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斯底里就是癔症
歇斯底里是远在古希腊时代就由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发现的一种精神障碍,根据其英文名Hysteria而被直接译为“歇斯底里”。后来“歇斯底里”一词被学界内外越用越滥,甚至赋予了一定程度的贬义,学界内就改称之为癔症了。
歇斯底里就是癔症,又可以称作为癔病,是指与患者潜意识内意念活动有关的,由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或意识改变等状态的一组病症。
歇斯底里最早被解释为因内脏游走引发的疾病,后来又被认为是魔鬼附体、是神经系统器质性缺陷、是心理暗示引起、是人格分离所致、是性压抑的表现等等。尽管至今对歇斯底里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仍有争论,但大多数的观点认为,歇斯底里作为一种常见病,多见于女性,多见于儿童,多见于文化落后、愚昧迷信的人群,特别是多见于具有某些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的人。如具有性情急噪、缺乏理智、感情用事、自我中心、心胸狭窄、任性倔强、喜欢表现自己,意志薄弱、易于受人诱惑而犯错误等特征的人。
虽然关于癔症的生物学因素研究报告目前尚缺较为一致的意见,仅由少量研究结果提示存在遗传性影响,尚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但从心理社会因素方面来看,癔症的发生还是以各种不良的应激事件引起精神紧张、恐惧性心理反应为主要原因。患者可在强烈的创伤性体验后发病,在反复发病后仍可因联想、自我暗示、触景生情而再次发病。特别是有相当多的患者是在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成为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的重要原因。
癔症的发生多有起病急、发展快、表现多样的特点。其症状大多为做作、夸大、且富有戏剧化色彩。因而有学者说:“癔症发作是患者的一种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癔症发病常与暗示密切相关,且易反复发作。临床上一般可根据其表现分为三种类型:
1、分离型障碍
分离型障碍又称为癔症性精神障碍,是歇斯底里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指精神活动与心理创伤之间的分离。通常会见有以下六种情况:
——意识障碍
癔症的意识障碍主要是指意识范围狭窄,多见患者处于朦胧、昏睡状态。严重者可见有癔症性木僵。表现为呼之不应,推之不动,四肢发硬、僵卧于床,双目紧闭等。也有的患者可表现为癔症性神游、癔症性身体障碍等。
——情感障碍
常在精神刺激之后突然发作,哭笑无常,吵闹不安、声嘶力竭、捶胸顿足、撞墙自伤、伤人毁物,具有显著的尽情发泄的特点。
——癔症性痴呆
在精神创伤后突然表现出严重的智力障碍,以近似而又错误的答案回答最简单的问题。
——癔症性遗忘
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突然失去记忆,而被遗忘的事件往往于精神创伤有关,同时患者并无脑器质性损伤害。
——身份识别障碍
患者在不同的时间里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其言谈举止完全改变成另外一个人,并忘记自己原本的身份,表现出双重或多重人格。
——癔症性精神病
在精神创伤后迅速发作,通常在有意识朦胧或漫游症的背景下出现行为紊乱,思维联想障碍或片断幻觉妄想以及人格解体等症状。
2、转换型障碍
转换型障碍又称作为癔症性躯体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两个方面。
——感觉障碍,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异常和感觉缺失三类;
——运动障碍,常见有痉挛发作、局部肌肉抽搐或阵挛、肢体瘫痪、行为不能等。
3、其他形式的障碍
癔症临床表现的特殊形式是癔症的集体发作,又称为流行性癔症。常见于共同生活在一起或经历大体相同,或具有相似观念的人群。由一人初始发病,感应了周围目睹耳闻的人群,在自我暗示和相互暗示的作用下,相继出现同类症状,并迅速在该人群中爆发流行。这种流行发作一般为时较短暂,多见于女性。
对于癔症一般并不主张应用药物治疗,只有在情感暴发状态下,适当辅以短期的足够量的镇静剂或抗焦虑剂,以改变患者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开展心理治疗。
癔症的根本性治疗,还是应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支持、劝导、暗示、解释、安慰、保证和疏泄等。常可选用暗示疗法、、自由联想、催眠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放松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养心堂主人——李珑心理关怀工作室
专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训练与辅导、健康咨询与指导
- 上一篇文章: 癔症与强迫神经症的比较分析
- 下一篇文章: 从前,精神病是这样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