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人对性避而不谈
最初,人类都是雌雄同体,一头双面、四手四腿、两背两肋,智慧无比、威力无穷,但也骄傲跋扈、不可一世,于是宙斯便将他们一分为二,从此,人类便开始了残缺而孤独的生活,终其一生都在寻觅那个曾经是一体的TA。
——阿里斯托芬尼斯《会饮宴》(柏拉图)
(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阐述:“小说家分三个层次,一是讲述一个故事;二是描写一个故事;三是思考一个故事。”而这三项特质,笔者都不具备。以前不懂事,看了一些辣眼睛的东西,想了一些不该想的问题,现在长大一点了,那些不该做、也不该写的东西就不做、不写了。)
叨絮
“耶和华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上帝吩咐亚当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上帝的禁令很严酷,死亡是偷食“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的最高代价。上帝的禁令又让人匪夷所思,禁果效应里,禁忌是诱惑力,一种东西越是成为禁忌,就越有诱惑力。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上帝的禁忌是诱饵,来引诱人犯罪。
事实上,偷食禁果的人类始祖当天并没有真的死去。这正应验了蛇的话:“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这也证明了女人秀外慧中的天赋:“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做裙子”。
人的性意识开始觉醒!
……
壹
在亨利克·易卜生年创作的《海达·高布乐》中,海达是一个深受父权制度压迫却有着“强烈的叛逆性格的女人”,甚至被认为是易卜生所谓的“伟大的人类自由”的创造者也是其产物。她从“女儿”到“妻子”伦理身份的转变,使得自己在婚姻和双重伦理身份的困境里越陷越深,曾经的那个浪子乐务博格的再次出现,让“过去”回到了海达的生活中,使海达燃起希望,她不断地暗示、提醒并极力促成乐务博格拾回“过去”的自己。
在他进入别墅后,海达问他是否要陪泰斯曼和勃拉克一起喝凉果子酒,因为海达知道乐务博格曾有酗酒的习惯,她这样做是在试探和引诱乐务博格,幻想着高布乐将军在世时他们秘密交往的重演。乐务博格的这个形象可以联系到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征着狂欢、放纵,性自由,完全不受理性意志的控制,这也正是乐务博格过去的样子。
但是当海达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彻底失败时,这一系列严重触犯伦理和性禁忌的行为,带给她的是如“杀婴”一般的痛苦,而乐务博格的死,却告诉她比杀婴更残忍的是让一个孩子的母亲知道她的孩子、她的灵魂、她的未来被遗弃,并且不知道会落在什么人手里、命运如何,而遗弃孩子的人竟是孩子的父亲……事件的全部过程完全背离了海达的预想,直接导致了海达的自我毁灭。
这与易卜生中期作品中女性人物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女性主义倾向相比,如《玩偶之家》里娜拉选择最后出走,彻底抛弃她妻子和母亲的两性伦理身份,海达的人物形象和最终结局则更加复杂和引人深思——两性关系和伦理身份客观存在,人必定受制于旧有的伦理环境和道德规范,性启蒙是人性的苏醒,禁忌的偷偷摸摸只会使得它的刺激性更强。
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一战带来的诸多后果之一,便是旧有伦理道德的土崩瓦解。在战前,基于贞节观的性道德将婚姻视作性的唯一合法场所。如尼可拉·鲍曼所说:“性就是个禁忌话题。性欲是被视为可怕的,因而被否认了”。
而性禁忌之于中国,直到八十年代以前,换偶都是要判死刑的,文革时期的《曼娜回忆录》、《少女之心》让每一个年轻人激动得冲动,《庐山恋》里有一个接吻的镜头那都是不得了的事情。禁忌造成无知,因为人需要文明,要减弱某种信号,然后去思索跟上帝一样伟大的事情,所以要隐藏一些东西,这种遮蔽就引发了更大的好奇。
“性的压抑,是人为了文明社会必须付出的代价。”即使到了今天,整个性的习俗、性的行为、性的文化也只不过比朝鲜好一点,放眼全世界,仍旧是最压抑的。如同道德大多数都反对同性恋一样,只不过是因为96%都是异性恋。
《十日谈》里有个故事,说是一位父亲把儿子关在一个没有女人的地方,有一天儿子去到市镇上看到很多女人,就问这是什么,父亲告诉他这是绿鹅,他说绿鹅这么好看,我们也要带一只回去。觉得异性好看其实就是天性,没办法阻挡。
贰
19世纪末出现的一系列社会文化转变,改变了欧洲大陆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才使得“性”的能见度大大提高。
其中优生学的辩论,就缘起于英国在南非战场的失利,医学专家认为,以僵化的道德标准、门第观念作为婚姻和性的基础,会导致激情丧失,生育质量下降,进而造成士兵体质孱弱。
随后,H·G·威尔斯、爱德华·卡彭特等开始提倡“自由恋爱”这种新式却危险的关系,同时,“新女性”作家们不断在文学作品中再现两性情欲和“错置”的性别角色,引来保守者的不满,引爆了“性”与“性别”问题的激烈论争。
其中,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当属弗洛伊德和其他性心理学家们,他们使得“性”成为一门科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公众对其的理解。其间,“新女性”文学作品对于性身份的构建,虽然有其进步性,却常常是扭曲片面的,因为只有在一个比较宽容的社会里,文学作品中时常夹杂的一些性文字才是正常的。
就像莫言的《丰乳肥臀》是为了纪念母亲,就像我们的黄河母亲一样,因为母亲的形象不可能是瘦骨伶仃的,有一个大的乳房可以哺育孩子,有一个大臀部可以生孩子(其实写到此处,我偷偷地笑了,只是没好意思笑出声)。
……
于是对性欲的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的任务,只能落在当时的性心理学家肩上。
卡彭特在《爱的成熟》里就详细阐述了性欲与性愉悦的合法性,指出性自由是通向更好的社会的重要途径,应当尽量减少法律、习俗、经济对性的束缚,而只是依赖于人的天性和本能。
英国性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数哈维洛克·艾利斯,他对两性的研究,起初被禁,但后来在年以《性心理研究》为题而发表;同年,弗洛伊德的《性欲三论》也公诸于世,他告诉人们“不受抑制的性生活是身心健康的首要条件”。尽管弗洛伊德后来对女性气质的阐述完全是“菲勒斯中心主义”的,但他在《癔症研究》中分析女性性压抑和精神病的关联,在当时有着革命性的意义。
除此之外,作为少数女性性学家之一的玛丽·斯特普,在她出版的《婚姻之爱》中,“性”被升华为神秘且神圣的体验,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女性在性关系中并非被动,相反,却是积极自主的能量,能够激发婚姻中掩藏的潜力。
卡彭特在《爱的成熟》中严厉批判“对女性长期奴役”的婚姻体制,呼吁构建一个“更自由和友爱、而非狭隘的独占关系”。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同伴婚姻”成为一个时髦的概念,代表着两性结合的理想,强调性和谐与精神价值的契合。
另一方面,伯特兰·罗素、威尔斯、丽贝卡.韦斯特等激进派则全力支持“自由恋爱”和婚外性行为。罗素论曾在《婚姻与道德》中论及“试婚”时道:“如果一对男女要去做结婚生子这件严肃的事情,之前没有性经验绝不是件好事……在婚姻的生理机能充分实现的前提下,合理的程序应当是直到女方怀孕,婚姻才具有法律约束力”。
罗素还认为婚外性关系不应当构成离婚的理由,因为避孕措施降低了私生子的机率:“比起传统看法来,现在可以不再认为通奸是件多么严重的事了”。
实际上,他是在为“开放式婚姻”辩护,还是回到了“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立场,毕竟,跟每一个女人有关系,是所有男人的梦想,就像贾宝玉一样。这也就难怪《红楼梦》里有些东西是可以接受的:
其实无论是贾宝玉的意淫,还是《金瓶梅》里西门庆的行淫,都表达了男人愿意跟所有女性有关系有交集。这其实是一个明明白白的事情,只是在一个压抑、未觉醒的环境里,都不说,装作不是。因为性表示你要自由想成为个人,想跟整个社会有关系,这种事情是一个集体主义或说是集权主义、权威主义觉得头痛的事情,所以一般要整理,就得从性上面开始。
叁
二战前夕,欧洲大陆弥漫着浓郁的性解放狂欢与错觉,这在很大程度上赖于一战的影响。战争使得旧道德观和性禁忌分崩离析,造成前所未有的“性”混乱,譬如婚前性行为、同性恋、军中的淫乱等。
血腥的战场严重毁损了士兵的英勇气慨;与此,无数女性走出家庭,承担了各项战时工作。随着前线与后方二元对立的消解,性别差异开始逐渐模糊,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内涵发生质变。“这个时候的新男性抛弃掉诸如庄重、英雄主义等传统男性价值,转而青睐轻薄无力又略显脆弱的举止态度。
相反,新女性则是一派实际克己的男人作风:她能干、笃定而冷静”,而“当这些强悍且男性化的女人遇到柔弱、情绪化、并被她们主动情欲化的男人,一种崭新的爱情语言顺势而生”。
这些带着明显的阴柔气质,“敏感的脸,阴晴不定,嘴宽,唇却美而性感……他的手指纤细、丝毫不男性化……做出各种媚态”的男性形象逐渐成为新一代男性楷模。反讽的是,这些非男性特质(感性、无力、轻佻)作为新的编码被写入男性气质,而自觉的无价值感、自我贬损或反英雄主义姿态已然演化为一种另类的英雄主义。
感觉到了这里,似乎要开始讲各种同性恋了
……
当奥斯卡·王尔德的案例,使得男同性恋成为公众谈资时,女同性恋却仍然躲藏在阴影里,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女性间的性关系是极度不可思议的。
在对女同性恋的文学再现研究中,莉莲·菲德曼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友爱”关系,大体上追随“希腊罗马范式”。此后的“浪漫友情”,一直塑造着17-19世纪的文学想像。
19世纪末,“新女性”小说里充满情欲色彩的场景,如女性间的亲吻和拥抱,是丝毫不会引起读者的怀疑和不安,因为“女同主义”在当时法律和医学术语中是不存在的。这样一来,女同身份建构的话语权便落入性学家和医生手中,可想而知,其结果必然是片面而扭曲的。
年,德国心理学家卡尔·韦斯特法率先提出用“先天性倒错”理论来描述从童年起便开始偏好男装打扮和从事男性活动的女性,并将其称之为“医学上的反常现象”。如此一来,女同性恋的欲望对象成了男性的体能和文化特权,而非其他女性。
随后,艾利斯又提出“倒错者”和“变态者”的概念,前者是先天的,后者则是在其他女性“靠近”后习得的,并且认为妇女争取政治权益是同性欲望产生的根源。但这种“病态论”实际上阻碍了女同性恋身份的真实表达。
由于认知的匮乏、现存的科学话语的内化,20世纪初探索同性欲望的女性作家多采用医学范式或含糊的语言。瑞克里芙·霍尔的《寂寞之井》是前者的一个标准范本,小说充斥着“倒错者”与“变态者”的原型,刻画女同性恋的身份焦灼和灰暗压抑的生活,但这部作品超越了“浪漫友情”,进入更为真实的同性爱世界。
作为必要的女权主义策略,两战期间的女作家塑造“男性化的女同志”形象、用男性装扮和其他性别隐喻为妇女在公共空间争取权利。然而,更多女作家在这个话题上使用极为隐晦的方式。
战后的文学作品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行文间涌动一股女同性爱的叙述暗流,女主人公隐匿的性倾向常常由其情欲的觉醒昭示出来。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点,是采用遁语和含混风格,从而使得“友谊”与“爱情”之间的分野难以辨认。
但如苏珊·克勒蒙所言,这一时期的女同性恋文本充满“暗码”,既是躲过审查的工具,也可能变为“误读的媒介”,社会权力机制便伺机渗透。
伍尔夫在《存在的刹那》中揭示,由于社会加诸女性的心理障碍及表达禁忌,使得她们无从认清自身的性本质。对女性解放而言,将女性性欲自然化、合法化的科学话语无疑有其积极意义,但与此同时,这些话语也成为权力的延伸,服务于政治或社会利益,管控女性的性与性别角色。
不少女性主义批评家揭示出男性科学权威的实质,即规范女性性欲,使之符合异性恋社会的标准。更确切地说,这些科学话语通过强化女性“妻子”与“母亲”的性别角色,对不符合此定义的女性施以排斥。例如,弗洛伊德一方面认为女性所患精神疾病与她们受限的生活相关,另一方面则强调异性恋关系的重要性,将不婚女性和女同性恋者污蔑为非正常、不健康的人。
作家温妮弗雷·霍特碧曾以辛辣的口吻评价两战期间的情形:心理医生和性学家们到处提醒女性完整的性体验无比重要,否则“她们就像腐烂的果子一样被冠以种种症状”。在《持久的激情》中,斯特普援引“不受任何简化、陈旧偏见影响的科学观点”,将女同性爱斥责为“邪恶”和“堕落”。
与弗洛伊德围绕“阴茎羡慕”论述女性气质如出一辙,关于女同性爱的理论无一例外预设男性标准,用“缺陷”、“不足”等语言将女同性恋者定义为次等者。在《英格兰的继女们》中,简·加利特更是清晰地阐明国家政治定义下的女性主体:“白人、中产阶级、可生儿育女的女性身体才能与国家、帝国发展融为一体,是种族健康和民族稳定的关键”。
不难发现,医学专家们鼓吹女性情欲和性健康,与当时优生运动的目的一致,在本质上是为支撑根植于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理念中的“母性主义”。很显然,无法满足此标准的另类女性则沦为社会的弃儿,甚至被看作潜在的威胁。
所以,一战后的二十年代,霍特碧将之讽刺为一个“忠贞变得比乱性糟得多”的时代,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些鼓吹性解放的话语所具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功能,很多时候,它们变为压制女性追求性自主的工具。
……
小记
虾扯蛋了这么多别人的,囫囵几句咱们的:
虽说政治对性文化的压抑也一直延续到今天。性压抑对我们整个大陆的国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实际社会暴力的延续和爆发。
八十年代以前不想提,但我们这一辈算是赶上了好时代,自打邓丽君进来,彻底的改变了革命歌曲所营造出的钢铁之躯的美学范式,实现了思想和身体的双重解放。加缪、萨特、欧内斯特·海明威、哈罗德·品特、先锋戏剧以及关于马列人道主义的探讨。
若是要论给我们这代人性启蒙的是什么,最有力的估计还是情色片,典型的《感官王国》、《楢山节考》、《美国往事》、《巴黎最后的探戈》《最后的疯狂》数都数不过来,还有张元的《东宫西宫》,我就好奇了,王小波一个异性恋,让他写一个同性恋的剧本,是个什么感受?
其实在爱和性两方面,很多导演的作品里都暗含补课情节:陈凯歌《霸王别姬》里,叠衣背不下台词,小豆子拿着烟袋锅在他嘴里直倒腾,
这算是陈凯歌自己发明的一种刑罚,却是饱含着性暗示,最后他俩都成角儿了,回去探望师傅,师傅拔了他们裤子,拿着大刀片儿好一顿啪啪直打,明显是性压抑、青春残酷的记忆痕迹。
张艺谋《金陵十三钗》里头,女演员扭着腰肢,屁股对准镜头,用高速摄像机拍摄的画面,表达的就是青春期过度压抑的饥渴难耐。后来的《颐和园》就开始变正常了,还有李安的《色戒》:我的身体我做主。我不是拿来为国捐躯的,跟这个人**了,我就爱上了TA。
而像关锦鹏,其艺术片既有着对于女性的关照,也有着同性恋的细腻与精致,从《女人心》《地下情》《胭脂扣》,到《人在纽约》《红玫瑰白玫瑰》,直至《蓝宇》《愈快乐愈堕落》,王家卫的《春光乍现》《花样年华》。
他们这种婚内婚外关系越来越正常,男权主义下的女性开始得到解放,这种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其实也在说明我们的法律,也在往人性化、世界主流文化、两性关系非罪化的方向发展……
至于九十年代以后,有点失望(或许是因为少了些好看的片子),思想上的路径又起了迂回的势头,只剩下身体还在前行,于是大家都戏称是在“裸奔”,奔了这么多年也未曾停下过。
...end...
文字:二律背反
编辑:龟
文字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Thearticlesarealloriginal,pleasemarkitwhenyoucopyit.)
“好啦,
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了”
- 上一篇文章: 就这些字,您会念么
- 下一篇文章: 热烈祝贺温州一正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成为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