但从中医精神病知识仓库里,是找不到“精神分裂症”这个诊断名称的

2

下一页








































































































































































































































浙江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fhl/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