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的修复原译自体的重建第二章0
图片|网络
HeinzKohut().TheRestorationoftheSelf.
LudwigBinswanger通过观察发现弗洛伊德的人格特征具有一种极大的权力意志;而弗洛伊德对此给出了重要的回应:“就权力意志而言,我不信任自己对你作出的反驳;但是,我并未觉察到自己的权力意志。我长久以来一直有个推测,不仅仅心灵中被潜抑的内容是潜意识的,而且我们的自我最深的核心也是潜意识的,尽管并非无法意识化。我是依据这样的事实而作出这个推断的:意识毕竟仅仅是一个感知器官,指向外在世界;因此它总是依附于自我(以现代术语来说:自体)的一个部分,而自我本身则无法被觉知。”(Binswanger,,p.44)
这段陈述来自于这样一位男人,他比以往任何人都更为广泛而深刻地对自己的内在世界进行了探究,其中包括那些可能会遮蔽或者扭曲心理观察者视野的反移情部分——我认为,这段陈述正是他那个年代科学家所具有的基本态度的完美表现。这正是一段来自于文艺复兴、启蒙时代、十九世纪科学之人的陈述。这正是一段来自于已经具有远见卓识以及全面解释性思想之人的陈述。这正是一段来自于将整个心智投入到令其引以为豪的现实主义工作中的、目光敏锐的实证观察之人的陈述。这正是一段与这样一个事实完全一致的陈述,即经典的十九世纪科学家之基本立场的一个面向,就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清晰区分,或者,如果简洁表述我的意思的话,这正是从理论的角度来表达科学客观性的理想。
从这个视角来进行评价,弗洛伊德迈出了仍然可以由“客观”科学所迈出的最终一步:他探究人的内在世界,包括(并且尤其是)他自己的内在世界。但是(这正是关键性的议题所在),他以一种外在观察者的客观性来凝视人的内在世界,即,以那个时代的科学家在生物科学、尤其是在物理学中关于人的外在环境已达到的完美成就的视角来凝视内在世界。
这种基本立场的采纳对于精神分析理论框架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那个年代杰出的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们所做的那样,他们观察物理领域与生物领域、抽象并归纳他们的观察结果,并依据机械力与化学力的相互作用来阐释他们的数据之间的联系;弗洛伊德也同样如此地进行研究,他通过设计出由驱力推动的精神装置的概念框架(即,由力争表现的力所驱动,受到反作用力的阻碍,并且彼此之间互相冲突),从而创建了精神分析元心理学的宏伟而巨大的阐释架构。它曾是(而且现在仍然是)一个允许拓展与变化的解释框架(从地形理论到结构理论;从力比多理论到自我心理学)。并且,它是一个特别适用于解释某些现象的框架;在上个世纪之交,这些现象以极大的频率呈现于观察者,即结构神经症——尤其典型的就是,癔症。
但是,不论弗洛伊德的理论概念化对于结构神经症以及其它具有类似结构的心理现象来说仍是多么适恰的,正如本书将要试图证明的那样,它们对于自体障碍以及其它在自体心理学范畴内的心理现象来说,已不再具有充分的相关性;这些心理现象,要求在一种比十九世纪科学家的科学客观性更为广泛的科学客观性的基础之上来对它们进行观察与诠释;这种更广泛的科学客观性包涵了对参与其中的自体所进行的内省共情式观察以及对其进行的理论概念化。
虽然我很着迷地看到,现代物理学也已经从以大质量物质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对世界进行观察,转移到了对微粒的观察,并且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截然分隔,转移到了一个新的立场,即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视为原则上在某些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单元(参考本书p.31注释);但是由于我对现代物理学知之甚少,因此我无法以这个类比来支持我自己的观点。但是我相信,我能够在心理学领域提供充分的证据(我将转向对于驱力概念及驱力理论的重新评估,以此开始我的任务),来确证自体心理学的适恰性。
本文译自:
HeinzKohut().TheRestorationoftheSelf.
此译文仅为分享学习之用。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谢谢。
译者简介郑瑾二级心理咨询师如其是心理咨询工作室美国密歇根大学生物统计博士
jin_zheng
outlook.- 上一篇文章: 精神卫生科普怎么确认是癔症在作怪
- 下一篇文章: 论具体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