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必须治心
一个真实的心病故事
年某日,美国田纳西州的达赫提医生接收了一位名叫二黑(化名)的患者住院。二黑60岁,来自当地,是位黑人。二黑夫妻二人都是达赫提医生的熟人,这种情况在南方小镇非常常见。
当时,二黑已经患病数月,体重下降非常严重,看上去虚弱不堪,已经离死不远了。因为常规的医疗检查和化验都没有发现病因,医生只好怀疑二黑患有肺结核病或者癌症晚期转移。
住院后,二黑拒绝进食。即使使用进食管辅助营养输入,也不能明显改善他的健康状况。二黑还经常嚷嚷着他要死了,并很快进入精神麻木状态,意识游走在时有时无的状态,几乎不能正常交谈。
终于,一直在床边陪伴的二黑媳妇忍不下去了,她要求私下与达赫提医生会面,在非常紧张和不安的状态下道出二黑生病的原委,并要求医生保证只能在她去世后才能向外界披露。(附注:医生遵守了这个约定,在她去世后的年才向其他医生透露这起事件)。
原来,二黑的病来源于4个月前的个人争执,对方是一个“巫毒”巫师。在当时,美国南方的黑人社区非常流行这种原始巫术宗教,并有专门的巫师在乡间行巫。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这位“巫毒”巫师将二黑叫到一处墓地。在争执中,巫师拿出一瓶气味恶臭的液体,对着二黑挥舞数次。之后,巫师宣布他已经对二黑施了巫术,二黑会很快死去。并且此巫术没有解法,甚至医生也救不了他。
事发当晚,二黑蹒跚回到家里,寝食不安。但是二黑夫妇没有将此事告诉任何旁人,因为那位“巫毒”巫师威胁说,一旦他们泄露,就将对他们的孩子和亲友施加巫术。
随着二黑的病情加重,他媳妇越发认为是巫术在显灵作怪。但是丈夫生命垂危,基于平时对于达赫提医生在交往中产生的信任(医患关系良好),她决定冒险向达赫提医生诉说真相和求救。
当夜,经过深思熟虑过后,达赫提医生设计了医学史上非常异类的一种疗法:“以毒攻毒”。
次日,达赫提医生将二黑的十多名亲友召集到二黑的病房;基于对巫毒术在二黑身上显灵的敬畏,这些亲友非常害怕二黑身上的巫术会传播到他们身上,十分惊恐。达赫提医生特意采用了一种非常权威的腔调向众人宣布,他已经知道二黑是如何生病的。他告诉众人,前夜,他将跟二黑有争执的那位“巫毒”巫师骗到一处墓地。经过斗智斗勇,达赫提医生逼巫师说出了巫术的秘密。他对二黑说,“原来,那位巫师让你吸入了一些卵。这些卵孵化成四脚蛇(蜥蜴)后,顺着你的食道进入肠胃。其中只有一只活了下来,长成了一只大四脚蛇,正在你体内吞噬所有吃下的食物和内脏。现在我要把这只四脚蛇抓出来,治好你的病。”
之后,达赫提医生叫来护士。按照事先的安排,她装满了一整管阿朴吗啡,这是一种非常强的肠外用催吐剂。达赫提医生郑重其事地给二黑注射了所有液体,然后他二话不说,径自走出了病房。
数分钟之后,护士报告说二黑开始呕吐。达赫提医生回到病房时,二黑正把头埋在一个床上的金属盆里,吐得昏天黑地。眼看等到他吐得差不多的时候,达赫提医生偷偷从包里拿出一只绿色的活蜥蜴,迅速塞入二黑的盆内。然后,他大声呼叫:“快看你吐出了什么!你的病治好了。巫术已经解除了。”病房内立即充满了亲友的咕哝,数位甚至跌落在地,仿佛受了传染,开始呻吟。
二黑则先检查了一下那只蜥蜴,确认后,他跳回床头,双目圆睁,口部打开,貌似非常迷惑,但没说一句话。他随即在一两分钟内陷入深度睡眠,脉搏缓慢,呼吸也变得缓慢而沉稳。这一觉直到次日清晨醒来,他开始索要食物,开始狼吞虎咽。要不是医护人员阻挡,他可能要撑破肠胃。
几天后,二黑完全康复出院,很快恢复了体重和力气。直到十多年后死于心脏病。家中也无人再受到巫术困扰。
达赫提医生虽然不是巫师,但是“心病还需心药治”,巧妙地用“安慰剂”治好了因为“反安慰剂”(巫术)患病的病人。
这一故事是非常典型的反安慰剂效应,就是自己认为有病,不从心上克服,无法解决问题。这种疾病临床上有一种专门的描述,就是癔症。甚至这种反安慰剂效应可以集体发作。
故事2集体发生
年11月12日早晨,美国田纳西州华伦郡的一所中学响起了警报声,救护车和警车闻声赶到,将名学生医院。这些人都认为自己中了毒,向医生描述说自己浑身乏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喘不过气来。其中38人病情严重,当晚不得不留院观察。与此同时,医院查封,医院的空气、水和物体表面进行了采样,但化验结果均为阴性,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物质。
调查发现,事情的起因来自该校的一名女教师。她上了15分钟的课后突然闻到一股类似汽油的味道,并很快出现了头疼、头晕、恶心等症状。紧接着她班级里的其他几名学生也相继出现了类似症状,并迅速蔓延到整个学校,得病者甚至包括一名前来接孩子回家的家长。
5天后,那名病人均恢复了健康,也没有留下明显的后遗症。于是学校决定复课。谁知复课当天又有71人出现了同样的症状,校方不得不再次拉响警报,将这71名病人送往急救室。田纳西州政府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决定向联邦政府求救。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立即派专人来到田纳西,对病人进行身体检查。专家们在第一时间采集了病人的血样和尿样,逐一排查所有可能出现的有毒化合物和化学杀虫剂,尤其是多氯联苯(PCB)、百草枯和水银等常见的有毒物质,但一无所获。
与此同时,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则担当起了调查学校环境的任务。他们组织各行各业的专家,仔细检查了学校周边的工厂的排污情况,以及学校周围的空气质量,同时对学校本身的建筑材料,供水系统,排污系统,垃圾处理系统进行了排查,甚至通过钻孔的办法研究了学校周边的土壤和地质情况,结果也是毫无头绪。
一年之后,也就是年1月,参与此事的科学家们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对此次事件做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他们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群体癔病”(MassPsychogenicIllness)事件,病人并没有接触到任何有毒物质,而是受到了某种强烈的暗示,从而产生了上述那些中毒症状。
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
这个看似十分荒诞的解释其实是有道理的。科学家早就知道,人的心理作用会对身体机能产生显著的影响。事实上,众所周知的“安慰剂效应”的原理就是如此。安慰剂的英文Placebo来源于一个拉丁词汇,意思是“我会高兴”。无数事实证明,如果医生告诉病人某种药有疗效,那么即使它根本无效,也会有相当比例的病人的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年,有人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反安慰剂效应”新概念。反安慰剂的英文Nocebo也是来自拉丁文,意为“我会受伤”。从这两个词的拉丁文原意就可以看出,这两个概念是互补的,两者的差异在于一个会产生正面效果,另一个则会产生负面影响。上述心病故事可以是经典的癔病,也可以说是反安慰剂效应的典型。
总结
对一种治疗方法,如果你相信有效,即使没有效果,因为相信也能产生安慰剂效应。当然如果有效,再相信,效果肯定会更好。如果对这种方法有极大的怀疑,即使有效果,也可能被反安慰剂效应掩盖;如果没有效果,反安慰剂效应甚至带来伤害。
所以,任何治疗方法,不相信就不要使用。相信再用是任何人都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作为医生,充分利用安慰剂效应,避免反安慰剂效应,是高水平医生的基本能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老发火容易得ldquo气病rdqu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