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相关受害者,心理危机如何初始

????????????????????????????????????????

  11日,备受社会   美国心理学家布拉默(Brammer)把危机分为:发展危机、存在危机和境遇危机,其中境遇危机具有突然性、不可预测性、震撼性、强烈性和灾难性。危机事件不仅干扰和破坏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和社会次序,还会使人产生对环境的失控和不确定感,从而破坏了个体心理的安宁,并出现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精神障碍,例如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性精神病、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性障碍,还可能诱发惊恐障碍、社交恐惧、癔症、精神分裂症、抑郁发作、睡眠障碍、酒精滥用或药物依赖、自杀、恶劣心境及双相情感障碍等等,从而严重影响未来的生活。

  哪些人格特征的人容易成为危机事件的受害者?面对各种相同的、相似的或不同的危机事件时,为什么有的人出现应激障碍,而有的人坦然面对、应付自如?G·W·布洛克普归纳这些人格特征者容易出现心理危机,是危机干预的主要对象有四种人。

  第一种人是注意力明显缺乏,日常生活中不能审时度势,看问题只看表面,不看实质,面对生活事件时容易出现应付处理不当。

  第二种人是社会倾向性过分内向,这种过分内省的人格特征,使他们遇到危机情况时往往瞻前顾后,总联想不良后果,不擅于利用支持性资源。

  第三种人是在情绪情感上具有不稳定性,自信心低,容易采取非理性思维看问题,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常依赖他人的援助。

  第四种人是解决问题时缺乏尝试性,行为冲动欠思考,经常出现毫无效果的反应行为。

2面对危机,当事人反应的三个阶段

受害者的母亲听到判决后失声痛哭

  面对危机事件,当事者的反应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冲击阶段,出现在危机事件的最初几天,当事者会感到非常震惊,不相信或否认事件的存在,严重时可出现眩晕、麻木、呆板、不知所措,甚至惊慌和竭斯底里。

  其次是完全反应阶段,危机事件后持续一段时间里,当事者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有的表现罪恶感、退缩或抑郁。

  另外是解决阶段,当事者开始接受事实,控制紊乱的情绪,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危机,努力恢复心理上的平衡。个体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措施可以是积极、有效的,也可能是消极、无效的。前者可使当事者顺利渡过危机,掌握新的处理困境技巧,促使当事人心理成长;而后者则可能在当事者心理留下“隐患”或引发新的心理危机。

  出现心理危机怎么办?如何帮助那些面临心理危机的人群?经典的危机干预模式包括: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平衡模式最适合早期干预,被应用于危机的起始期,焦点集中于稳定当事者的心理和情绪,在重新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之前,不应采取其他措施。

  认知模式干预的焦点是当事者面对危机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帮助当事者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分,从而实现对危机的控制。

  心理转变模式认为心理创伤与心理、社会或环境的困难有关,干预焦点是与当事者合作,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

3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间

  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间是遭遇创伤性事件后的24小时到72小时。在实施个体危机事件干预中,干预者应具备尊重、真诚、共情、热情及积极   干预的具体步骤,首先是确定问题,使用倾听技术,比如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从当事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当事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

  其次是保证当事者安全;第三是给予支持,以积极的方式接纳所有的当事者,鼓励他们表达感情,安慰关心他们,提供具体的帮助,不要去评价当事者的经历与感受是否值得称赞,不在乎报答,提供这样一种机会,让当事者相信“这里有一个人确实很关心你”,发掘个人内心积极的力量重建希望,抑制将灾难扩大化的思维,发挥自我内部对话技术,控制自我挫败感及退缩行为,发展积极的应对策略。

  另外,要提出应对方式,帮助当事者认识到有许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例如利用环境支持,积极而有建设性的思维方式,从多种不同途径思考变通的方式。

  同时,要制定计划,与当事者合作,让其感到这是他自己的计划,他们的权利、独立性和自尊没有被剥夺,恢复当事者的自制能力,而不依赖于干预者。

  最后要获得承诺,让当事者复述计划:“现在我们已经商讨了你计划要做什么,下一步将看你如何向他或她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请跟我讲你将采取哪些行动,以保证你不会大发脾气,避免危机的升级”。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工作者应该从当事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

4CISD治疗的7个步骤

  其他具体的干预技术还包括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riticalincidentstressdebriefing,CISD)。CISD是一种系统的通过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支持性团体治疗方法,分为7个步骤依次进行。

1.导入期

互相认识,建立良好的组员间互动关系。

2.陈述事实期

要求参加者回顾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把整个事件呈现在大家面前。

3.澄清想法期

要求参加者澄清事件发生后出现情绪反应前的认识活动,因为这些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反应的基础。

4.表达情绪反应期

要求参加者谈出自身的情绪反应,把个人的情绪反应呈现在大家面前。

5.进一步澄清症状期

要求参加者谈出他们可能存在的应激症状。

6.指导期

干预者要帮助参加者如何应对上述出现的问题。

7.再入期

是澄清回答一些可能被忽略或不清楚的问题,对整个干预阶段作出总结。

总结

  林森浩事件的直接和间接当事者在整个危机事件中,注定充满恐惧、惊慌、焦虑、抑郁、愤怒、怨恨、敌意、忐忑、争议、攻击和释怀等波动的心理过程。要告慰逝者、送走亡魂,要放下敌意和仇恨、积极健康生活,要建立预警干预措施预防下一个受害者,等等。

     (本文由北京科技报《科技生活》周刊采编制作。新媒体编辑/陈永杰、郭圆宇。转载需授权,合作联系







































北京哪里有治白癜风的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by/3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