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艾贴与养生药王孙思邈长寿秘诀
公元年-年,药王孙思邈年过百岁;其实,中年之前,他身体并不好,也是个“药罐子”。从体弱多病到百年之寿,惊天逆袭是怎么完成的?后人在总结分析时发现,艾灸功不可没!
孙思邈所著医书《千金要方》载针灸处方千余条,其中灸方占三分之一,约4百条。《千金翼方》载针灸方6百余条,其中灸方占十分之九,约5百余条,足见孙思邈对灸法的重视。
孙思邈对艾灸的心里变化跟大多数艾友一样:从最开始的心理排斥,到半信半疑,再到相信,再到晚年医书里的首推......都是因为艾灸的实在的效果!
药王孙思邈极是重视灸法,他说,“凡人居家及远行,随身常有熟艾一升。”
意思是说,要随身带些精制的艾绒,以备不时之需。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
或: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
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
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
灸法有扶阳通经之功,对养生防病极有好处。药王孙思邈亦认为,平时健康无病的人需要经常灸几个穴位以泄风气,不要认为健康就不以为然,常需安不忘危。分析其理,可以灸足三里和曲池穴,有降阴浊泄风气之功。
并且,每当二十四节气之时,要灸一下关元或者气海穴。人感天地之气而生,必然受天地之气影响。节气时天地气机变化极是剧烈,此时当温灸下丹田以固根本,可收养生之妙用。
三阴病证必需用灸法。
三阴证,指的是邪气内客三阴经(包括太阴、少阴和厥阴)所发生的症候群。一般来说,疾病在阴证阶段,多反应为里、虚、寒的证候,属于病邪由表入里,正气渐衰的阶段。
医圣张仲景于此类病证多用灸法,认为有回阳救逆之功。
查《伤寒杂病论》一书,医圣多喜灸少阴肾经之太溪穴,足厥阴肝经之太冲穴,再加上具有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的气海、关元等穴,常可散寒湿、益元阳、挽回厥逆。
大病必灸才能真正痊愈。
大病指的是久年不愈,反复发作之病。此类病证之所以反复难愈,主要是人体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外出,因此,正邪交正而成缠绵之势。如果能及时温灸以助正气,则可能收以全功。
当年华佗治疗曹操的头风病,一针即痛止,但反复发作。后来曹操仍是死于头风病。孙思邈认为,这是因为当时华佗故意没有用灸法。
他说:“学者不得专恃于针及汤药等,望病毕差。既不苦灸,安能拔本塞源,是以虽丰药饵,诸疗之要在火艾为良。”
明确地肯定了灸法治疗疾病的巨大作用。
《千金翼方》:“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艾属菊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有生长,取材方便。但以湖北省蕲州生长者为良,称为蕲艾。艾叶每年农历五月采摘,晒干备用。
艾以陈艾为好,临床用艾,有生熟之分,生艾即干燥之艾叶未经加工者。熟艾即干燥的艾叶抽去筋脉后再杵捣揉烂如棉者,又称艾绒,灸治须用熟艾。
中医学认为,灸法适应症广,疗效迅速,安全可靠易学易用,特别适合于家庭治疗和保健。病症无论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均可施灸,广泛的运用于各科疾病治疗与保健中。艾灸不但可以防病保健,还可以养生美容。下面给大家介绍10大保健养生必知穴位:
1.足三里-延年益寿穴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外缘一横指。
: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预防衰老、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肝炎、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贫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膀胱炎、遗尿、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盆腔炎、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癫痫、眼疾、口腔疾病、耳鸣、耳聋等。
2.神阙-补中益气穴
: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固本培元、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
: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昏厥、下痢、便秘、小便不利、失禁、淋证、不孕、身体虚弱等。
3.关元-培肾固本穴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功效。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能壮一身之气。
: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外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4.中脘-健脾益胃穴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
: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食欲缺乏、腹胀、腹泻、腹痛、肠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目眩、耳鸣、座疮、精力不济、神经衰弱、恶心、烧心、嗳气、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痛等。
5.命门-补肾壮阳穴
:位于腰部,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与神阙穴前后相对,取一绳子过脐水平绕腹一周,与后正中线交点即为命门穴。:对肾气不足、精力衰退者有固本培元的作用。
: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汗不出、寒热疟、胃下垂、前列腺炎等。
6.涌泉-清脑醒神穴
: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足底第二趾、第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于后2/3交点上。
:清脑醒神、安神定志、清热散风。
:休克、昏迷、眩晕、中暑、健忘、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癔症、精神病、小儿惊风、脑出血、功能性瘫痪、功能性失语、面部痉挛、高血压病、心绞痛、心肌炎、扁桃体炎、咽炎、咳嗽、黄疸、胃痛、水肿、阳痿、腰痛、膝关节痛、胸痛、视力减退、麻疹、疝气等。
7.大椎-清热解表穴
: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
:解表清热、疏风散寒、息风止痉、安神益髓。
:扁桃体炎、咳嗽、气喘、热病、疟疾、咽炎、项强、肩背痛、腰脊强、小儿惊风、癫痫、精神病、血液病、中暑、霍乱、呕吐、黄疸、皮肤病及一切虚弱病症。
8.合谷-清热解表穴
:在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处;或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身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面肿、耳聋、失音、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痄腮;发热、恶寒、咳嗽、无汗或多汗、疟疾;脘腹疼痛、呕吐、便秘、痢疾;小儿惊风、抽搐、癫狂、癫痫;痛经、闭经、滞产;瘾疹、皮肤瘙痒、疔疮、丹毒;肩臂疼痛、手指肿痛、麻木、半身不遂。
9.气海-升发阳气穴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升发阳气。
:下腹疼痛、大便不通、泻痢不止、遗尿、阳痿、遗精、滑精、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子宫脱垂、脘腹胀满、疝气、肠炎等。
10.三阴交-养血补气穴
:位于小腿内侧,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健脾和胃、调肝补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遗精、阳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前海艾艾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艾灸产品企业,品质过硬,品牌最大,欢迎大家垂询!
北京哪治白癜风白癜风治疗方法哪种好- 上一篇文章: 妇科男性科偏方,受用一生的维生素,久咳
- 下一篇文章: 维权驿站离婚时,一方生活困难的,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