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家有成年儿童吗

不管在社交关系当中是个多么有边界或者理性的人,回到家庭里面常常会被搞到无可奈何、筋疲力尽,这样的体验成年人多少都会有过吧?

常常是和父母、夫/妻、儿女,兄弟姐妹,这些骨肉亲人在一起的时候,恪守边界保持冷静说你冷漠,看不起人。

可你打开边界吧,立马会被那洪水般的情绪激流瞬间带入深渊。

我的天呐。

更别说家里再有几个,就是一个人格层面的“作精”。

其中最难应付的属边缘型人格障、自恋型人格障碍,不但普通人就是专业的治疗当中治疗师遇到类似的个体所需消耗的能量及对治疗师挑战也是很大的。

如果技术不行的新手治疗师那简直是束手无策、欲哭无泪了。

现实生活当中那更是……

躲,躲不了;接,接不住。

老公的妈,之所以这么称呼而不是直接说我婆婆,也是想在这个焦虑泛滥的家庭里强化和提醒自己我们是社交关系,是有边界的。

接到邻居带着哭腔的电话,说是老人危险不行了,医院。

接到电话没有特别的意外和着急,在医院看到老人家的样子,五味杂陈,因为作为我清楚她有多难受,这个难受对于她来说也是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可惜也许她这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这种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她自己的心理。

今天惊动四邻大呼小叫的住院只是无数次当中的一次。

也没有其他意外,医生诊断、检查、抽血、化验一切正常。

对于老人家的一些模式或者说是一些不自知的小动作,作为晚辈特别理解但是难以承受。

急性焦虑发作不是什么好受的事情,但是不会有生命危险。

狼来了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

习惯了的“村民”们可能在不知情的医护人员、邻居眼中显得冷漠、不孝。

但世界上永远没有无缘无故的冷漠、不孝。

婆婆没有女儿,只有三个儿子。

婆婆是个情感溃泛、控制欲极强的人,年轻的时候,自我为中心,肆意的支配家庭成员,在“为你好”的加持下,对孩子们的所谓管教无非是极端的打骂。

心理学上有一句话:爱制造分离,施虐制造忠诚。

孩子们陆续成年后,大到参与儿子择业、经济、择偶,小到吃饭的时候谁吃什么用哪只碗,发号施令满足权力欲的时候,毫无察觉这样的方式带给家庭其他成员的不良感受,紧紧围绕在以婆婆为核心的周围。

当另外三位新成员陆续加入这个家庭的时候,新成员打破了以前这个家庭默认且平衡的一种互动模式。

十几年当中不断上演何种控制反控制的戏码。

对于自我成长需要逐步不被控制的儿子们,老人家开始了以各种不自知的潜意识行为,不断地试图对儿子们的私人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掌控,在控制和反控制这场游戏当中,其中生病住院就是目前最好用的也可能是她可以唯一用的一种办法。

控制权开始被撼动甚至逐步瓦解的时候,一种本能的应激反应开始了,那种隐晦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式”的防御开始了。

老人家经常说“我对你最好”,那个后面没有说的潜台词就是你得回报我、所以你得听我的……

然后会无休止对为儿子们的付出和家庭贡献,自我歌功颂德。

我知道她自己并不知道她已经病了!

一来二去,家庭成员身上那微弱的自我的能量快被吸光的时候,大部分成员选择了逃离。

被逼疯的感觉没有体验过,就不要用所谓的道德良知去随意去评价别人,自己感觉痛苦不幸,子女就必须用牺牲的自己的幸福去感同身受,这样的代价我相信没有任何父母意识上是这样的。

意识上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过得好,夫妻和睦,但是现实的结果往往是他们潜意识行为造成的。

说倒这里,可能很多人还是不明白,许多的家庭关系僵化,都是来自父母认为的付出后的过度干涉,和理直气壮的过度控制,为了让孩子听从自己,使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手段,用威胁、恐吓等各种方式来夺取控制权,就是为了让孩子顺从自己。

这个过程已经扼杀了孩子未来的太多可能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有情感需求的个体,谁都不是谁的工具,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你对待别人的态度,决定了别人对待你的态度”。

你没有给过别人的东西,别人不会有的,怎么可能给你呢?这句话适用于正常人的所有关系。

作为年轻人,如果不想晚年凄凉。

当你想对你的孩子说:“我都是为你好”的时候。

请提醒自己,你越界了。

不要不过脑的就否认,你的潜意识行为会引导你成为你原本的样子,除非你去走进你的潜意识,不要主观的用你自己的以为当成全部的真相。

科普

附录: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但自恋型人格患者也有很大的表演性,所以有些时候也很难看出他们的内向型与冷漠。自恋型人格患者认为世界上不可能或不应该有比自己强的人,他们最典型的语言就是跟任何人都以“像你们这些人……”,似乎在说我永远高出你们。当然有些时候也说“像我们这样人……”,这是他们认为的最大程度地尊敬他人,因为在他们眼里,高出他们的人是他们无法忍受的。在治疗上也是由这样的特点“你说的我都知道,你就说我该怎么办吧!”。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产生,源于人们在儿童期缺少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by/13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