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期末成绩单出来了,家长最应该

1月31日,我市中小学期末考试全部结束。随着期末考试的结束,孩子的成绩、排名无不牵动家长的神经。成绩好的,家长风光,孩子高兴;成绩差的,家长“阴天”、孩子沮丧。

家长重视孩子的分数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考分是学习状况的重要反映。但是如果家长仅仅以考试结果作为对孩子奖惩的依据,对于今后孩子学习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近日,市教育局德育处特别邀请了三位一线名师,就“如何面对孩子的成绩单?”进行了讨论,大家明确表示——

在面对孩子的成绩时,首先要保证一个前提,那就是无条件关爱孩子;其次,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健康比成绩更重要;第三,掌握一个方法,那就是管理好情绪,有效沟通。

视频先睹为快!

不以成绩好坏来施爱

电影《小情书》中这样一个细节。男孩因为没有考好,大年夜,被当警察的父亲责令双手举鞋子罚站。男孩罚站的过程中,父亲还在一旁一边说教,一边用抱枕砸儿子。被罚的男孩心里特别憋屈,当天晚上趁父亲出任务的时候,男孩准备离家出走。被及时发现后,面对父亲的责骂,他说:“这种生活我非常不快乐,如果你想要一个学习机器,那么就当我死了吧。”

其实生活中,孩子因为考试分数没达到家长的期待而受到家长的严厉惩罚的事情时有发生,有时甚至酿成悲剧。

“父母要学会真正的爱孩子”

徐州市第34中学副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泉山区法院少年民事庭特邀心理辅导师徐成林表示,这个故事,让他想起了一篇文章中的情节:临近期末考试,上小学的女儿突然问了妈妈一个问题:“妈妈,是不是我考不好,你就不再爱我了?”那一刻,这位妈妈的心被触痛了。

“小女孩的话,让我想到了很多父母的确很爱孩子,但是却附加了有条件。你的表现符合我的期待我就喜欢你,否则就不喜欢你。最明显的表现在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考好了就高兴,一切都好说;考不好,就生气,甚至惩罚。”

徐成林说,其实这种有条件的爱是有害的。首先,他可能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因为孩子总担心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会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做事就会谨小慎微,害怕失败,不敢尝试新鲜事物;

其次,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做事情不是出于兴趣或者挑战自己的潜能,而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博取别人的赞扬,逃避外在惩罚。过分期待别人的好评,容易产生失望,甚至是怨恨情绪。这样的人活得很累,因为他始终活在别人的眼里和嘴里。只有勇敢做自己的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徐成林说,为人父母要做到这两点,确实相当难。但是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父母必须朝这方面努力。当然,无条件的爱不等同于无原则的爱。无原则的爱是溺爱,溺爱有是害的。

徐州市教育局德育研究室副主任、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会长、家庭教育指导师徐新颖也表示,为人父母,无论是面对孩子的成绩,还是其他问题,都应该首先确立一个前提,那就是’无条件爱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才能不以爱的名义伤害了孩子。

“家长爱孩子必须尊重孩子”

对于这一观点,徐州市西朱中学、徐州市首届德育专家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班主任李坚庚认为,“家长爱孩子必须尊重孩子”,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家长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孩子是你的,但你的孩子与你一样都拥有平等、完整、独立的人格,并且同样要受到尊重。而有的家长却对孩子表现出居高临下,不分场合讽刺、批评,甚至于体罚。孩子的自尊心不同程度的受到打击。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潜能和家庭环境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就应该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不尊重差异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无情的。我们有些家长喜欢用自己孩子身上的缺点与别人家(尤其是邻居家)的孩子身上的优点进行比较,于是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有个最大的“敌人”--邻居家的小孩。我们要接纳一个并不完美,但是有着鲜明个性特点的孩子。

尊重孩子自主成长的权利。最好教育是自我教育,孩子真正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成长的权利。但是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比如包办代替,严厉的惩罚等。这就削弱了孩子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的内在力量。其实,古语说“树大自然直,有苗不愁长”,我们要有耐心静侍花,守望孩子的自主成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zd/1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