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ldquo皇二代

中国帝王史就是一个圈——龙兴,上位,休养,大治,腐朽,大乱——循环往复,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圈被称为“历史周期率”,历代帝王概莫能外。既然没有例外,这个千年宿命自然也不会放过“皇二代”。于是,回看历史,我们非常同情这些继承者。生于帝王之家不是自己的选择;一生机关算计,却只是试图改变根本不可能被改变的循环。

打江山是血腥的,但不能否认,在某种层面上又是简单的。群雄逐鹿,两军对垒,前面是仇敌,身后是战友,咬着牙只管往前冲就好。至于结果,成者王侯败者贼,就这么简单。

老爹是当仁不让的太祖,接下来,治江山的“皇二代”登场了。

此刻,征服者的狂喜早已逝去。荣耀是老爹的,给“皇二代”留下的往往是战后的一片焦土,是成千上万嗷嗷待哺的百姓,是空虚的国库和一团乱麻的国家系统,是一班功高震主的同姓宗室、外姓亲戚和文武百官。

这个时候,历史格外考验这些“皇二代”。不巧的是,那又是一个专制的时代,不存在真正意义的选贤与能。因此,这么要紧的一个位置,被推上去的人却是良莠不齐。

同为“皇二代”,有如汉文帝、唐太宗者名垂千古;有如秦二世、隋炀帝者遗臭万年;还有一些,基本被历史遗忘,但挖出他们的所作所为,足以震撼最出色的小说家和编剧。

不过,唐太宗也好,隋炀帝也罢,都只是历史周期率里的一个符号。隋炀帝固然葬送了老爹的“开皇之治”,可唐太宗忙活了一辈子,也没挡住武周上位、安史之乱和朱温窃国。

“皇二代”,一个专制王朝里的特殊角色。从几千年的历史里淘出那些最具特色的“皇二代”——展示,实在是一种颇为有趣的体验。至少有一点可以感到庆幸:中国已经跳出了那个宿命的周期律,面对“皇二代”这个过去时,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的经历当作宫廷剧品评,用不着担心类似的悲剧降临到自己的时代。

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皇二代”

竹间·第一期·继承者们

汉惠帝刘盈

爸爸不疼

汉高祖刘邦

汉惠帝刘盈为吕后所生,是刘邦唯一的嫡子,可谓根正苗红。可偏偏刘邦极为不待见这棵苗,因为他骨子里没有老爸那股土匪气。我们看遍《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资料,会发现刘邦刘盈父子间的交集几乎为零,除了“某年某月立刘盈为太子,留太子镇守某地”这种例行公事的记录,就再没有任何父子间的只言片语。有意思的是,刘盈作为西汉皇二代,竟然没有“本纪”,刘邦的《高祖本纪》里没有段子,仅有的一个父子间的段子,居然出现在了仇敌项羽的本纪里——楚汉争霸,两军大战彭城。刘邦五十余万大军被项羽三万人马打得屁滚尿流,败退时掉进河里被淹死的就有十余万。走投无路之际,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楚军大乱,刘邦趁机逃得一命,身边就剩下十几个人。

逃跑路上,刘邦遇见了自己的一对儿女——后来的惠帝和鲁元公主。车夫夏侯婴赶着马车,刘家三口坐在上面。不一会儿,楚军追了过来。刘邦觉得马车上人太多跑不快,二话不说就把儿女推下车去。夏侯婴不干了,停车把两个孩子抱回车上。没跑二里地,刘邦又把孩子推了下去,夏侯婴又下车抱回来。这样反复几次,马车夫终于怒了,指着刘邦鼻子大骂:“就算情况危急,你也不能把亲生儿女往车下推呀!那可是你亲骨肉!”刘邦这才老实下来。

我们不难想象,作为皇二代,父亲在刘盈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记;我们更不难想想,这种父子间的经历,会对刘盈的性格养成产生怎么的影响。

妈妈不爱

吕太后

刘盈一生都活在亲妈吕后的掌控之中,就连后世学者都是这么认为的。司马迁作为大汉史官,竟然直接无视皇二代的存在,直接把刘盈登基后的事情记在了《吕太后本纪》里。不过其实也无所谓,有关刘盈当皇帝的记录,在《史记》里一共也不到两千字,真是毫无存在感。

这对母子间最大段子,莫过于老妈给儿子安排的婚事。按理说父母之命,本来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奇葩的地方在于,吕后把自己亲生女儿的亲生女儿指给了亲生儿子!也就是说,吕后的儿子娶了吕后的外孙女;也就是说,舅舅娶了自己的外甥女!更要命的是,这个外甥女被立为皇后的时候,年岁小的令人发指,根本不懂得任何夫妻之道,不管是精神层面的还是生理层面的。

老妈的立场很明确,自己只有一儿一女,所以要保证大权在握,这是最好的选择。可是问题在于,他考虑过儿子的感受吗?惠帝天性仁慈懦弱,没有什么政治野心。现为老妈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连儿子作为普通人的幸福都拿走了。

做皇帝不行,做丈夫也不行,你让惠帝怎么面对自己的惨淡人生?!

兄弟失衡

赵王刘如意

刘盈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皇二代,但他绝对是一个好人。按常理说,当上皇帝,最碍眼的就是同姓兄弟,因为他们都姓刘,都留着高祖的血,都有可能随时取代自己。吕后为了这件事寝食难安,但刘盈自己却看得很淡。

打天下的时候,刘邦迎娶了一位叫戚夫人美女,生了个儿子叫刘如意,后来被封为赵王。刘邦很喜欢这个孩子,再加上戚夫人天天缠着刘邦哀求,刘邦渐渐就起了更换太子的念头。多亏吕后和张良几次谋划,刘盈才勉强保住太子的位置。

怎么说,刘盈对刘如意都不应该有好脸色,但事实上呢?刘盈继位后,吕后第一件事就是囚禁戚夫人,并把刘如意从封地招到宫里——她想干什么不言而喻。刘盈并不愚蠢,他知道自己老妈为了大权什么都做得出来。于是,他亲自迎接弟弟入宫,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天二十四小时形影不离。吕后在一边干着急,没有下手的机会。

某日,刘盈早起打猎。刘如意年岁太小,赖床没有起来。吕后果断派人送去一壶毒酒,直接灌进刘如意嘴里。等惠帝回来,弟弟尸体已经凉了……

史书没有写惠帝有没有和老妈大吵大闹,他应该什么都没有说,也没落泪,因为他对于老妈的行径并不意外。

致命一击

戚夫人

赵王刘如意被处理了,吕后自然不能放过如意他妈戚夫人。刘盈当然犯不上为这位庶母出头——弟弟身上好歹有老爹的血,庶母就呵呵了。

但问题是,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中国历史上最不可解释、最没有逻辑的事情——人彘事件。面对这个情敌加政治对手(其实戚夫人的政治能力根本不配做吕后的对手),吕后砍去她的四肢,挖去她的眼睛,薰聋了她的耳朵,给她灌了哑药,最后把这个大美人用铁索拴在厕所里!

这些还算可以理解——女人的恨嘛!但是,接下来,吕后带着刘盈来到厕所,让他参观了这个“人彘”。刘盈一开始没看出是谁,一问知道是戚夫人,顿时崩溃,号啕大哭:“妈,你居然做出这种事?!这是人干的事吗?我作为你儿子,还有什么脸当这个皇帝?!”从此,刘盈终日饮酒作乐,不问政事,身体越来越虚弱。

从逻辑上,我们无法分析吕后为什么要让儿子看到“人彘”——正常的母亲是不会在儿子面前这样炫耀自己的权威的,况且,刘盈一直很听话,根本没有必要用这种方式威慑他。因此,也有不少认为“人彘事件”是虚构的,至少让惠帝参观这个桥段是虚构的。

但不管怎么,失去父爱母爱、兄弟亲情以及夫妻之乐后,刘盈仅存的一丝幻想,被彻底击碎了。

扶不起吗?

曹参

有人说,刘邦和吕后固然对不起儿子,但刘盈本身就是一副臭皮囊,一没理想二没手段,也没有可惋惜的。更有人说,刘盈天性就是贪酒好色,“人彘事件”只是个导火索。是这样吗?至少《史记》不是这样写的。那个时侯,的确有个人天天喝酒作乐,但不是惠帝,而是会惠帝的丞相曹参。

大汉第一名名臣萧何死前,惠帝在窗前询问什么人可以接过丞相这个重任。萧何反问:“陛下您觉得呢?”惠帝说:“我觉得应该是曹参。”萧何欣慰地说:“陛下自己已经找到了最合适的人选。”由此可见,惠帝刘盈作为领导,颇能识人。

就这样,曹参接受了丞相的重任。结果这哥们儿天天在家宴请宾客,屋里屋外轻歌曼舞,完全不干正事。有人找他,正事没开口,就已经被灌醉了。换做一个庸主,巴不得丞相这样。可惠帝不然,他很着急。某天终于忍不住跟曹参说:“前辈,我爹和萧丞相走时把我和国家托付给您,结果您天天吃喝玩乐,这怕是交代不过去吧?”曹参一点不慌张,慢慢说道:“陛下,我问您个问题。您觉得我和萧何比,谁更厉害?”惠帝想了想:“您别生气,我觉得您能力很强,但是比萧何您还差点儿。”“我也是这么觉得。那我斗胆再问您,您觉得您和高祖比,谁厉害?”惠帝还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高祖!我怎么能和我爹比!”曹参从容地说:“对呀!我觉得您说得对。那么,您不如高祖,我不如萧何,现在是高祖和萧何把一切制度都定好,我俩按部就班执行就可以了,为什么天天想着要DIY一下呢?那不是很可笑吗?”惠帝想了想,庄重地说:“我明白了,我觉得您说得对。”几年之后,天下大治。我们的成语宝库里从此多了一个条目:萧规曹随。

从这件事上,至少可以明确两点:惠帝是有眼光有理想有责任心的;惠帝是可以虚心听取意见,做出理性判断的。因此,如果不是他命苦,不敢说他超过高祖或武帝,但谁敢说他一定做的不如后来的文帝和景帝。

“惠”而不“宗”

汉文帝刘恒

惠帝在位七年,病逝,无后——他妈先后找了两个小孩称帝,号称是惠帝和宫女生的,但这完全是谎言,以致这两位皇帝被历史忽略了。其实小孩是真是假并不重要,反正一切都是吕后说了算。吕后死后,吕家人被功臣屠戮殆尽。活着的、刘邦最年长的儿子代王刘恒被推举为皇帝,这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是一位被历朝历代歌功颂德的好皇帝,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完人——唐太宗还有个“玄武门之变”的污点,汉文帝却依稀是美玉无瑕。文帝死后,庙号为“太宗”——惠帝就这样被赤裸裸地无视了。天可怜,惠帝才应该是西汉货真价实的皇二代好吗?

“太宗”被抢注,“本纪”没混上,刘盈只得了个“惠”的谥号。何为“惠”,听着貌似不错,但翻翻秦始皇以后的皇帝史,那种无功无德、庸庸碌碌、一辈子窝窝囊囊倒也没啥大错的主子,往往被尊为“惠”——比如后面会讲到的西晋皇二代司马衷就是晋惠帝。可司马衷是谁?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

唉!刘盈,汉惠帝,一声叹息!

主编说

褚盟

我为什么要做“竹间”?

一直有人跟我说:“盟少,你做了快十年出版,出了四百多本书,这么多资源,该自己做点东西。”

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做什么?

《竹间》。

何为《竹间》?

一本MOOK(杂志书),三十多块钱,两百页上下,每月一本。

中信出版社合作出品

核心作者包括:马伯庸、青曲社王声、(没错,就那个《满腹经纶》里的嘲讽系大师、说出了“三十年春晚最大尺度相声”)张佳玮、囧叔、新垣平、宝树、辣笔小球、沃金、姬轩亦、壬午、党人碑、张忆安、赤军、樱雪丸……

好了,以上是《竹间》的客观信息,下面是主观评价。

《竹间》是一本传统文化类MOOK,历史为载体,文化作灵魂;

《竹间》是一本内容系MOOK,唯一的目的是以有趣的形式提供给阅读者过硬的知识,绝对不买鸡汤、不梳理所谓理念、不制造概念、不无病呻吟;

《竹间》是一本真正实现全明星实力派作者阵容的MOOK,名单列在上面,名单背后的数据包括:有N位单册作品销量过十万、有N位撰写的电影或电视剧即将上映、有N位在微博上发个“呵呵”就会有好几千转发和评论、有N位在知乎、豆瓣等平台常年霸占着专栏阅读量前三的宝座、还有一位在春晚上表演了最后一个节目……

《竹间》是一本靠作者名气就能大卖特卖的粉丝书,却还在非常“愚蠢”地让这些作者辛辛苦苦一笔一画地撰写过硬的内容。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尊重传统,最重视历史的群体,一千年前如此,一千年后还是如此。不要总觉得80后和70后不同,90后和80后没交集,95后和90后有代沟,至少——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中华圣人;我们都知道司马迁的《史记》是千古绝唱;我们都知道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和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是不朽传奇;我们会为宝黛钗的生离死别落泪;我们会跟对面的人说“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我们小时候都会认为能背出一百单八将的名字和绰号是件长脸的事;我们小时候都觉得能讲“三国”的人是世外高人;武则天的故事拍了一版又一版,人气一直都旺,只是上衣越穿越低;金庸的小说改编了一遍又一遍,每次改编都是焦点,虽然小龙女有时有点儿难看……

道理很简单:经典是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的。我们的祖先推崇了几千年,到了80后、90后或95后就推崇不下去了?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这几千年都错了?都把糟粕当成宝贝了?没这个道理!

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应该传承下去,也必须传承下去。我们遇到的问题不是这些东西不好了,而是这些东西需要一个新颖有趣的阅读形式。

拿“三国”举例。太爷爷读的是小说《三国演义》,爷爷听的是评书《三国演义》,爸爸看的是“易中天说三国”……那么,“三国”到了我这里,该让我如何接受?我也喜欢研究武将排名,我也想知道曹操到底是不是人妻控,但是,我不想看学术性文章,更不觉得自己应该记得黄巾起义、赤壁之战发生在哪年。

是的,《竹间》想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阅读者会越来越年轻,越来越聪明。他们见多识广,不需要别人来灌输生活理念,不需要成天喝什么心灵鸡汤,不需要接收似是而非的东西,更不需要花几十块钱买一本百度谷歌维基水准的读物。

他们只要的只是知识,过硬的知识,其余的问题人家自己可以思考和领悟,用不着别人总结个所谓“意义”让自己背下来——凭什么你总结的就是对的?!

举两个例子,都是有关我们作者王声同学的。

1、某次访谈,王声老师自爆,最初设计《满腹经纶》的时候也有顾虑,觉得现在的观众,尤其是90后观众,听得懂四大名著和古典神话砸成的包袱吗?结果,演出效果大好,90后对这些老玩意(好玩意)门儿清!你说个什么,人家都知道始末原由,完全不用担心所谓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2、某次我现场听喵汪演出,有一个包袱是——

喵:我考考你,诗仙是谁?

汪:李白!

喵:诗圣——

汪:杜甫!

喵:诗王——

汪:……黄飞鸿!

喵:胡说八道!谁不知道,“狮王”谢逊!

台下笑作一片,没人大眼瞪小眼问“谢逊”是谁,大家都知道!

因此,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摒弃无聊的数字和意义,不要填鸭,不要说教;找肚子里有货的作者,把那些经典的、有关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知识点告诉阅读者,让他们在碎片化、图片化、趣味化的阅读中掌握知识,这才是出版人最应该做的。

不管阅读者的经历和喜好是否有差异,作为中国人,没有人会拒绝做一个满腹经纶、熟读历史、精通国学、可以随时随地有水准地吐槽金庸或四大名著的人。只是,要自己一一钻研,时间和精力的代价太大了;如果有个轻松有趣的形式,何乐不为?用这些东西征服到的女神最踏实——咱靠的是谁也拿不走的内涵;什么?女神不爱听?那也恭喜你,这种品位的姑娘不追也罢!

好了,以上都是虚的,下面说点实的。

《竹间》第一期——《继承者们》!

中国几千年的帝王史,实际上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子承父业。因此,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重要而奇葩的群体——皇二代!

“一代目”通常只是打江山,“二代目”才是决定这个江山能不能坐得安稳坐得长久的核心人物。因此,历朝历代的“继承者们”就上演了一幕幕“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悲喜剧。

秦二代胡亥,觉得老爹把天下交给自己,就是用来吃喝玩乐的。于是,杀李斯,信赵高,修阿房宫,指鹿为马!仅仅三年,项羽打进关中,胡亥求赵高放自己一条生路,心甘情愿不做这个“继承者”了。结果,赵高女婿的回答是:“您把天下百姓都快杀光了,现在自己哭着喊着要当老百姓?!您逗我呢?!”

北齐二代高洋,一个有家族遗传病史的精神分裂型继承者。头几年对内对外颇有建树,谁料想,有了点儿成绩,开始癔症发作——把皇嫂据为己有(他家绝大多数皇帝都对嫂子有偏好)、把大臣叫进皇宫给自己递一下厕纸、五冬六夏地浓妆艳抹在大街上裸奔、爬到高高的房梁上跳艺术体操、声称要把自己亲妈卖给胡人当奴隶……结果,三十岁不幸挂掉,临死前跟弟弟说:“你要想篡位就尽管篡吧,之后留我儿子一条命就行了。”结果,他弟弟前半句听了,后半句没听。

大隋二代杨广和大唐二代李世民——都是高智商的英才,都是靠弑兄逼父上位。前者修运河、征高丽、完善各种制度,结果耗尽国力,落了个千古骂名;后者,小心翼翼地把前者做的事复制了一遍,有很多似乎还没有杨广干得好,可是,却成为政治楷模,被万世称赞!都是“继承者”,哪儿说理去?!

还有——西蜀二代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新日本二代大正天皇真的是个弱智?拿破仑的继承者波拿巴三世(他的侄子)怎么就一下成了俘虏?

读懂“继承者们”,就等于读懂了中华五千年帝王史的起承转合。

《竹间》第二期——《后宫传》!

《竹间》第三期——《真假三国志》!

《竹间》第四期——《好基友》!

《竹间》第五期——《金庸群侠传》!

《竹间》第N期——刺客信条、孔子、道可道、唐诗、京剧、红楼一梦、大话西游、汉字的力量、启蒙、神话、那些年我们听相声、水泊梁山、计中计、土豪、战神、大国工匠、古城、小国、青楼往事……

好了,说太多了。实际上,对于《竹间》的目标读者来说,根本不用说这么多。

所以,不说了,《竹间》见!

活动

上海国际书展

《竹间·继承者们》新书签售

时间:年8月22日19:00-22:30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三楼

嘉宾

王声

青曲社副班主,凭借极具文化含量的神作《满腹经纶》而家喻户晓,与搭档苗阜一起被誉为“中国最后的相声演员”,年登陆央视春晚及15家地方春晚和元宵晚会,以“三十年尺度最大相声”成为焦点人物。王声毕业于中文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在《竹间》,他很乐意用一种特有的幽默和读者聊一聊那些有趣的事。

张佳玮

人称信陵公子、张公子。他是知乎、虎扑等平台上无人不知的文字天才,拥有超高人气,作品涉及体育、历史、文化、艺术、美食多个领域,是一位度无死角撰稿人,并在知乎拥有近80万粉丝,是常年专栏人气第一名。代表作有《迈克尔?乔丹和他的时代》、《莫奈和他的眼睛》、《无非求碗热汤喝》等。

《竹间》向您发出最诚挚的邀请!

详情请见“阅读原文”

-End-

编辑:赵勇力.08.1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sbj/12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