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产生的根源与不好的家庭经历有关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一般癔症会有这几种表现:

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暴发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

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

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

癔症作为一种典型的精神性疾病,治疗的重点一般也都不是凭借药物等方式,而是要放在心理治疗上。在包丰源老师的情志疗法的研究中,精神类疾病一直是重点研究对象,也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调理改善方法,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能有这么好的效果,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情志疗法的入手点就在于精神情绪因素,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地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对症治疗,自然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快速地改善患者疾病症状,实现精神状态的好转。

案例分享之前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飞霞(化名),甘肃人。在高中时被诊断为癔症,20岁时有自杀行为,患有慢性咽炎。这些症状在飞霞的妹妹身上也同样存在,另外,飞霞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宝患有疝气,小宝走路腿不直,右腿弯曲。

飞霞癔症的症状与她现在的状况有哪些关联?

飞霞小时候父亲是一个脾气特别暴躁、性格特别凶的人,经常打母亲,可以打到皮带断裂的程度。但是母亲一直也不还手,只是会用几天不吃不喝表示抗议。

父亲这种打人的状态往往发生在喝酒以后,有一次,父亲再次酒后打母亲,飞霞和妹妹上前阻拦。但是父亲一点也不顾念女儿,直接把飞霞推进了旁边的玻璃堆里,飞霞感受到了刺骨的疼痛。

受父亲暴躁脾气的影响,从小飞霞的脾气也不好,总是点火就着,性格也有一些抑郁。结果飞霞在高中的时候被诊断为癔症,被迫结束了学业。20岁的时候,因为心内苦闷,选择了服药自杀,还好被及时救下。获救以后,飞霞对人生也没有太大的期许,闪婚后接着是闪离,不到两个月飞霞就结束了第一段婚姻。

疾病一般分为精神疾病和物质疾病两种,案例中飞霞所患的癔症,就是典型的精神类疾病。她疾病的根源在于早年家庭经历的影响,不好的家庭成长环境使得飞霞从小就很没有安全感,进而造成了精神上的压力,形成了癔症的表现。

每个人的情绪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我们人生所有的经历都会留下烙印,这些看似已经忘记的经历早已在我们的心灵中刻下了自己的记号,形成了细胞记忆。一旦生活中发生的场景触发了其中某个状况,这些记忆就会像电脑程序一样被启动,导致过往经历的重演,有过的情绪就会再次发作。

飞霞父亲长期以来的情绪发作,给飞霞和妹妹带来的是家庭的不安全感和婚姻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给飞霞种下了脾气易怒不受控的种子,心里有着较大的情绪压力,形成了癔症的表现;另一方面也给飞霞带来了怀疑的种子,总是担心自己的家庭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可以说,飞霞自身的症状和两个孩子的问题,都源于情绪因素的作用。

这种看似复杂的心理问题,其实在情志疗法中已经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处理技术,即通过处理早年经历带来的情绪问题,就可以有效改善精神类疾病。

在人的记忆中,大多存储的人、事、物都是与情绪有关系。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发现和证实了:

人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受制于潜意识也就是心灵的影响,而心智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在生命过往中所存储的情绪。

在心智中存储的情绪越多,人遇到可以触发的相同或相似情绪的机会就会越多,反应程度也会更大,只要条件聚合就会产生反应并创造不良的结果。

父母的行为源自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细胞记忆,但他们的做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命状态。

家庭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身体的症状很多都是家庭经历的烙印。

当我们在疾病里,看到了这种家庭经历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这就是疾病带给我们的提示,同时也是我们人生的一次改变的契机。

父母的经历我们无法左右,但是自己的人生我们可以掌握。只有重新认识早年的人生经历,彻底走出曾经的情绪障碍,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真正做生命的主人!

好心态才有好身体,好身体才有好生活。当我们心生美好时,体内就充盈着创造生命的能量,我们的身体就会向着健康的方向自然而然地发生改变。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的健康四大要素:愉快心情、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均衡营养。

《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发布:影响健康的因素中处在第一位的就是情志,常有焦虑情绪的人患病概率为51.1%。

现代人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工作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工作、生活各方面的精神压力加大,负面情绪不断在身体中累积发酵,造成免疫力下降,使身体出现各种疾病或者加剧病情。

我们很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sbj/1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