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局部存风险整体无危机

地方债:局部存风险整体无危机

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是机遇还是风险?或真是危机?备受关注的中国政府债务范围终究在去年年末出炉,虽然数据范围并未超过市场预期,但增速和举债手段的不规范仍引发国际市场广泛耽忧。乃至“温顺的金融大佬”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提及中国信贷和债务高增速,也问道:“是否是可以延续下去”?不过,从数据来看,中国官方和多数学者均认为,我国债务范围的确存在局部风险点,但整体风险可控。今年年初,发改委已允许债务地方平台借新还旧及债务置换,财政部正在积极推动PPP模式运用,多个部门都在寻觅化解地方债务的途径。地方债范围去年年末审计署公布的中国政府债务范围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的债务20.7万亿元,负有担保的债务2.93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的债务6.65万亿元。其中,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的债务10.89万亿元,负有担保的债务2.6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的债务4.34万亿元。去年的审计公报显示,“与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主要用于消费性支出不同,我国的政府性债务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进相干的项目建设,大多有相应的资产和收入作为偿债保障。”虽然官方认为中国债务问题风险可控,却仍未消除国际机构的疑虑。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1月6告称,中国国家审计署的最新报告显示地方政府债务与或有负债现已远远高于2011年6月审计署的初次统计结果,这具有负面信誉影响。穆迪报告指出,许多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范围已超出其偿还能力,中央政府可能需要向其提供额外的财政资源来提升其财政状态及偿债能力。而去年4月,穆迪已下调了中国的主权信誉评级,去年5月,高盛、野村、法兴等众多海外金融机构均调低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审计署在报告最后也提出了四点建议,即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严肃追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稳步推动投融资、财税等体制机制改革和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理存量债务,防范债务风险。负债不等于债务危机官方解释并未打消市场疑云,更令市场担心的是如何控制地方债增速。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的债务余额10.58万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3.9万亿元,年均增长19.97。其中,省级、市级、县级年均分别增长14白癜风遗传吗.41、17.36和26.59。近期,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来华参加国际金融论坛时则提到,中国的信贷和债务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如果没有足够的钱来还债,这类状态是否是可以延续下去?与沃尔克同台对话的中金公司董事长金立群回应了沃尔克的耽忧。他表示,不能把负债和债务危机画等号,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当通过适当范围的负债发展经济,比如中国的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都是通过负债进行建设的,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债务范围的扩大。但金立群同时认为。负债并不是越多越好,要看借债的效益好不好,中国应当继续举债,但是要重视借债的效益。对此,沃尔克表示,作为有盈余的国家,中国政府的贷款和债务虽然没有造成危机,并且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但解决贷款和债务增长过快问题的时间不应当再拖下去。尚不构成危机一直以来,国内经济学家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整体可控,局部存在风险点,但尚不构成危机。审计署在去年底公布的最新地方债务审计中表示,目前中国政府性债务的总负债率为39,这低于国际通用的60的负债率的债务警戒线。在去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作为2014年六大经济任务之一。强调“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审计署公报发布前夕,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分析国际研讨会”上指出,国家资产负债表近期的风险点,主要在房地产信贷、地方北京医治白癜风医院债务,和银行不良贷款等项目,“局部存在风险”。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3/2014》中细算的政府资产负债表里可见,2010年至2012年,政府手中握有的国有经济和资源性资产都具有十分庞大的范围,这显示由这些资产直接或间接产生的财力一定也十分庞大。国内学者均认为,我国地方债与西方的主权债务不同,西方很多债务是由于消费掉了,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市管等基础设施建设,属于资产型债务。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多次提到,对中国地方政府而言,去杠杆的方式很多,其中也包括了“资产变现”,比如某一个公司是政府成立的项目公司,有负债也有资产,通过资产变现,卖掉公司使其私有化,那么所有的债务也就没了。另外,我国多部门也正在为化解地方债风险寻觅更多更可持续的对策。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出台政策,允许地方平台公司发行新债以偿还旧债及用于未完工的项目建设,此举被认为更多是以时间换空间,下落城投债的违约风险概率。目前,财政部正牵头推动PPP模式,并已开始在浙江等地局部试点。这1举措也被市场看作是为了化解近20万亿地方债务风险,同时解决新型城镇化需要的大额投入更可持续的做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sbj/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