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癔症心理瘟疫最为可怕

  数年前,在甘肃省陇西县的一所小学里,学生们接连出现了“农药中毒”的现象,医院后却没有在学生的体内检测到任何有毒物质。后来,这些学生被诊断为“群体癔症”。也就是说,当某个人出现一定的不良症状的时候,人群中的其他人得到这种心理暗示,于是出现无意识的模仿,从而表现为与此人相似的不适症状。此外,与该学生很熟的人或是该学生出现不适时的目击者也可能由此受到心理暗示和自我暗示,相继也出现一样的状况。原来,癔症这种心理疾病也可以像病毒一样传播,这有科学依据吗?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被传染呢?

  去年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发表了一个研究结果,发现在青少年的社会圈子里,失眠和吸毒都是可以传染的。当一个青少年开始彻夜难眠的时候,他周围小圈子里的人也会逐渐产生失眠症状。这个研究者考察了由名中学生组成的人际网络,他们把这几千名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画成一张大的人际网络图,发现这个网络图是由一个个小圈子组成的。研究者发现,失眠在这张大的人际网络图中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有扎堆的倾向。如果一个小圈子里有一些失眠的孩子,那么这个小圈子里失眠的孩子会越来越多,而且越是在这个小圈子的中央,也就是跟失眠者的联系越紧密,失眠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仅是失眠,毒品的使用也会传染。失眠和毒品的传染性甚至能间接传播,也就是影响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这个现象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富士康会连接出现自杀现象,在心理学中,这种被称为“群体癔症”,特别容易在青少年中互相传播。日本青少年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跟日本民族崇尚剖腹自杀以及自杀网站的盛行有关。

  然而,正如瘟疫会避开那些体质强壮的人一样,这种心理上的暗示也很难影响意志坚定的人。比如催眠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暗示,而容易被催眠的人往往在人格上有更高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和独立性的对立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指的是一个人抵抗心理暗示的程度。“场独立性”较高的人,往往有更强的主见、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他们在暗示面前能迅速地分析情况,打碎幻象,坚守真实。这也是心理瘟疫常常在青少年群体中发作的原因:他们的社会阅历和成熟程度都不足以让他们足够坚定地应对负性的心理暗示,而教育者能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才能够让他们在心理瘟疫中幸存下来。

  那么,如何预防群体性癔症呢?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性格缺陷,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缺陷,患者要充分认识并有意识地注意改善自己不健康的性格特征,以正确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改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各种冲突和挫折,这对于彻底治疗癔症有更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及时转移注意力,做些其他事或暂时离开当时的环境,以改变心境,这样常能防止发作。注意生活调节,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要避免不良暗示并学会健康的宣泄,做好患者周围人,如同学、亲属等人的工作,解除其对癔症的顾虑,改变不正确的态度,避免周围人造成的过分紧张及过分关心的不良影响。减少负性刺激。癔病的发作往往与负性刺激关系密切,减少负性刺激,可减少促发癔症的因素。









































孕前接种疫苗须知
你知道海绵文胸的危害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by/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