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第三层神经症性心理防

心理防御机制是由心理学、精神学的鼻祖佛洛依德首先提出的。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但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久而久之的反应就会导致心理疾病。

心理防御机制一般分为4个层次:

前期我们介绍了第一层:“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

第二层: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

现在我们介绍:

第三层:“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

这些机制常见于3岁至90岁的“健康”人、神经症和正在对付急性应激的时候的个体。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改变个人的感受或本能的表达。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个人的借口或“神经症的苦衷”。它们往往能在传统的、短程心理治疗性解释之后,作出戏剧化的改变。

9、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用一些从感情上看来较不强烈的说法来思考本能性的愿望,而且不付之于实际行动。观念留在意识之中,而感情却已告消失。

理智化包括以下机制:分隔(isol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仪式性(ritual)、抵消(undoing)、补偿(restitution)、魔术性思维(magicalthinking)。这些机制之间虽然互相有些区别,但它们往往成群出现。理智化包括为了避免与人发生亲热的感情而对非生物给予太多的注意,或者为了免得表达出内心感情而去注意外界现实,或者为了避免感知整体而去注意无关的细节。强迫思维和行为也包括在内,虽然它们也可被认为是某种形式的内心置换。

10、压抑(Repression)——表面上看起来是显得莫明其妙的天真行为,口误笔误,或者不能承认某一感官所输入的信息。可以说这是: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观念却被忽视了。

压抑所造成的“遗忘”是很特别的,往往有高度象征性的行为可以提示这种压抑并不是真正的遗忘。压抑与压制的区别在于,前者能有效地无意识地抑制冲动甚至达到放弃目标的地步,而不只是推延。与否认不同,它只是让人们不能在意识中感知到自己的本能和感情,而不是否定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认识和反应。如果有一个正在哭泣而却忘了为谁哭泣,这就可能是压抑;如果他否认自己流过眼泪,或者坚持认为所哀悼的人实际上还活着,那就可能是否认。

11、置换(Displacement)——把自己的感情改为指向一个较少关心的(较少情感贯注的)客体(对象),而不是针对能引起这种感情的人或情景。

它包括用某一事物或陌生人来轻易地代替那个在感情上占重要地位的人物。开玩笑、隐含敌意的诙谐和讽刺漫画,都涉及置换。大多数恐怖症、多数癔症性转换反映以及某些偏见,也都涉及置换。

12、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所表现出的行为是与某种不能被人接受的本能性冲动正好相反的方式。

这种防御机制包括:当某人希望照顾自己却明显地照顾别人、“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所不喜爱的职务。

13、分离(Dissociation)——暂时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性格或某种感觉,以期避免情绪苦恼。与神经症性否认同义。

它可能包括神游、癔症性转换反映、一种突然的毫无根据的优越感或漫不经心的态度,以及短期地否认自己的行为或感情。它也包括为了消除焦虑或苦恼而显得忙忙碌碌的行为、通过在舞台上表演来“安全”地表达本能欲望,以及为了麻木自己的不愉快感情而短暂地滥用某种药物或利用宗教的“欢乐”。分离比歪曲较易为别人理解,也比较体谅别人,较发泄来得短暂。

元玺心理咨询师实训基地,助企业发展,帮个人成长!

转发文章用生命影响生命——助人幸福自己得福!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电话
小孩白癜风能治好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fhl/6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