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找个人在一起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一个电视节目,据说是比本山大叔的小品还搞笑的真实版的一对情侣在某情感纠纷调解节目上的对话。
两人的矛盾焦点来自于女孩子在与当前的正牌男友恋爱期间,仍然经常与前任男友和另外一个相亲对象存在联系,并接受对方的平板电脑、手机等稍显贵重的礼物,对此现任男友表示“蓝瘦、香菇”,两人因此经常争吵。而被人评为“奇葩到搞笑”的是女孩自持的理由。
对于现任男友不满的这些事情,女孩的回答是:
1、是前男友主动联系我的,我没办法不接电话或不回复;
2、对于接收礼物的问题,女孩说是对方给我寄过来的,我不知道对方的地址,没法寄回去;
3、对于两人确定恋爱关系以后,女孩还回家去相亲以及后来继续和相亲对象保持联系,女孩的解释是不想让妈妈不满和伤心,因为这次相亲是妈妈张罗的,和相亲对象联系也是妈妈希望和要求的;
总之对于这些,女孩说我没办法,我没法拒绝,因为——高潮来了——我不是那么无情的人!
在节目现场,听到两人的叙述和争执,下面的观众不断哄堂大笑,我则注意到的是两位嘉宾的表情:男生是无奈加无语,女生是无辜和无助。而评委的表情则充满惊奇和惊叹,仿佛大有不虚此行之感。一个评委后来对男生说:你遇到了一个没有原则的女朋友。
邱先生则觉得这个女孩不是没有原则,因为她的原则很清楚:我不能做一个无情的人。更准确地说,是这个女孩概念不清:在两性关系中,她错误地理解了“无情”的含义,也不当地扩大了感情的疆域。两性关系中(主要指恋爱关系和夫妻关系),既要有情,还要有义;情是权益,义是规则。
如果用国际政治术语来类比,两性关系既不是只考虑自己权益的单边关系,也不是要考虑三方及以上权益的多边关系,而是要同时考虑双方也只有双方权益的双边关系。其中的规则性体现在:一是要带给对方实际的价值,比如互相支持与鼓励;二是要避免因与第三方建立类似关系而给对方造成损失和伤害,比如不背着恋人或爱人与其他异性发生容易令对方介怀的联络和交往。
两性关系有两个核心的特征是奉献性和排他性,奉献性指的是“发自内心地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排他性指的是“排除和排斥两人中任何一人与其他异性建立类似关系”;简单来说就是:“我只对你而不对其他异性好,同时我只接受你对我的好而不接受其他异性对我的好。”如果从界限的角度来说,真正对爱的对象的“有情”意味着对其他人的“无情”。
相对来说,奉献是为对方的付出,排他是对自我的约束;奉献是利他,涉及到关系的质量,排他是底线,涉及到安全底线;奉献度低,爱情半死不活,排他性低,爱情濒临死亡。以上节目中情侣所遇到就是后者,但双方又不愿意放弃这段感情,竭力的挽救中就导致了冲突不断。
这些年类似的电视情感节目好像越来越多,前几年以涉及到家庭、婚姻关系问题的以法律规范为核心的调解节目比较多,近几年以涉及到恋爱、情感问题的以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为核心的咨询节目比较火;不管是以提供择偶平台、建立恋爱关系为主的如“非诚勿扰”类的相亲节目,还是现在以恋爱中关系调适为主的如“爱情保卫战”“大声说出来”恋爱纠纷调解节目,卷入人群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这说明人们真正开始正视和致力于提升情感生活质量问题,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心理学行业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恋爱,是绝大多数人生命中都会经历的事情,择偶算是会影响我们大半生命历程的重大家庭抉择,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其实对于现在的青年人来说,男生女生都需要在成年早期面对这两大人生抉择:揍偶和择业。
择业与四十年左右的职场生活领域有关,择偶与六十年左右(粗略按照自然寿命80岁来算)的家庭生活领域有关;职场生活领域是成就导向,家庭生活领域是幸福导向;职场生活的规则是权力规则,表现为征服、服从与执行,家庭生活领域的规则是情感,表现为珍惜、理解和接受。恋爱方面的问题属于家庭生活领域,与人们幸福度密切相关。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幸福感与关键人际关系(亲子、夫妻、亲密朋友)的融洽与否有关,而这些人际关系主要存在于家庭生活领域。
在近几年的咨询案例中,邱先生也遇到不少处理恋爱冲突的情况,有的涉及到如何缓解矛盾,有的涉及到是否要结束这段关系,而更多的是两者均有。后来邱先生总结了一下,发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1、择偶倾向和匹配度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恋爱初期;
2、亲密关系相处模式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恋爱中后期。
第一方面的问题主要关乎简化过的两个疑惑:一是“我喜欢什么样的异性?”二是“我喜欢和选择的恋爱对象是对双方都比较合适的吗?”
第二方面的问题则是关于“我要如何与对方沟通交流才能使我们的生活相对平衡地继续下去?”的困惑。这类问题一旦解决不好,就会退回到第一方面的问题:“我选的这个人是适合我的吗?”然后是继续的怀疑:“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一旦回到这个原点的问题,两人的关系就可能面临破裂和诀别,这些深刻的困惑会让双方陷入较为强烈的情绪漩涡。
如果其中一人还有早年来自原生家庭的情感创伤,那问题就更复杂和严重;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在这时都会唤起类似的创伤感受,并且不管客观上体验程度如何,每个人基本都认为自己感受到的是史上最深刻和严重的痛苦。很多流行歌曲都是在描述这种体验,如果有谁说忘记了的,可能是因为很少再回到KTV唱悲伤情歌,有时间不妨再去回味一下。
由于陷入痛苦的恋爱挫折体验时,人们的思维更多地被非理性的情感所裹挟,不管是彼此的沟通还是做出的决策,都是充满攻击性的,这一般会使事情的发展越来越糟。此时多半需要外界社会支持力量的介入来做一个平衡,不管是亲友家人还是闺蜜铁友,基本上都光顾过这样的事宜。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恋爱是绝大多数人必经的事情,但成功的恋爱确实需要披沥一些挫折,因为这个重要事件的应对和解决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没有失过恋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人生。
但就是因为恋爱的事情重大、复杂而且重要,我们又不能完全回避,同时鉴于其复杂体现在容易陷入非理性的情感体验的漩涡,所以非常有必要对恋爱做一些理性思维的梳理,了解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另外,毕竟恋爱这件事,如果能够了解、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还是可以有很大的收获的,其最好的模式就是“以最小的痛的代价,收获更多的爱与价值”。
假如要对恋爱进行较为理性的梳理,邱先生认为在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
第一、恋爱阶段的心理特点:恋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选择合适的结婚对象,而是否合适则需要经过相互的了解,比如了解对方的过往、经历、成长过程、家庭状况、目前情况等等,尤其是关于过往成长经历和情感经历的了解。假如你发现有异性因非现实原因打听你过去的故事,或者和你交流他/她过去的经历,不是一两次,而是五六七八次,那说明对方十有八九看上了你;假如你对别人的类似经历感兴趣并不自觉地持续探索,情况也基本差不多。但我们要提到的,是这些行为背后被启动的比较深层的心理过程,有如下表现:
1、经历重演,心理退行。意思是说当我们不知不觉开启恋爱模式的时候,不仅对双方现实的成长经历有个了解的过程,而且在心理上会不自觉地重新把早年的成长过程模拟化地重演一边,当然是从一个小婴儿的状态开始的。这种现象叫做心理的退行,好像我们在心理上又回到了孩子的状态,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恋人之间会像小孩子对爸爸妈妈一样说话,撒娇,耍赖,调皮;男生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复演的是类似于儿子面对妈妈的状态,女生像一个娇弱可爱的小女孩,复演的是近似于女儿面对爸爸的模式;这既是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整合,也是一种冒险的试探:如果我以后疲惫了、遭受挫折了、受伤了,你能不能像爸爸妈妈一样照顾我。
2、心扉敞开,易受伤害。由于这个时候我们处于孩子的状态,所以在心理上呈现的是面对父母这种对孩子没有威胁的角色,其中暗含的前提是相对安全,所以自己处于心理世界的开放状态,不设防,无防御,少攻击,多信赖,就好像我们赤身露体地置身于自然环境中,所以特别容易受到伤害。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生理发育上逐渐变得更加强壮和有力量的历程,也是心理发展上逐渐能够应对和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进程,因此会有很多有效的经验教训和防御机制,相当于武装后的护甲和武器;而退行过程中,这些保护性的东西是卸甲状态,双方的互动中很有可能会刺激和伤害到对方,成长经历相对顺利和健康的人在受到冲击后会及时做出反应,快速回复到成人状态并向对方做出反馈,以便对方了解自己的敏感点和承受底线,构建双方均较安全的相处距离和交往模式。
3、触及旧伤,崩溃癫狂。在早年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心理与情感创伤的人,在这个时候却会唤起过去被压抑的强烈而宏大的创伤体验,而无法及时回归到成人的有力量、有保护的状态,只会像一个孩子一样伤心难过、痛苦哀伤,撒泼、反击,互相伤害。就像两个人去掉保护层、袒露躯体后,浑身充满伤口伤疤,交互过程中碰到了创口、崩裂了伤口,碰撞中又增添了新的伤口,最后两个人情不自禁地互相还击、攻击,有点将要同归于尽的趋势和劲头。
因此我们会发现,处于这种状态的两个人,双方的痛苦比较多,愤怒情绪很明显,一方面来自于触痛后的惊惧,一方面来自于以孩子状态面对父母时曾经的怨恨,还有对目前假想父母状态的恋人的受挫感和失望感,诸多情绪交织在一起,绘就一幅复杂、哀怨、痛楚、动荡的辛酸血泪般的“临床相”。我们在咨询中遇到或一些节目中看到的,往往是最后这一类情况。
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很多孩子早年的教育者,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缺乏相关心理成长发展的基本知识和适宜技能,相当数量的人在小时候都有比较“可观”的心理创伤,所以这种情况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多,只不过大多数人跌跌撞撞的闯过去了,但在很多已经缔结的婚姻中,有时还能经常表现出来,大量婚姻问题的咨询中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组织的节目,之所以得到这么多的北京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家
- 上一篇文章: 诊断学重要知识点总结2
- 下一篇文章: 强哭和强笑跟抑郁症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