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自恋型人格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
尽管诊断依据大不相同,但自恋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在临床表现上常有雷同之处,这样的情形无疑导致了临床治疗师的困惑。本文通过对现代精神动力学有关理论的回顾以及笔者多年的临床观查,对上述二种人格障碍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和治疗上的异同进行了区分,以期我们对这二种人格障碍有较明晰的认识。
现代精神动力学理论认为来自于早期客体关系的内在精神过程和亲子关系中自恋性创伤导致的人格损害构成了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和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起源[1]。
临床发现上述两种人格障碍从来就没有形成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他们缺乏人类最重要的爱的属性。什么样的事件和人际关系可以导致自我的损伤,从而影响一个人形成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和体验爱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困惑,现代精神动力学的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派,一是通过对父母与儿童间互动的观察,研究了个体怎样形成最初的关系,怎样形成自体(self),以及怎样发展自己的人格。二是在对这类病人大量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这些病态表现与早期亲附关系上的自恋性损伤相关。他们呈现出起源于自恋发展阶段的障碍——自恋型的客体关系。这些表现最早在DSM--Ⅲ中有较详尽描述。
因而自恋这个主题成为了研究的焦点。早期的弗洛伊德(Freud)、以及现代的肯伯格(OttoKernberg)均研究并描述了儿童自主性性欲期后的原始性自恋。在这个时期,孩子首先将爱的能量投注给自己,然后,作为一个分离的自体,将这种能量投注给那些曾给予自己满足的客体。这时的自恋主要是由无所不能和魔幻性想法(magicthinking)所支配。此时孩子对父母和他人的关联,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向现实原则的转换。这是这段时期的内在精神过程[2]。
在正常发展中,早期自恋被现实原则替代逐渐变得适应环境。早期的自恋继发成为一种包含有对客体爱的能力。既能认识和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 上一篇文章: 泪目妈妈生病的时候,也还在想着怎么保
- 下一篇文章: 新泰一访民长期非访以寻衅滋事罪获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