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了吗缓解rdqu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本文作者:唐江澎王梦尧谢小艳

与孩子相关的新闻,总是会牵动家长们的神经。

10月下旬,有媒体报道称,衡阳市某中学晚自习课间休息期间,3名初三学生服食处方药自杀,其中一名女生经抢救无效死亡。女生留有遗书,大致内容为学习和生活压力太大。

近日,同样引起家长们   初中男生小陈(文中患者均为化名)被老师没收手机后,选择了割腕。在病房,小陈懊恼地看着自己左手手腕上依然有些肿胀的刀疤告诉医生,爸爸妈妈平时对他的期望很高,不久前,他因在学校玩手机被老师批评并没收了手机,想到父母得知消息后失望的神情,就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逃避。所幸送医及时,悲剧才得以避免。   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医学博士王绪轶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小陈被诊断为轻度抑郁,需要接受干预治疗。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育儿焦虑不可能消失,但家长们应学会控制焦虑,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王绪轶表示,对家长来说,   “焦虑是人类最常见的情绪之一,可以分为‘正常性焦虑’和‘病理性焦虑’。”王绪轶表示,“正常性焦虑”将现实问题集中,并能产生一个清晰、具体的步骤来解决问题,它大多是积极的;而当情绪反应和现实的威胁不相称时,大多为“病理性焦虑”,它不产生明确的行动,仅仅让人深陷在病理性焦虑的沼泽中,降低生活的质量。   比如说,孩子在学校违纪的事实让家长产生焦虑。“正常性焦虑”会让人分析孩子违纪的原因,合理制定目标与计划,督促孩子分阶段执行;“病理性焦虑”则会让人局限于捶胸顿足、寝食难安、心烦易怒……并将这份情绪无理加诸旁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初一女生晓笙在同年级将近人中,每次考试都稳居前0名。在老师眼中,她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在同学们心目中,她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现在的成绩,我觉得我已经拼尽全力了,可是爸爸妈妈还是不满意,他们觉得我应该考得更好。看着他们那么着急,我觉得自己真的很没用……”然而,不久前,晓笙找到政治老师倾诉,说她自己从没有真正舒心过。   晓笙告诉老师,自她懂事起,父母就要求她凡事必须拔尖儿,不拿第一就是失败。每次考试成绩公布后,父母的失望都会让她陷入深深的自责,久而久之,这种观念已深入骨髓,让她觉得自己是无用之人。逐渐的,低落成了她的主要情绪,她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学习上,也不愿与他人沟通,只有在拿第一时,她才会感到短暂的放松。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年级前0名的成绩无疑是优异的。王绪轶表示,晓笙长期的不开心,来自其父母思维的绝对化。晓笙父母的这种绝对化的思维,已经让这个家庭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晓笙在家庭中被频繁灌输“凡事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这种绝对化的认知在家庭成员间的反馈过程中不断得以巩固,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判断。   “对事情的判断,不能只有好与不好两种。事实上,有很多事都不能绝对地说好与不好,或是对与错。”王绪轶表示,若凡事都陷入这样的思维误区,孩子便会全盘否定自己,终日担心、沮丧、失意,最终陷入抑郁。   王绪轶提醒,“非黑即白”的思维误区很容易让人的认知出现偏差,这也是抑郁症病人最常见的思维误区之一。

  孩子的成绩不好,娄底的喻女士又焦心又生气,一觉醒来,竟然感觉全身没了力气,走起路来也变得一瘸一拐的。   喻女士的丈夫李先生医院就诊,医生为她做了核磁共振以及肌电图等相关检查,但结果均无异常,喻女士的不适症状依然明显。   之后,喻女士来医院临床心理科问诊。据接诊的潘腾苏主任医师介绍,喻女士身体各项指标并无明显异常,经仔细询问才知道,喻女士的孩子马上要小升初了,但孩子的成绩并不好,近段时间,她一直处在对孩子升学问题的深深担忧中,心理负担很重。结合其临床表现,医生诊断喻女士患上的是癔症。

  潘腾苏介绍,癔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事实上,喻女士把自己气病了,也并不能解决孩子成绩差的问题。   “许多家长都会陷入一个误区,将情绪变成目的,发一通火,小孩挨完骂,这事儿也就结束了。除了让孩子反感之外,这样的处理方式并没能促使事实发生积极转变,还可能导致自己情绪失控,受情绪所害。”潘腾苏表示,情绪只是个过程,它的目的应该是让行为发生改变。当孩子的表现不如人意时,与其深陷于焦虑,不如去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改变现状。   潘腾苏表示,家长可以为孩子设置具体的、分阶段的目标。为了督促孩子的行为,最合理的方式是把一个宏观的大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与孩子共同完成。例如,孩子成绩退步,比起一开始就对他说要考进多少名,倒不如督促他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每天检查课堂笔记、作业完成情况等。

  近日,长沙晚报官方医疗   面对“您是从孩子的哪个阶段开始感受到育儿焦虑的”提问,14.1%的家长表示从孕育阶段就开始有育儿焦虑,另有11.4%的家长表示是从婴幼儿阶段开始的,19.6%的家长表示从小学阶段开始。“育儿焦虑”最集中体现在孩子初高中阶段时,39.8%的家长表示在这个阶段明显感到焦虑,不过也有15.1%的家长表示从未有过焦虑。   在“孩子让家长感到焦虑的问题”中,学习习惯排在首位,74.9%的家长选择了这一选项,其次分别是学习成绩(48.6%)、是否参加课外培训(4.6%)、家庭成员理念冲突(40.%)、孩子手机或游戏成瘾(37.8%)、校园安全(34.4%)、是否购买学区房或租房陪读(8.5%)、教育支出(6.1%)、是否择校(4.3%)。   在调查中,超过70%的家长表示“孩子的升学考试,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自己的饮食和睡眠”。成为父母后,超过60%的家长表示会为自己的学习成长和职业发展感到焦虑。   因育儿问题产生焦虑时,76.8%的家长表示会心烦意乱,4.4%的家长表示会感到恐惧,担心自己育儿方法不当影响孩子的成长,38.9%的家长表示会乱发脾气,更有3.1%的家长表示感觉自己要发疯,心跳、呼吸加速,8.0%的家长表示有打人的冲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曾表示,今天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代的父母都更爱思考‘如何做好父母’这件事”。80后、90后这代人,在物质上不像上一辈那样匮乏,自然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其中就包括养育好子女、构建更好的家庭关系。然而,“如何做好父母”的信息太多太杂,常常让人无所适从。   医院心身医学科心理治疗师徐佳佳表示,家长的焦虑情绪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或多或少地传递给孩子,如果让孩子长时间感受这种焦虑,会让孩子对所处的环境产生不满情绪,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孩子在所处环境中健康成长,也会影响其成年后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以及整个社交关系。同时,这些情绪问题也会影响到家长自己的身体健康,会出现一些躯体症状不适,如失眠、头痛、胃部不适等,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幸福感。   “父母应不断学习、改进,知悉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个性化的专注力训练方式,合理释放情绪,切勿盲目焦虑,将情绪传递给孩子。”徐佳佳表示,情绪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释放和表达,如绘画、游戏等,可以全部家庭成员一起参与,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而不仅仅是对他的种种要求。   王绪轶表示,当个别家长因“育儿焦虑”影响到自己或孩子的身心健康时,确实需要医学的干预。不过,大的教育环境,如学校环境、教育经费、课外补习、校园安全等,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合理的制度,最大程度上缓解“集体焦虑”。

  从家长自身来讲,在大环境下虽无法独善其身,但尽自己的能力就好,学会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优缺点,不要过于追求名校,更不必将上重点大学当作孩子唯一的目标,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也减轻自己的压力。

业务专长:在成瘾行为和临床精神病学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五下午(具体参考门诊信息)

业务专长: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化障碍及心理疾病、早期精神疾病等的诊断与治疗,失眠、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门诊时间:周一全天(临床心理科)

业务专长:在神经症(焦虑、抑郁)心理治疗、婚姻情感、亲子关系、儿童与青少年心理,人际沟通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长沙晚报官方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zd/12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