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秋知多少近现代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作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支持。中医药以其独具的特色和优势,在社会卫生健康保障体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中医药政策推动中医药各项事业发展
早在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必须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技术,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的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
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地把“团结中西医”作为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
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以西方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这一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相继成立中医学院,中医教育纳入国家高等教育的轨道。
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组织西医高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上明确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毛泽东同志的系列指示,强调了研究中医药学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为党和政府的中医药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文革”期间,中医药事业受到冲击,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工作的各项政策和法规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贯彻和落实。
年,邓小平同志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上批示:“特别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
年卫生部制定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
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列入“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医药事业逐步走向依法发展的轨道。
年,全国人大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江泽民同志为国际传统医学大会题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
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把“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卫生工作的五大方针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中西医并重”的同时,提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施行,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
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刻总结了年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经验,充分肯定了中医药的历史贡献、科学文化价值、现实地位和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府责任,提出了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的思路。这一纲领性文件,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十一五”期间,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国家先后发布了27个中医药法律法规,中医药监督工作得到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中医药政策可概括为几个基本要点:①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和西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②努力发掘、整理、提高中医药学。③坚持中西医结合,组织西医学习和研究中医。④保持中医特色,发挥优势,积极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发展,逐步实现中医中药现代化。⑤为发展中医中药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⑥坚持中医中药结合,医药并重,促进中医中药同步发展与振兴。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
早在年卫生部就发布了《关于组织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的规定》。
年,卫生部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决定“采取师带徒等方式培养新中医50万名”。
年,全国共有中医学院21所,设置本科六年制中医医疗专业和四年制中药专业。
年,中医开始培养研究生。“十五”期间,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类院校和民族医药院校34所,其中有十多所中医药院校更名为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学术研究体系和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成熟和完善。
年,北京中医学会成立。
年,《中医杂志》创刊,著名老中医萧龙友、叶橘泉、承淡安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年,成立了中医研究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全国性中医科研机构(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年,国家科学委员会中医中药专业组成立,标志着中医药学术研究已进入国家科学技术研究系统。
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年更名为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这是我国最大的国家性中医药学术团体。
年,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年,成立中国针灸学会。
经过60多年的建设,遍布中国广大城乡的中医中药诊疗保健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中医药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明显提高。医院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医院中医工作进一步加强,彰显了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
2、中医学的巨大成就医史文献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年在内蒙古多伦道,考古人员发现第一枚治病的砭石,此后又在山东日照、江苏徐州高皇庙等地,先后发现了6枚砭石,解开了砭石之谜。
年在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了九针实物,使《黄帝内经》记载的九针大白于世。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等一批古医籍,为战国时期的著作,成书均早于《黄帝内经》。
年,四川绵阳出土了西汉时期木质刷漆高达50余厘米的经络人模型,比宋代针灸铜人模型早约年。此模型有11条经脉,有经而无穴位,对研究经络学说起源很有价值。
在文献方面,我国系统整理古典医籍可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年,重点是出版中医书籍和搜集编制中医图书目录。第二阶段是在80年代中期,重点校注古医籍,卫生部组织了两批古籍的校注工作,多数著作完成得很好并获奖。第三阶段是90年代,出版了一批古医籍,其中《黄帝内经研究大成》获国家图书奖。90年代末,《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等一系列集中医药研究大成著作的编纂工作全面完成,并相继问世。第四阶段是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的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重点是对种医籍进行系统整理。
年文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中华医藏》编纂工作。“十一五”期间,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得到了加强,出版了部专著;余种中医药古籍得到了整理与保护,从海外影印回归了多种善本中医古籍。
在经络研究方面,肯定了经络现象的存在,总结出感传规律。
针刺麻醉得到了有力的科学论证。我国已进行了多万例针麻手术,手术种类达百余种,其中二三十种效果稳定,如甲状腺、前颅窝、后颅窝、颞顶枕区、肺叶切除、剖腹产等针麻手术,已通过严格的鉴定。
此外,针刺治疗癔病性瘫痪也获良效。目前,已阐明了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提出内阿片肽及其他中枢神经递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针灸是中医学走向世界的先导,自“七五”以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的攻关计划和攀登计划项目,对针灸基础理论与作用机制展开系列研究,在经络古典文献整理、经脉脏腑相关途径、针麻及针刺镇痛、针刺戒毒和针刺治疗心血管病、抑郁症、癫痫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可喜成果。
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流行病等急性病方面独具特色。
年在石家庄地区运用温病理论和方法治疗流脑取得显著疗效。随后,对麻疹、肺炎、白喉、菌痢、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也都获得了较好效果。
3年,“非典”在我国部分地区爆发流行,中医药界探索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非典”的方法,实践证明,采用中医药方法参与“非典”治疗,早期介入恢复快,后遗症较少,为取得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作出了贡献,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年,中医药在防控人禽流感工作中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国家提出的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体系的要求,中医药行业不断加强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建设,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收得一定的效果。
中医药在防病治病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新的突破。
全国各地先后研制了多种药物,如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清开灵注射液等多种剂型,以及一些传统疗法如穴位贴压、外敷、针灸、穴位注射等,都丰富和完善了中医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手段。
中医对脾胃病的临床研究逐步规范。80年代制定了胃脘痛的诊断、辨证标准,总结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治疗胃院痛的专方。中医对胃院痛的治疗从单一的汤剂发展成冲剂、胶囊、口服液等多种剂型,疗法日趋多样化。
中医对肾与膀胱病的研究在20世纪50~60年代开端良好,80年代以来特别是对肾小球肾炎、肾衰竭、尿路结石的临床研究取得进展。近年来,丹参对肾衰竭的治疗作用,引起多方面的白癜风诊疗学术高峰论坛昆明白癜风医院
- 上一篇文章: 老把中国电影跟欧美比,都算欺负人,咱就和
- 下一篇文章: 问题征集名医坐客健康有话说,写下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