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和躲避

在临床中,我对回避型依恋的“移情”现象一直感觉势微,不像痴迷型依恋的移情那样外露、直接和张扬,如果痴迷型依恋再叠加癔症人格,那移情现象就犹如戏剧般纷沓而来。回避型依恋偏向于自我-他人调节的自我调节一端,强迫性地自我依赖,体验模式属于假装模式,沉浸在自我空间之中。因为对亲密关系采取回避的态度,那移情如何展开呢?在Beebe的一项研究中,有个非常出名的“追逐和躲避”(ChaeeandDodge)实验,在慢动作回放中,可以看到母亲有时会突然靠近婴儿,这种感觉会让婴儿不舒服,所以,当母亲逼近婴儿时,婴儿会把头转向另一边——躲避,母亲换到另一边继续逼近婴儿——追逐,婴儿因为不舒服把头又转回来,母亲又追到这一边继续逼近婴儿。当“追逐和躲避”重复出现4、5次后,我们可以看到婴儿似乎放弃了努力,变得绝望和崩溃。可以把这个互动方式看作是回避型依恋形成的原型。这个著名的内隐互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知道癔症人格的痴迷型依恋和自恋人格的回避型依恋,那就是一对绝杀。在亲密、性、调节方式各个层面都极其对撞。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追逐和躲避”现象,而这可以说就是活现了回避型依恋的互动模式。回避型依恋的“移情”往往是采用非言语的方式呈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by/1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