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与解释神经症性

第三层:“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Neurotic”Defense)

  这些机制常见于3岁以后的“健康”人、神经症患者和处于急性应激状态的个体。对于应用者来说,这些机制能够改变个人的感受或本能的表达。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个人的借口或“神经症的形成环节、苦衷”。它们往往能通过接受心理辅导、短程心理治疗性解释之后,出现戏剧化的改变。   13、内射(injective):将某个重要人物的某些方面内化为一个主观的表象,作为对失去那个对象的应对。   个体可以内射一个“好”的客体,也可以内射一个敌对的或“坏”的客体,以获得一种控制那个客体的假象,避免体验到失去那个对象(分离)的焦虑。非防御形式的内射是正常人格发展的必经过程。   14、认同(identification):又称仿同或“同一化”。指通过变得像某一个对象而内化那个对象的特征。其中,同一化则强调了当事人对来自外部评价、期待的认同。   内射导致体验为“另一个人”的内在表象,而认同则体验为自我的一部分。同样,认同在人格正常发展中也能起到非防御性的功能。   15、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用一些从感情上看来较不强烈的说法来阐述本能性的愿望,而且不付之于实际行动。其结果是,观念留在意识之中,而感情却已告消失。   理智化是一组心理防御机制的统称,它包括以下机制:情感隔离(isol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no)、仪式性(ritual)、抵消(undoing)、补偿(restitution)、性欲化(sexualized)、魔术性思维(magicalthinking)等。这些机制之间虽然互相有些区别,但它们往往成群地出现。   ⑴、情感隔离:将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想法与情感状态分隔开,以避免引起情绪与情感上的困扰。   ⑵、合理化:也称“文饰”,指为无法接受的态度、信念或行为寻找正当的、一般化的、抽象的理由或解释,以使它们更易于接受。   ⑶、仪式化:指为了满足心理的需要而进行的一套个人化的、重复性的、遵循一定程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比如一个人因为失恋的痛苦,为了回忆以前的爱人,出门前都要摸一下门旁边的植物叶子,因为这盆植物是以前的爱人养大的。这便是一种仪式化行为。   ⑷、抵消:通过说明、澄清或做相反的事情,来努力地抵消有一千的评论或行为所带来的性的、攻击性的或羞耻性的意义。它与幽默结合,常常表现为某种神经质的自谦、自毁、自残言行,以减轻某种心理冲突、焦虑和人际紧张与压力。   ⑸、补偿作用:指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其因生理、心理缺陷或挫败(现实的或者想象的)而产生的不适感,从而减轻心理不适感。   ⑹、性欲化:赋予某一客体或行为以性的意义,使得一个消极的体验变成一个令人兴奋的刺激性体验,以回避与客体有关的焦虑。   ⑺、魔术性思维:强调某一客体或行为的神秘性或戏剧性,而回避与客体或行为有关的内心焦虑,或者试图对涉及内心痛苦的事实进行戏剧性、神秘性或宗教意义上的解释。理智化心理防御机制,包括为避免与人发生亲密感情而对非生物、非情感事物给予太多的注意,或者为避免表达出内心感情而去注意外界现实,或者为了避免感知整体而去注意无关的细节等等。其中,神经性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也包括在“仪式化”防御方式之中,虽然它们也可被认为是某种形式的内心置换。   16、潜抑(Repression):驱逐无法接受的想法或冲动,或阻断他们进入意识,从而导致这样的结果: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观念或内容却被意识忽视了。   潜抑通常以表面上看起来是显得莫明其妙的天真行为、口误或笔误显现出来,或者表现为当事人不能承认某一感官所输入的信息。也就是说,潜抑所造成的“遗忘”是很特别的,往往有高度象征性的行为可以提示这种压抑并不是真正的遗忘。潜抑与否认,前者涉及的是内在状态,后者涉及的是外在感官事实。潜移它只是让使用者不能在意识中感知到自己的本能和感情,而不是否定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认识和反应。譬如,如果有一个正在哭泣而却忘了为谁哭泣,这就可能是压抑;如果他否认自己流过眼泪,或者坚持认为所哀悼的人实际上还活着,那就可能是否认。   17、置换(Displacement):将自己的某种感情或冲动从某个危险的对象身上撤回,转而指向一个较少关心的(较少情感贯注的)、安全的对象。又叫转移,也包括伪装性替代。   它包括用某一事物或陌生人来轻易地代替那个在感情上占重要地位的人物。开玩笑、隐含敌意的诙谐和讽刺漫画,含沙射影地批评等,都涉及置换。大多数恐怖症、多数癔症性转换反应,以及某些偏见,也都涉及置换机制。   18、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将某种无法接受的愿望或冲动转化为与它相反的形式,其结果是,所表现出的行为与某种不能被人接受的本能性冲动正好相反。   这种防御机制包括,当某人希望照顾自己时却明显地去照顾别人、“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所不喜爱的职务等等,也包括在话语表达或行为上采取与自己内心愿望相反的方式。   19、分离(Dissociation):暂时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性格、行为或某种感觉,以期避免情绪苦恼。它与神经症性否认同义。   它可能包括神游、癔症性转换反映、一种突然的毫无根据的优越感或漫不经心的态度,以及短期地否认自己的行为或感情。它也包括为了消除焦虑或苦恼而显得忙忙碌碌的行为、通过在舞台上表演来“安全”地表达本能欲望,以及为了麻木自己的不愉快感情而短暂地滥用某种药物或利用宗教的“欢乐”。分离比歪曲较易为别人理解,也比较体谅别人,较发泄来得短暂。

-

王老师

中心   









































治疗白癜风哪家效果最好
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by/6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