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让人尴尬的抽动秽语综合征吗
不由自主地大声吼叫“饿、饿、饿……”甚至隔堵墙都能听到他的喊叫声。株洲男子吴南号(化名)被这种症状困扰了很多年,身心俱疲。6月3日,《长株潭报》医院临床心理科了解到,几天前吴南号被确诊为抽动秽语综合征。
患者案例发病就不自主喊“饿”根本停不下来
说起自己的经历,40来岁的吴南号有些苦不堪言。他打小就会不自觉地抽动,家人以为他是打嗝,但后来出现了“饿”的怪声,因没有对生活产生明显影响,家人也没在意。“后来,越来越严重了,在紧张、休息不好或受到刺激时,就很厉害,说话、吃饭、喝水、睡觉都受到影响,严重时,一天到晚不停,脚跟都抬了起来。”
除了身体上的难受,这种异常也给吴南号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声音很大,感觉能传10米远,我都不敢出门,别人听见了会说我神经病,把我当怪物。”吴南号称,他看过消化内科、神经科,被诊断为神经性呃逆及癔症等,“也接受了治疗,没什么效果。”
后来,医院也治疗过,怪声症状消失了好几年,后又复发,又消失,期间反复三四次。
医生说法病因不明或与遗传等因素有关
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汤信海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以及在抽动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男性多见,男女患病比例为3:1,90%以上患者于2—12岁起病。
“先是做出眨眼、歪嘴或摇头等动作,后逐步向颈、肩、肢体或躯干发展。临床上见过张口就骂人的,还有出现类似于犬吠声等动物发声,以及尖叫声等。”汤信海介绍。
“该病病因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或母亲生产时受到病毒感染导致宝宝神经系统损伤,以及心理因素,如焦虑等有关联。”汤信海称,有美国医学家表示,估计是大脑神经信号出现偏差,“但相关检查又查不出什么病变。”
“绝大多数小时候患有抽动障碍的人,长大后都会自愈,只有很少数的慢性抽动障碍患者会发展到抽动秽语综合征。”汤信海称,研究表明,行为训练可以教孩子控制抽动秽语的冲动,代之以不碍事的动作习惯,有效率达52.5%,而且没有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好- 上一篇文章: 精神分析五讲第一讲
- 下一篇文章: 连谏一场关于命运的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