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心理治疗技术暗示法

暗示疗法(suggestiontherapy)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心理治疗技术,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被广泛使用。古代的巫医用它治疗疾病,常常能够取得非常神奇的疗效。现在的医生也有意无意地用它来加强药物治疗的效果。所谓有意,是指医生一边给病人做治疗,一边让病人相信治疗的效果会非常好;所谓无意,是指病人相信医生,这种信任感提高了治疗的效果。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为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是一种没有药理作用的假药,但是,大约有30%的病人吃了以后也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很显然,这种效果完全是病人的心理作用引起的。这种心理作用就是暗示。

何谓暗示,实在难以说清楚。从字面上理解,有暗示就有明示,暗示是相对于明示而言的。那么,什么是明示呢?明示和暗示的区别在哪里?

如果我们把明示理解为下命令,例如:把手举起来!把门关掉!那么暗示就是提建议,例如:你最好把手举起来,把门关上对你有好处。在英语中,暗示(suggestion)就是建议、提示、启发的意思,不同于命令、指导、解释、劝告。

一般说来,明示是说者的意图的明确表达,它往往代表说者的利益,听者不一定愿意接受;而暗示模糊了说者的意图,好象它是代表听者的利益的,所以容易被接受。

另外,明示强调行动,暗示强调后果。例如,你应该好好休息――这是明示;休息两天,你的身体就会恢复――这是暗示。把你的手放下来――这是明示;你的手变得越来越重,渐渐垂下来了――这是暗示。

说暗示是暗中提示,明示是明确告示,显然是不对的。医生对病人做了仔细检查后坚定地说:“你没有病,休息两天就好了。”这句话貌似明示,其实是暗示。

所谓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换句话说,暗示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它是不知不觉地发生的,它躲过了意识的稽查。

法国的伯恩海姆(Bemheim)认为暗示就是受暗示者把别人所暗示的观念接受过来,并在动作中加以实现。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等人认为“受暗示性在于一个人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他的行动动机不是从自己形成的意见和信念产生的,而是旁人影响的结果”。另一位学者别赫捷列夫则认为,以词和联想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直接影响是暗示的基础,并把暗示形象地比喻为“不是从正门,而是从后门”进入意识,来避开批判能力的看守。美国心理学家康克林提出,暗示就是人的认识作用不加批判的接受,这种接受即表现为一种信仰或行动的态度。巴甫洛夫以客观的生理基础来解释暗示现象。他指出,“在人的催眠现象中,引起特殊注意的就是所谓暗示”。“词,由于成年人过去全部的生活经验,与那些达到大脑半球的一切外来的和内在的刺激相联系着,并随时成为这些刺激的信号,随时代替这些刺激,因而也能随时对机体引起那些刺激所引起的行动和反应。由此可见,暗示乃是人类最简单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接受暗示和给人暗示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暗示是当事人无意识地受客体和主体影响,从而使自己的心理、生理乃至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心理现象,包括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暗示治疗是治疗者通过一定的手段,使患者受到积极的暗示,利用暗示对人的心理、行为以及生理的影响,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疗法。狭义的暗示治疗通常指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暗示的心理治疗方法;而广义的暗示治疗则还包括催眠疗法,即在催眠状态下接受暗示的治疗方法。

催眠和暗示的关系非常密切,可谓难分难解。伯恩海姆认为,催眠的本质就是暗示。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扩大催眠的概念,把催眠分为深度催眠、中度催眠、浅度催眠和觉醒催眠。所谓觉醒催眠,是指病人并没有睡着,头脑一直很清醒,但他已经被催眠了,能够按催眠师的指令行动。这样的觉醒催眠,其实就是单纯的暗示。

催眠暗示只是催眠疗法的一种,还有一种催眠分析,就是在催眠状态下做精神分析,这样更容易进入潜意识。如果说催眠暗示是暗示疗法的一种,那么,催眠分析就与暗示没什么联系了。所以说,催眠和暗示是两回事。不过,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暗示性是会大大提高的。

由广义的心理治疗概念出发,在各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论是医生的解释、鼓励、安慰和保证,还是医生的权威性、仪器的科学性、环境的适宜性,对患者来说都具有暗示治疗的意义。因此可以说暗示疗法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此外,现代的心理治疗与过去相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暗示疗法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暗示也不仅仅是催眠治疗的基础,在个别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见,暗示疗法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其实用性很强,在医疗的全过程中随时可以使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暗示疗法的适应症是很广泛的。

成功的暗示可以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双重效应。例如,通过暗示可以使人感觉过敏或迟钝,也可以使人产生错觉、幻觉。有些心境不佳而迷信药物的患者,可以通过服用安慰剂来改善心境;有些患者由于受到不良暗示可以导致肢体瘫痪,医生也可以利用权威性的暗示使他们的肢体功能恢复政党;人工印记实验更是暗示可以影响人的生理功能的很好例证。暗示治疗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四点:(1)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2)选好适应证。该疗法适用于癔症和一些功能性疾病的治疗。(3)患者要有足够的受暗示性,即接受暗示的能力。(4)使患者处于强烈的期待状态。

暗示之所以有治病作用,其机制并未完全搞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暗示的确对被试人体产生了明确的生理与心理的变化。例如,格雷厄姆(Graham,W)年所做的态度诱导“实验”,使荨麻疹与雷诺病的受试者皮肤温度发生了与原疾病相反的改变。布洛伊尔等人发现暗示改变了人的行为与动机,甚至重新唤起了消失的记忆。

自我暗示疗法即由求治者通过自己的认知、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以调节和改变身心状态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自我暗示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一个人可以突然变得耳聋受损,而仅仅是因为大脑管理视觉、听觉的相应区域的机能受到了扰乱,形成了一个病态性的抑制中心,使神经细胞丧失了正常工作的功能。它们不再接受传来的信息,当然不能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这样的求治者可以用催眠暗示疗法治疗,并且可以一下子治好,使不明真相的人大吃一惊。

一个人走进了冷藏间,无意被关在里面。开始他并不在意,也并未感到寒冷,后来当他抬头看到“冷冻”二字时,顿时心里紧张起来。一种死亡的威胁笼罩在他心头。他越想越怕,越想越冷,最后蜷缩成一团,在惊恐中死去。其实,车间的冷冻机并未打开,寒气远不能置人于死地。他完全是由于自我暗示的作用,因恐惧而导致肾上腺素急剧分泌,心血管发生障碍,心功能坏死而导致死亡的。

由于自我暗示的效果巨大,美国一位医学教授对癌症的病因提出了新的理论,认为癌症的发展主要不是客观上存在的癌细胞,而是主观情绪、自我暗示导致了癌变。这一理论虽未被广泛接受,但癌症求治者一旦知道了自己患病的真相,病情便会急剧变化却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一方面,施治者的诊疗语言和行为十分重要,应当慎重使用,以免发生消极的暗示作用;另一方面,施治者必须启发和引导求治者发挥自我意识的调节能力,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负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乐观的自我暗示,使之朝着符合治疗要求和有利于祛除病象的方向发展。

暗示性的测试:

1、嗅觉法

用事先准备好的三个装有清水的试管,请被试者分辨哪个装有水,哪个装有淡醋或稀酒精。分辨不出的给0分,挑出一种的给1分,挑出两种的给2分。

2、平衡法

令被试面墙而立脚点,双目轻闭,平静但较深的呼吸后,治疗者低调缓慢地说:“请你集中你的注意,尽力体验你的感觉,你是否感到有些站不住了,是否感到前后或左右摇晃?”停顿30秒,重复问话三次后,要被试回答。如感到未摇晃者给0分,轻微摇晃者给1分,明显摇晃者给2分。

3、手臂法

要求被试闭眼平伸右手,暗示它越来越沉,沉得往下落。30秒后,下落不明显给0分,下落成-5寸者给1分,下落5寸以上者给2分。

4、通电法

置无电源之电极于病人手上(或颈部),然后给予暗示说:“电极能通过高频电流,使你的手背发热。”“现在高频电流进入了金属板,‘哧——’,你的手背感到发热了,越来越热了,你感到热得发烫!”如果被试者感到热得发烫,就说明暗示性是高的,否则就是低的。

5、按摩法

让被试者的双手勾在一起,施术者把自己的手包住被试者的双手,并给予轻微的按摩。施术者的目光固定在被试的鼻梁上,并让其目光凝视被试者的眼睛,同时暗示说:“你的手麻木了,两手握得很紧了,你已经不能把你的两手分开了!你试试看,用点力。”此时,受术者手动了一下,你连忙说:“你的两手不能分开了,怎么也分不开了。”如果被试者真的不能分开,说明其有足够的暗示性。

6、后倒法

对患者说要为他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然后让其背向医生双手下垂,两腿并拢直立。医生在患者背后用手轻托患者微微后仰的头部,令其闭目,放松全身肌肉,再坚定地暗示说:我的手放开时,你就会慢慢向后倒!我已经放手了!向后拉你了!你开始后倒了!后倒了!当手离开头部后患者真的后倒,就说明被检查者的受暗示性较强。

暗示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单纯的言语暗示,也有药物暗示、针灸暗示、仪器暗示、手术暗示、榜样暗示和情境暗示等。只要暗示的手段使患者对治疗的有效性坚信不移,就可以采用。

暗示治疗可分为觉醒状态与非觉醒状态下的两类方法。觉醒状态的暗示治疗又有直接与间接之分。直接暗示治疗是指医生对静坐的患者,用事先编好的暗示性语言进行治疗;间接暗示治疗是指借助于某种刺激或仪器的配合,并用语言强化来实施的治疗。非觉醒状态下的暗示疗法是医生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后实施的治疗。

暗示治疗可以利用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一些方法:

1、言语暗示

通过言语的形式,将暗示的信息传达给受暗示者,从而产生影响作用。如在临床治疗工作中讲“这个药是专治疗这种病的”、“针刺的止痛效果特别好”等等。如在治疗癔症性失明时,轻压患者的双眼球同时用语言暗示:“如感到酸胀,就证明视功能正常,看到金色闪光点,就说明视力已恢复。”并让患者充分感受,常常发现失明症状会瞬时消失。

2、操作暗示

通过某些对受暗示者的操作,如躯体检查、仪器探查或虚拟的简单手术而引起心理、行为改变的过程。如利用“电针仪”等治疗癔症性失音症,效果非常好。实施前,先介绍了仪器的作用、可能的反应,告之通过该仪器,疾病可以痊愈。当患者点头表示明白后,开始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医生看到患者反应不错,令其试着发出“啊”,结果真的发出了声音。

3、药物暗示

给病人使用某些药物,利用药物的作用而进行的暗示。例如:用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在病人感到身体发热的同时,纵使语言暗示治疗癔症性失语或癔症性瘫痪等疾病。安慰剂治疗也是一种药物暗示,据有关报道,名心前区疼痛的病人,应用安慰剂,82%的症状改善。

4、其它的方法

在应用暗示治疗方法时还可以采用环境暗示、笔谈暗示、自我暗示等多种方法,均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

从“句型”上看,常用的暗示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描述

用陈述句描述对方的表情、行为和生理状况,可以使其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你的脸色很好看。”“你的手在发抖。”“你的眼皮很沉重,睁都睁不开了。”“你的声音很轻,有点颤抖,你现在很紧张。”

如果加点情感色彩,效果会更好,例如,“哇,你的脸色真好看!”“不得了,不得了,你的嘴唇都发绀了!”

2、议论

用第三人称来描述,暗示作用可能会更强,例如,“他最近气色越来越好了。”“他现在精神状态真不错,人也年轻了。”“他的肌肉越来越放松了,呼吸也越来越平顺了,手脚渐渐变暖了。”

这种方法不适用于一对一的治疗,但在示范、教学时可以使用,效果甚至比用第二人称描述更好。

3、猜测

内脏活动是看不到的,所以无法描述,但可以通过肤色、表情和行为来推测,例如,“现在脸色渐渐变红,说明血管在扩张,血液循环改善。”“你呼吸越来越平顺,有点打呼了,说明你开始进入睡眠状态了,你感到昏昏欲睡,意识模糊,感觉迟钝。”

猜测也可以针对非“此时此地”的情况,例如,“你今天怎么无精打采的,这几天一定又睡不好了。”“你今天精神饱满,一定会发挥不错的。”

既然是推测,常常会使用“可能”、“应该”、“一定”、“肯定”等词来增强效果。例如,“看你这个样子,拿第一名应该没有问题。”“听你说话的声音就知道,你已经相当自信了,跟人交往肯定轻松了许多。”

为了避免猜测错误而影响效果,可以问问病人的真实感受,例如,“你是不是感觉好多了?”“你的症状已经减轻了许多,我说的对吗?”

4、预言

对将来的情况进行描述,也具有暗示作用,例如,“你这种情况,再过三天就能好。”“今天的情况已经比昨天好多了,明天估计能痊愈”“这样下去,一个星期就没事了。”“这种药效果很好的,三天就见效。”“明天起来,你会感到全身放松,头脑清晰。”

许多人因为看了药物说明书而出现相应的副作用,就是把说明书当成预言了,因为说明书上说了,这种药物“可能”会引起哪些副反应。

5、保证

描述一种情况时,如果态度不坚决,暗示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为了增强效果,必须加强语气,让对方知道你胸有成竹。“保证”的作用就是如此。“我向你保证,你的病很快就能好。”“你的病包在我身上了!”“这种药的效果是百分百的。”

6、推理

与猜测不同,推理是有理有据的,更有说服力。推理的基本句型是“如果…那么…”,例如,“如果你觉得胸口发热,说明药物起效了,你的症状就会减轻。”“如果你坚持锻炼,症状一定会改善。”“如果你按我的方法去做,你会好得很快的。”“你的构音功能是好的,只要声带能够发声,你就能说话。”“当你觉得药物的副作用越来越大时,说明你的病情已经明显减轻了。”

另外,重复在暗示治疗中的作用也是非常强大的。一句话,说一遍也许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重复好几遍,暗示效果就会大大增加。

进行言语暗示时还需要注意,无意识有自己的逻辑,通常不接受否定句,似乎也分不清你我他,所以,应该避免使用“别”紧张、“不要”害怕、你“没有”病之类的语句,而用说放松、勇敢些、你很正常等。

通用心理治疗技术

1、放松训练

2、宣泄疗法

3、暴露疗法

4、想象技术

5、暗示法

6、催眠术

7、示范法

8、正念

9、矛盾技术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早期有哪些症状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sbj/8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