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LV,上海范思哲,又一部买包引发的
女性主义的目的在于让女性拥有对生活的选择权。而中国版图鉴却在功成名就的华山一条路上用力过猛,又成为另一种偏执。
——遇言姐
犹如麦当劳、肯德基之后的麦肯姆、麦卡基、麦乐基、麦德堡、麦当家……,《北京女子图鉴》刚刚播完,《上海女子图鉴》无缝衔接。
眼下,已经播出11集的《上图》豆瓣评分6.6,略高于《北图》的6.1。
关于《北图》,遇言姐写过一篇《北京女子图鉴:终究是败在了格局小和低级感》。讲真,《上图》的造型、灯光、构图都比《北图》高级些,导演程亮本就是上海人,之前拍摄过不少以魔都为背景的短片,腔调拿捏的得心应手。
▲都说王真儿饰演的罗海燕有着一张高级脸,但她的表演实在太木讷了,这是剧组想要的呆萌效果?
不知美工是不是商量好的,《北图》的海报是戚薇背后十一个男人雁翅排开,《上图》则是更进一步,直接把男性放进橱窗供王真儿shopping。
如果把性别对调,换成众女性做背景,一定会被骂是物化女性,为什么以“女子图鉴”为名就能赤果果校验男性呢?
▲两部《图鉴》的海报,不阅尽男人不能成长的节奏
又一部包包引发的独立宣言
在被《北图》中戚薇电脑桌面上的LVneverfull尴尬到后,《上图》中最令大家反感的莫过于同样的场景再次重复。
王真儿误买A货范思哲被室友揭穿后羞到无地自容,把自己关进卫生间撒癔症。这幕简直跟樊胜美抱着皮包猛嗅一样尴尬值爆表。
话说《上图》设定的背景是年,七浦路上的外贸小店才是大家常逛的地方,对奢侈品的狂热是几年后才兴起的风潮。
况且,一个块的山寨包已经非常贵了好么。彼时,大学生的月生活费还不到呢,罗海燕和男友还都是小城青年,这又是买包又是订做西装的,真心土豪。
遇言姐最不能接受的是,国产职场剧中的精英们从来没有拿出过令人信服的执业理由。从杜拉拉到陈可到罗海燕,看不出她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什么深层次的思考和热情,之所以锲而不舍,除了钱、包、房子、艳压同学会之外,似乎没有别的理由。
在《实习医生格蕾》中,格蕾在从医长路中不断的寻找自我意志;《广告狂人》中,佩吉一面迎合男权现状,一面坚韧不拔工作,最终逃出束缚女性的藩篱;《傲骨贤妻》中,艾莉西亚虽是因为生计所迫大龄入职,但仍有着“寻求正义”的终极理想。
《迷雾》中,被新闻主播高慧兰踢出局的后辈不甘心的质问:
你再坚持也不过多做一两年,为什么不能酷一点,让出位子给我?
高慧兰是这样回答的:
我看不到你的热切感、迫切感、非它不可的紧迫感。想要显摆、想要得瑟、想要享受,这个位置不是单靠这种野心就能做得了的。你所谓的努力在我眼中是非常肤浅又轻浮的东西。
▲《迷雾》中,高慧兰如是说
以上人物的设定并非完美,甚至有时堪称讨厌。格蕾出身破碎家庭,性格偏执敏感又燥郁;佩吉未婚产子还将婴儿送给领养人;高慧兰的家庭生活一塌糊涂,咄咄逼人。
但正是这些积极与长尾并存,且充满时代感的人设,令观众觉得真实可信。“女性主义”不止是一个口号,一个动作,更是一个螺旋向上的过程。
▲《傲骨贤妻》中,女律师鼓励客户不要接受和解,选择上诉
▲《迷雾》中,高慧兰坚持做“有深度的新闻”,“实现公平社会”
遇言姐每次怼大女主、怼Ayawawa粉、怼电视剧中的刻板人设时,总会有留言说这就是中国的现实。但作为一部作品,除了体现“现实”外,更应该挖掘表象之下的内容。
相比之下,无论是《北图》还是《上图》,都没有能发起更高层次的讨论,更大格局的思考。
包以外的世界,我始终没有看到。
对女性友谊的肤浅展现
中国版“图鉴”中令遇言姐感到不满的,还有对女性间友谊的肤浅展现。
在美剧中,女性结盟往往是基于价值取向和性别共情上的认同。
比如,《傲骨之战》中,被Maia家族骗到倾家荡产的Diana,在看到Maia的努力后仍然愿意为她提供一个职位。
比如,《实习医生格蕾》中,格蕾和同父异母的妹妹莱克西各种别扭、不搭,最终则因为同样的内心坚韧,同样的热爱医学而认同彼此。
在韩剧《迷雾》中,起初轻佻妄为,各种挑衅的后辈,在高慧兰被迫离职后,毅然扛起了揭露大集团违法内幕的重担。私下里水火不容的两个女人在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上取得一致。
相比之下,王佳佳、姚梅、顾总、陈可之间,曼妮、Kate、Scarlet、罗海燕之间的联系非常薄弱,除了“同是帝都/魔都沦落人”外,看不到有什么强有力的纽带能将这些人绑在一起。
不得不说,比起宫斗剧、宅斗剧来,《欢乐颂》、《图鉴》的女性群戏算是多少提升了一点。然而女性角色之间友谊基础仍然离不开“拉帮结派”、“共斗小三”、“婆媳矛盾”等庸常层面。
▲而且我一点都不相信《欢乐颂》里月入四千块的邱莹莹租的起上海的高档公寓;我也不相信《恋爱先生》里的江疏影,两万的月薪能住的起高档公寓,坐的起头等舱;更不相信《小时代》里那样不合逻辑的纸醉金迷……
《东京女子图鉴》中,绫的女老板意义深远的一句:
年,日本通过了《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女性不再只配在公司端茶倒水。不知道这部法案的人,我都不会录用。
堪称全剧之点睛所在。
而在《上图》中,尽管刘孜饰演的Scarlet出场时气势十足,活像穿着Prada的女魔头,但剧本并未能触及日剧中对于社会层面的探讨和认知。
而《北图》中的顾总则更为糟糕,能教导给陈可的就是“别犯傻”,“口红是女人的另外一张脸”,“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眼界之狭隘跟《东京女子图鉴》不能同日而语。
除了对女性友谊的肤浅展现外,《北图》和《上图》还无原则美化了编剧自认的万金油名言“职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在《北图》中,陈可工作遇到麻烦转头就跟有着性骚扰前科的上司求救,创业时还把对方拉进团队,你就那么非他不可吗?
在《上图》中,往Kate电脑上泼咖啡被开除的Amy转眼又出现在Kate的婚礼上,编剧脑洞开这么大不过是为了证明“利益令大家虚与委蛇”。
这是非常狭隘的视线。
“职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句话的正确示范难道不应该像《傲骨之战》中,刚跟Maia团队大战一场的黑人女律师Lucca,在看到Maia因家族丑闻意志消沉时,提点她:
埋头工作,忘记一切。
▲在法庭与Maia对抗的Lucca,私下里对她这样说
《图鉴》未能展现出
多元化的女性群体
既然是图鉴,理应由女主带出一系列女性的群像。
相较于日剧中展现出的“朴素、努力的时尚编辑”,“温柔、顺从的港区闺秀”,“强势、公正的中年老板”,“批判女团的街头大妈”、“讽刺生育和愚民的女强人”……,中国版图鉴的女性采样单调、贫乏,话题度也流于肤浅。
令我尤为反感的是,中国版图鉴继承了近年都市剧中对家庭主妇一如既往的贬低。
从《离婚律师》中的焦艳艳、汤美玉,到《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罗子群,到《上图》中的Kate、蔡太太,无论什么性格,什么学历,什么背景的家庭主妇没有一个能好好过日子的,也是醉了。
女性主义的目的在于让女性拥有对生活的选择权。而中国版图鉴却在功成名就的华山一条路上用力过猛,又成为另一种偏执。
除此之外,《东京女子图鉴》的高级感在于不粉饰、不掩饰、怀着包容与共情刻画出了东京女性的群像,不直接给予批判,将反思留给观众。
但在《北图》和《上图》中都难以避免的给女主放水。
为了不破坏女主角讨好的形象,两部剧无一例外的选择让初恋男友背锅。严谨上进的张超,青梅竹马的晓伟,因为肩负“分手”剧情,转眼变成“吃垮金钱豹”的屌丝和动辄下令“跟我回老家”的直男癌。
讲真,没有必要这样甩锅。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比起来,它缺少与我们的共鸣,于是豆瓣之下有人评论,“整部剧跟北漂女子职场励志基本不沾边,反倒是一部北漂女子情场狗血剧“,“这是一个女人和许多男人的故事,是职场外皮包裹下的玛丽苏,每个见到她的男人都喜欢陈可”
作为职场剧,《北图》和《上图》的职场戏简直不忍直视。陈可每天烫个大波浪,图个大红唇,看不出任何专业技能。罗海燕供职的4A广告公司做出“筑巢引凤”这样的土鳖文案简直让人捧腹。
最后多说几句,一个人的审美和品味是不会在短期内刷新的。毕业时还钟情金灿灿蛇发女妖大Logo的罗海燕想要迅速进阶到4A主管比较困难。
这并非是学历歧视和地域歧视,如同《清潭洞爱丽丝》中,招聘方告诉文根英她不能成为设计师的原因:
与其说家境贫穷,不如说家庭贫穷造成的眼光局限。知道不足之处才会有发展,而你的背景决定你不具有看到不足之处的眼光。眼光,是自出生起,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觉到的而决定的。
《图鉴》系列因为剧情需要选择了广告业这个看起来高大上的职场背景。但遇言姐个人建议,像陈可、海燕一样出身的妹子,还是慎入非技术型的行业。
那些依赖“知识底蕴”,“创新思维”,“视觉想象力”,“文字概括力”的广告业、时尚业、媒体业,说白了拼的是见识,这些并非陈可、海燕们的长项。
而在现实中,八成也不会有一个于公子,或是蔡先生带你看遍世间繁华,哪怕是以露水情人的身份。
电视剧而已,随便看看,别当指南。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特别活动
长城上的演讲
SpeechonTheGreatWall
往期优秀精彩视频
独家视频
《我的前半生》金牌制片人黄澜:做电视要了解人心,生活中要尊重自己
独家视频
我是到南极探险的女“科学家”,女性要勇敢参与到领导决策中
独家视频
醉心于做古琴的她,把琴声送上了外太空
独家视频
从“纽约留学女”到“醉鹅娘”,创业做红酒成了我和世界和解的方式
独家视频
米雪:年少艳冠香江,白首不老于江湖
独家视频
舞台剧女王焦媛:舞台上自由的蝴蝶,许鞍华心中的曹七巧,简单活着最重要
独家视频
她走遍五大洲,到几十座城市,只为让女性守住情感能力
独家视频
洪晃:女人,不要把自己变成男人的宠物
上海女子图鉴赞赏
- 上一篇文章: 衡水阳光心理康复医院诚聘医疗精英
- 下一篇文章: 原创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解读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