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感知系列临床中的感觉功能障碍

临床中的感觉功能障碍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01

分类

一般感觉

-浅感觉:痛觉、温觉、触觉、压觉

-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重量觉、质地觉等

特殊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平衡觉等

02

感觉障碍的定位

周围型(末梢型,神经干型,神经丛,后根型)、中枢型、脊髓型(后角,前联合型,传导束型)、脑干型、丘脑型、内囊型、皮层下型、皮层型和癔症型

末梢型

四肢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感觉缺失,呈手套、袜套样分布,可伴有相应区内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从肢体的最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波及;

见于药物中毒(异烟肼、呋喃类、长春新碱)、重金属中毒、化学品中毒、营养缺乏与代谢障碍等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

神经干型

条块状感觉障碍:受损周围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分布区各种感觉都发生障碍(刺激/损毁症状),多伴神经支配的运动及自主神经机能障碍;

感觉障碍的程度不一致:

在中心部可为感觉消失;周边部可为感觉减退;

常表现为近端轻远端重,上肢轻下肢重;

神经丛型

当颈、臂、腰、骶丛的任何一个神经丛损害时,则出现该神经丛支配区的各种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的范围为该神经丛所分布的各神经干感觉纤维支配区,故感觉障碍的区域要比神经干型为大;

臂丛的上丛损伤: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等瘫痪,手的小肌肉则不受累,感觉受损的范围包括三角肌区、手及前臂桡侧;

腰骶神经丛综合征:单侧或双侧,对称或不对称性的L2-S1,表现为支配区的疼痛、感觉障碍和肌无力萎缩等。

若波及到骶尾丛可出现二便障碍;

后根型

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常伴有相应神经根的剧烈放射性疼痛(根痛);

见于神经根炎、椎间盘脱出、髓外肿瘤;

后角型

解剖:深感觉及部分触觉纤维系绕过后角进入后束;

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保留深感觉和触觉;

见于脊髓空洞症;

前连合型

解剖:脊髓前连合是两侧脊髓丘脑束的交叉纤维所在;

损害时产生两侧、对称性、节段性痛觉、温度觉缺失或减退,而触觉及深感觉仍保留;

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出血、髓内肿瘤;

传导束型

脊髓感觉传导束损害后发生受损节段水平以下有关的感觉缺失或减退;

后索型:同侧深感觉缺失或减退,感觉性共济失调;

脊髓半切综合征

对侧:痛温觉丧失

同侧:深感觉丧失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脊髓横贯损害

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束性全部感觉障碍

伴有截瘫和尿便障碍

脑干型

解剖:深感觉及部分触觉纤维系绕过后角进入后束;

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保留深感觉和触觉;

见于脊髓空洞症;

脑桥和中脑病变: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和颅神经的感觉纤维已合并在一起;

对侧半身感觉缺失;

一般都有病变同侧颅神经运动障碍,可与其它部位病变引起半身感觉缺失鉴别;

丘脑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上肢比下肢明显;

肢体的远端较近端严重;

深感觉和触觉障碍较痛觉、温度觉明显;

对侧自发性丘脑痛和感觉过度

对侧植物神经症状,如肿胀

对侧较轻的或一过性瘫痪;

对侧锥体外系症状:舞蹈或手足徐动

内囊型

丘脑皮质束通过内囊前肢的后1/3,后肢的前2/3为锥体束

经典的“三偏征”

病变对侧偏身感觉缺失(麻木)、偏瘫、同向性偏盲;

皮质下感觉障碍

放射冠的纤维较内囊分散;

感觉障碍远端重,或呈单肢分布;

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偏瘫或单瘫等;

可伴有视觉/听觉损害;

皮层型感觉障碍

单肢感觉缺失

刺激性病变:可产生限局性感觉性癫痫;

破坏性病变:产生对侧半身的感觉障碍;

脑卒中不同部位损害对感觉的影响

脑干损害

延髓外侧:损害脊髓丘脑束和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引起对侧半身和同侧面部痛、温度觉缺失,为交叉性感觉障碍。

桥脑上部、中脑:对侧面部及偏身的深浅感觉障碍。

丘脑损害:对侧深、浅感觉缺失或减退,深感觉障碍重于浅感觉,远端重于近端,上肢重于下肢,常伴有自发性疼痛或感觉过敏或倒错。

内囊损害:对侧偏身深、浅感觉障碍,并伴有偏瘫或偏盲,即“三偏征”。

大脑皮质损害:局部损伤导致对侧单肢出现复合性感觉或皮质感觉障碍,浅感觉正常或轻度障碍。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zd/11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