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潮我的童年受伤了婴儿全能感与童
在一次培训期间,正与孟潮老师相谈甚欢,有治疗师询问:如何才能找到经验丰富且价格不高的督导师和体验师?孟潮老师说:国外找,那些不甚有名却很有水平,甚至是退休的、“孤独的”老精神分析师们。我想,孟潮老师的眼神始终被那些默默工作且无比投入的人们吸引,分明他自己就是。不同的是,在现实层面,他很有名且年轻。所以,当他说出心理治疗就是“用生命感动生命时”,我觉得,与其说是在总结荣格的治疗原则,莫如说原本就是他自己的生命哲学。
《我的童年受伤了——婴儿全能感与童年冲突》推荐序
作者:李孟潮
近年出版《情感依附》一书,在国内心理学界引发好评如潮。这个终生研究以“布洛迪研究”命名,而布洛迪女士便是本书作者。
这本书是另外一个长达十数年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布洛迪的贡献不在于她提出了什么新理论,更不在于她发明了几个量表让别人用,或者发表了几篇SCI为校争光,而在于她就那么一年又一年地进入家家户户,就那么观察着,一观察就观察十多年,一观察就观察一辈子。
然后,她用纪实文学般的文字记录下观察结果,没有多少让外行头大的数据,没有看起来可以吓坏数学差生、实际上可有可无的图表,没有一个个让科学粉丝们兴奋的P值和SPSS的最新版本,就是那么一行行的文字、一句句的描述,这种文风更像是文学而非科学研究报告。
在那些“科学”报告中,一定要有数字、有图表、有P值、有SPSS的,可是往往在其中,你也听不到一个婴儿哭泣,看不到18年后的他,坐在沙发里唏嘘人生的空虚和苦痛。
一个研究者做一个发展心理学研究,一做就是十数年,这事情在当前中国心理学界乃至大部分大学院系里绝对是疯狂举动,相当于职业生涯自杀。
谁会给这研究基金呢?这笔基金要多少钱呢?这个研究项目每年能发几篇SCI呢?能发影响因子多少的期刊呢?
我们这群追逐名利的俗贼,满脑子想的就是这些东西,然后一股“发表式研究”的歪风——即研究目的只是为了发表,为了发表到更好、更漂亮的杂志奋斗。然后,这种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邪气又钻入一代代博士、硕士的脑内——青年们就这样被毁掉了。
而真正的研究者必然如布洛迪,只对少数几个主题感兴趣,一研究就是十数年,一研究就是一辈子。心中怀着对真理的向往、对人类的热爱,而研究基金的投资者,必然也是怀着对真理和爱的信任,才能放心地把钱交给一个又一个的像布洛迪这样的老太太。
中国心理学界现在不缺钱,也不缺人,但仍缺乏人心,缺乏理想,缺乏一颗颗安静坐在孩子身边的、聆听他们故事的心灵。
有意思的是,目前国内对发展心理学有真实兴趣的人,好像都是外行。真正的发展心理学家已经被大学功利主义的大海淹得半死。当我看到一个个外行的女人热情洋溢地去学婴儿观察,一学就是几年。我一开始非常不理解,但是有一天一个念头突然闪过我的脑海——母性要回来了?
化解功利主义毒药之灵丹,必然是那伟大母亲之乳汁,是那无条件母爱之幻觉。
一个出生就遭妈妈白眼的婴儿,难免要奋斗终生,生怕失去名闻利养。
一个学习成绩不好就被妈妈骂成“垃圾”,诅咒以后被饿死的少年,除了名利他还能依靠什么?
他长大了自然就会变成一个功利主义研究者,只要环境中有一点点功利主义的气息。
我们在临床上不断地提出疑问,这种功利主义的育儿态度,这种伟大母爱的丧失,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些人一竿子又要回到明清,大骂封建主义、儒家文化和朱老夫子。
我认为,这是放着卧室里的大象不看,而跑到过厅大骂鞋柜造成了房间的拥挤。
无数临床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类似布洛迪故事中的当代中国的“乌拉”是这样长大的。
她父母往往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婚的,而是为了阶级成分互补,如“你是工农家女儿,我是地主家儿子,咱俩结婚躲过这场运动再说”。
组织上批准结婚后,女人为了这个她不爱的男人生下乌拉,乌拉是个男孩的话,他被幻想成全能拯救者(如毛泽东),如果是个女孩的话,她就被界定为灾星(如蒋介石)。
即便母亲喜爱自己的孩子,也不敢抱着孩子又亲又啃,否则被扣上小资产阶级情调可不是开玩笑的。
理想的、安全的女性身份认同,就是“女生产英雄”“女共产主义战士”。
“伟大母亲气质”是被批斗、攻击的对象,这个母亲还亲眼看见无数身边的红卫兵们攻击揭发自己的父母,你把一百本《斯波克育儿经》一百次地放这个母亲眼前,她也不敢看、不想看。
她必须有无边赴死的勇气和不合时宜的动物性愚蠢,才会去如一头野象一样养育儿女,造就出他们的安全型依恋,而安全型依恋者在那个时候,恰恰是最不安全的。
伟大母亲原型的投射—认同就此停止,母性丧失了。
直到近年来,随着男人们终于有机会仅凭一人之力就养活家庭,才有一批批的女人开始捡起早就被踩在脚下的“家庭主妇”“好妈妈—好妻子”等这样的身份认同。
然后,她们开始如饥似渴、饿虎扑食般扑向育儿书籍、发展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周末课。这波母性过度补偿的洪水中,我想这本《我的童年受伤了——婴儿全能感与童年冲突》必然也是虎妈猫爸们的丰盛大餐之一,在这些饥饿的炯炯发光的眼神面前。即便最火红的太阳也知道需要退避三舍,在黑暗中隐藏自己的光芒,只是默默地传递热量。
作者简介
李孟潮
执业医师
国际心理分析协会(IAAP)会员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会员
中国心理学会、中华医学会会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委员
附:
10月17日,是国际著名母婴关系专家布洛迪的百岁寿辰。《我的童年受伤了》是年近百岁的布洛迪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这个长达十数年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她用纪实文学般的文字记录下观察到的一切。详细、完整地记录了儿童前七年的生活项目,包括儿童观察、心理测试、校访、教师访谈和不定期家访,以及18岁时的回访。通过这些细节的呈现,作者考察了儿童不同生活路径的源头,以及什么对他们的影响最为深远。
弗洛伊德在医疗实践中创立了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距今大约年。
儿童心理学之父普莱尔,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0-3岁的系统研究,开创了儿童心理学,至今多年。
客体关系之母克莱因,通过她对儿童的观察和临床工作,阐释和扩展了弗洛伊德的最初的理论,至今年左右。
……
大约在一个世纪前,学者们在谦卑的观察中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大厦,小心地摸索着适合每一位来访者的治疗方法,而一个世纪后的我们,是否还对学术保留着同样的谦卑,对来访者的生命保留着同样的敬重呢?
还是,我们仅仅只是安心、懒惰又倨傲地使用着先辈们的理论,却不再理会变化中的真相,以及坐在对面的这些活生生的生命了呢?
对这个问题,张天布先生也有同感。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中德心理治疗学院委员,在读了母婴关系专家西尔维娅?布洛迪所著的《我的童年受伤了——婴儿全能感与童年冲突》,并为之作序时,他感言道:
“作为一个受训多年的精神分析趋向的心理治疗师,我在治疗中或者督导下级医师时,脑海中会有一条简明的思维导图。这会使我在工作中比较清晰地对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做一个心理学的建构,或者称为对个案做一个概念化的梳理。理解了这个相对系统性的、完整的心理学假设,治疗师会感到自己工作起来内心有确定感,受督导的学生们也会觉得老师的指导条理分明,似乎做到了对治疗的了如指掌。
“当这个看似完美的思维导图在你的大脑中变得越来越熟,甚至理所当然时,这中间却也隐隐藏着曲解和歧义的陷阱。这种误区之一便是简单地归因认为:如果一个人有了心理问题,必然是因为他的父母采取过不恰当的养育方式,有人甚至会危言耸听地曲解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例如父母禁止孩子暑假期间下河玩耍,可能会被解读成是没有共情地剥夺了孩子享受快乐的自由。当治疗师很得意地认为自己的解释是站在能呈现一个完美儿童的内心自由自在之愿望的立场上,共情了他的愿望时,他可能正落入完美的理想化自己投射所造成的幻想的假设里。或许,患者接下来会很纠结地告诉你,其实他也很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因为这条河里每年暑假都会有小孩子因为玩水而淹死。”
“所以说,当我们在许多‘纯熟’的理论下知道工作时,难免会受到某些既有的、机械的心理发展理论的禁锢,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对父母的指责归因,既可能是有失事实的公允,也可能会偏离作为治疗师中立的态度。如何能不失偏颇地解读情感的内心意义,让治疗师对患者内在心理世界有些相对客观准确的把握,而不是落入治疗师自己‘聪明’的解释理论的‘狂禅’般的误区里?那就要安静下来,放下主观猜测,以中立的态度对待儿童心理成长过程中的诸多人和事的影响,把儿童当成一个独立的主体做一些系统的观察,而不仅仅是与父母发生客体互动中的被动受影响者。我们可能需要不断地更新对于儿童心理成长的认识,去再检验、分析诸多人和事的含义。探讨丰富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一个人即便是儿童,他的成长是以他自己为主体发生的,应给予他的独立的被观察和理解的机会和视角。”
为修正心理治疗中的误区,而丢掉狂妄,沉下心来,去做一个谦逊的观察者,这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热情和金钱的,因此,国内很多学者即使有心,也做不到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来做这件事,但在地球的另一边,不但有人做了,而且做得如此之好:
“这本书是另外一个长达十数年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布洛迪的贡献不在于她提出了什么新理论,更不在于她发明了几个量表让别人用,或者发表了几篇SCI为校争光,而在于她就那么一年又一年地进入家家户户,就那么观察着,一观察就观察十多年,一观察就观察一辈子。”——李孟潮
李孟潮是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委员、执业医师,在读了母婴关系专家西尔维娅?布洛迪所著的《我的童年受伤了——婴儿全能感与童年冲突》,并为之作序时,他给予了上述的评价。
所以,让我们感谢这位学者作出的贡献,并毫不客气地将她的研究结果拿到自己的手里,妥善使用:
如果你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或者是一位心理老师,或者是一位有机会在工作或生活中使用到心理学的助人者,当你在使用心理学助人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那也许这本书能够使你看到更多盲区,帮助你反思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足;
如果你是一位心理学爱好者,或者是一位孩子的父母,那么也许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回溯一个人的过往经历的方式,更深刻地了解一个人,尤其是当这个人是你自己的孩子的时候,相信一定会使你有所获益;
如果你是作为父母,去阅读这本书,你可以通过观察者的记录,看到其他孩子的成长经历,然后通过专家的分析,清晰地了解到其他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时,你可以拿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来检查自己,提醒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会有好处的。
带着问题思考:当这样的一个人来到咨询室,你认为她为何会这样?
以下文字节选自书中咨询师对案主萝莉(Lori)的观察:
萝莉(Lori)是一个矮个子的、超重的年轻女性,看上去有点凌乱,穿着一件宽大的罩衫,紧身牛仔裤,高跟长靴,带着一副非常张扬的大耳环。她满脸粉刺,声音低沉而刺耳。
她今年18岁了。在对萝莉进行了咨询访谈之后,我意识到她是多么的混乱。
她对访谈非常看重,然而她的报告却充满了否认和许多全或无的观点,诸如“没有什么让我烦的,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经常可以看到她存在思维混乱的迹象。
绝大多数时间里,她明显表现出过分的自信。她所说的“因为太难,因为她要进一所好大学,所以她两年后离开了其中一所最好的中学”,这些可能不是全部的事实。对于一个渴望成为记者或作家的女孩来说,离开一所充满竞争的学校只是为了取得“A”的成绩,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对于喜欢步步高升的母亲来说,不会愿意让她离开好学校,去一所又小又差的学校。
可能是在她的许多朋友和姐姐中学毕业后,在她要进入十一年级的时候,她不想再在那里待了。她的贬低他人和环境的需求给人的印象是,除了家人和好朋友外,她极度害怕赞美他人。
她的智力水平较高,但是过度兴奋,爱炫耀自己,带有癔症的特点,高度自恋,好像除了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之外,她正在努力压制几乎侵入其生活各个层面的焦虑。
你可能会觉得,这位年轻女性有极端的需求去展示她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其窥探的一个标志),去宣称自己情感的安全性、意向的价值、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她确信有一天无论她选择做什么都会取得成功。她所表现出的情感高涨特别像她的母亲通过提及名人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以确信自己的独一无二。
带着你的初步思考,温柔地好奇:如果倒带18年,她的童年发生了什么?
针对这个案例,书中详尽记录了从她刚出生3天到满18岁,这段时间内各个成长阶段的行为描述、与身边人的互动方式,包括也让萝莉做了一些测试和绘画,对绘画也进行了一些分析。在这些观察和分析中,你可以看到婴儿期的萝莉,幼年的萝莉,青少年的萝莉,看到她成长的整个过程,于是,对当前的这个18岁的萝莉,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会有更多的理解,看到可能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的这个结果。
限于篇幅,如果你这部分内容感兴趣,可以自行购书阅读。
书名:我的童年受伤了
——婴儿全能感与童年冲突
英文名:Beginningtogrow
作者:[美]西尔维娅?布洛迪
译者:王立涛、余萍
定价:38.00元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出版时间:年10月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完整地记录了儿童前七年的生活项目,包括儿童观察、心理测试、校访、教师访谈和不定期家访,以及18岁时的回访。通过这些细节的呈现,作者考察了儿童不同生活路径的源头,以及什么对他们的影响最为深远。
作者简介:
西尔维娅?布洛迪(SylviaBrody,—)
哲学博士,著名精神分析师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者,以其关于母亲的行为和儿童发展的、观察性的、临床的、理论的研究而闻名。著述丰富,包括:《养育模式》()、《婴儿期的焦虑与自我的形成》()、《母亲、父亲,以及儿童:对于最初七年中性格形成的研究》()、《性格的演变》()等。这些著作生动地展示了儿童早年的经历对于形成性格结构和自我以及超我功能的意义。
专家推荐:
西尔维娅?布洛迪,以其一贯的对研究的严格要求,再次拓展了对生命实际呈现的分析性理解。这是一篇翔实易懂的、关于几个生命的研究,时间跨度十多年,是对绝大多数情况下易被忽视的、基本的心理功能的揭示与探索。——沃伦?帕兰德医学博士
根据观察证据所得出的结论,布洛迪清晰地将母婴互动及其对后续发展的影响,推上了精神分析理论舞台的中心。——小彼得?布洛斯医学博士
对于和儿童一起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书。它提供了切中要害的关于婴儿期研究的历史,是一项从出生到18岁的发展的纵向研究。——阿琳?克雷默?理查兹教育学博士
我本想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却意识到那样囫囵概览式的阅读很不合算,甚至可能是在重复某些不中立的习惯,所以我就细细地品味着,慢慢地把它读完。可能还需要多读几遍。——张天布主任医师
润本心理与您在心灵的深处相遇!看见,陪伴,成长!
敬请
- 上一篇文章: 健康课堂提醒这二十二种儿童心理疾病
- 下一篇文章: 与世界互动关爱儿童让爱成长灯湖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