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精神症状,当心是低血糖惹的祸
带你认识不一样的低血糖
孕妇小美,于家中频发精神症状,咬人、踢人,到底是癔症发作还是另有隐情。
平素性格温顺的老陈突然暴躁,在病床上“手舞足蹈”、“胡言乱语”,并且有伤人倾向。
上述两位患者监测血糖后发现这竟然是低血糖惹的祸,低血糖致使性格大变。
低血糖不是导致低血糖昏迷吗?为什么会导致“精神病,羊癫疯”呢?关于低血糖还有很多知识需要科普。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对于非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2.8mmol/L属于低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3.9mmol/L属于低血糖。
低血糖的临床症状:交感神经兴奋:临床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悸和焦虑、肢体颤抖、感觉异常等,出汗多为出冷汗,甚至大汗淋漓,肢体不自主颤抖,面色苍白、心动过速等体征,往往不受主观控制。中枢神经症状:因为大脑的唯一养分就是葡萄糖,但是它不能合成和储存葡萄糖,因此需要持续地从血液循环中获取葡萄糖,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大脑缺乏足量葡萄糖供应时出现功能失调的一系列表现,开始表现为精神不集中、虚弱、乏力、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嗜睡、躁动、易怒、行为怪异等精神症状,血糖进一步降低时出现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癫痫样发作、昏迷甚至死亡。注意:1.老年患者而言,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或表现为行为异常,尤其是在夜间发生低血糖者,如不被及时发现可能会危及性命,这也是对老年患者血糖标准放宽的原因之一。
2.平素血糖特别高的患者,当血糖下降至11.0mmol/l即可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低血糖昏迷。
低血糖的原因1.药物因素:可以引起低血糖的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TZDs单独应用时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的低血糖风险较小。2.饮食因素: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等外源性葡萄糖摄入减少或延迟导致低血糖者,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时应嘱托患者定时定量进餐,必要时适当分餐。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等内源性葡萄糖生成下降导致低血糖者,应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3.运动因素:运动量增加等葡萄糖利用增加导致低血糖者,运动或重体力活动前应增加碳水化合物的量。
4.其他因素:减重后、运动量增加后、血糖控制改善后、夜间等胰岛素敏感性增高导致低血糖者,应提前与患者沟通好,做好应对低血糖发生的措施,同时根据患者血糖逐渐减少药量。肾功能不全等胰岛素清除能力降低导致低血糖,结合患者肾功情况选择用药或适量增加药物剂量。低血糖的治疗(1)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需要立即补充葡萄糖或含糖食物(一碗小米粥、水果硬糖,不建议奶糖、巧克力、牛奶,此类食物升血糖较慢)。(2)怀疑低血糖者应立即测血糖,如不能及时测量,应按照低血糖处理。
(3)对于意识清楚者可以口服15~20g糖类食品,意识障碍者给予50%葡萄糖液20-40ml静脉注射,或胰高血糖素0.5~1.0mg肌注。(4)每15分钟监测血糖,如血糖仍然≤3.9mmol/L,再给予葡萄糖口服或注射;血糖在3.9mmol/L以上但距离下一次进餐时间大于1小时,给予含有淀粉或蛋白质的食物;血糖仍然≤3.0mmol/L,继续给予50%葡萄糖60ml静脉注射。反复低血糖将导致高血糖状态而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且可能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记忆力及反应能力明显下降,增加医疗花费。
若患者存在持续性严重低血糖则会引起意识丧失,造成永久性神经损害,甚至死亡。
低血糖的预防:1.进行糖尿病教育:包括对患者家属的教育,识别低血糖,掌握低血糖的自救方法,携带糖尿病急救卡(包含患者姓名、糖尿病的诊断、电话)等。定期复查、血糖监测尤为重要。2.降血糖药物(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谨慎地调整剂量,尽量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调整。
3.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患者应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则相应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
4.运动量增加: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5.严重低血糖或反复发生低血糖: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并适当调整血糖控制目标。
6.糖尿病患者应常规随身备用碳水化合物类食品,一旦发生低血糖,立即食用。
总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低血糖,低血糖的表现各不相同,我们应当注意识别,并积极寻找低血糖的诱因,把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的伤害降到最低。
降糖有方,控糖有道!
让我们共筑健康长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上一篇文章: 小儿神经性厌食怎么办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