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林紫南希麦克威廉姆斯人格组织与动

南希.麦克威廉姆斯《人格组织与动力性心理治疗》工作坊(杭州)

这是今年3月23--27日南希在杭州工作坊的现场记录。杭州的同道王韶宇和郭文滔做了一件大好事----邀请到了南希.麦克威廉姆斯来中国讲学,让我们领略到一个优秀精神分析家的风采。

为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南希的专业修养,我尽可能一字不落地将五天的演讲记录下来,以飨同道。同时希望我国的心理咨询业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抱歉的是,记录中有个别字句没有记全,我将在正文中以***标注。

个性:十种精神分析视角的治疗性含义

一、个性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关系会远远比治疗技术更有用。这个星期我会谈每个个体的不同和人格特点及含义,与不同人格工作时需掌握怎样的节奏和风格。我们从10个不同的精神分析视角看个体之不同,以及从特别轻临床状态到特别重的状态,和指导意义。

1、气质:

研究发现,1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不同孩子出生时就有不同的脾气,这是天生的。这就是气质,这是稳定的,终生不改。过去通俗理解为人格,性格。

气质来自两方面:一是基因,二是胎儿期间母亲与外界互动中情绪的变化,母亲会分泌不同的内分泌,会对胎儿气质带来影响。

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气质对临床工作很重要。回到分析态度上,治疗的一个任务是帮助他接纳他自己,如害羞,我们不是让他外向,是帮助他接受气质上的害羞,不会因为害羞而多难受。

治疗的态度是帮助父母怎么接纳他的孩子,而不是帮助治疗孩子什么。好父母,与孩子共舞,接纳孩子。

治疗中,重要的层面是,如何扮演一个角色,非常共情地与他的气质和谐,让他感觉到是被接纳的,这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是在互动中你给他的感觉。这是非常重要的。

2、依附风格

鲍比与弗洛依德有不一样的地方。鲍比让人观察小孩与最重要照顾者间的依附模式,发现这模式是不一样的。共三种:1、安全型,2、焦虑型、3、回避型。后面我再说这三种型的各自意义。(后面还有一种混乱型)

在一个陌生情境下,请2—10岁的孩子及母亲到一个陌生情境,让他们在这情境中玩,再让母亲与孩子分开,观察母子是怎么玩的,再看孩子一个人在情境中是怎么玩的,再看与母亲重聚后的反应。

研究结果是:

1)安全型的孩子,当母亲离开房间后孩子有一点点焦虑,之后独自玩,之后又高兴地与母亲玩。统计中发现,在西方,60%孩子属安全型风格。

2)焦虑型孩子,当母亲要离开时,他会粘着,母亲离开后,他很焦虑,母亲再回来时,他对母亲有很大愤怒。

3)第三种回避型:当母亲离开时,孩子表现无所谓,一个人玩,当研究者测试数据时,血压、心跳都比较高和强,他在不停地对内心的焦虑进行管理,母亲再回来时,孩子还是表现为无所谓。

对后两种孩子家庭研究,焦虑型孩子父母本身也焦虑,或父母与孩子间有太多或太早或太长的分离。回避型孩子的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是让孩子过早独立,或反过来对孩子的自主性有太多的干预,导致孩子无意中要把父母推开。

这三种结论不久,又有人发现第四种风格,出现在成长于战争环境,颠沛流离,或如父母有精神状况、小孩做乞丐等,他们对父母又爱又恨,称混乱型。他很想与依附对象靠近,靠近后又咬他们。

依附风格对临床有帮助,让我们嗅到他与我们的关系模式。安全型的会对我们友善。焦虑型的当我们迟到、放假时,会对我们的改变很难受。回避型表现出不需要我们,混乱型一会感觉我们是他的神,理想化,只有天上有。下一秒,把我们当成坏蛋。

3、观察到的临床模式

目的是衡量他人格强度、脆弱性是怎样的。弗洛依德研究有癔症的人是有人格特质的。不同类型的问题都与人格特质有关。

今天和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会从这个视角看人格和性格的差别。明天讲偏执型的、后天自恋型的,表演型的、解离型的等人格特质。

4、防御组织

从第四个视角看,人与人的差异----防御。

当人遇到应激性事件,会如何处理?如吵架,认为自己不好,认为别人的错,心情不好但不表现,很压抑,或完全否认。每个人面对应激情境如何应对,这是一种防御。

防御是处理内在情绪的手段。每个人会有一套防御手段,各有不同。很有意义的工作是,在临床中我们去识别他常用的防御是什么。例如他用否认,这种人常有成瘾现象。你可以说:“我觉得你就是成瘾,但是你否认”。我们就是推动,给一点力。有的治疗师柔和,说“我觉得你有酒瘾,是不是”,他可能说“不是,不是”。

有时我们用强硬手段,有时我们用柔和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

5、内隐的认知

在治疗圈中常讨论一个议题:人常常无意识地有某种信念、价值观,如男权、女权,这价值观的产生源于他早期的生活环境,在未来的生活中无意识地影响着他。

我们很重要的工作是探索他无意识的价值观、信念。如抑郁者归罪于自己的问题。可能他小时候母亲死了或父亲住院了,他认为可能“我不好,导致我的父亲母亲怎么怎么了”。他一直带着,面对一些人和事时,无意识地认为什么不好的事发生,就是我不好。

在临床工作中,搞认知最多的是认知治疗师,他不会说是内隐的,他会说是非理性信念。这与我们理解不一样,这不是非理性信念,当时产生这信念的儿童,不认为是这样,他只能产生这种所谓非理性信念,他认为这就是真的。生活在打他的环境中,我们不认为他有非理性信念。我们也不认为生活环境平和的环境中的信念就比前者理性,而是后者对现实生活有更强的适应性。前者认为环境是敌意的,在现实环境中他也这样认为,这是一种适应不良的状态,结果他却创造了这种敌意的环境。我们做的是改良这种适应不良的信念。

治疗中,来访者来到治疗中希望我们针对他的适应不良信念进行工作的,我们并不知道他确定需要什么,我们在互动中慢慢摸索。我们对适应不良的信念直接给力的面质,告诉他这认知是不适当的。有时,我们貌似没做什么,他的认知却在悄悄改变。所以,我们要看情况,他来这里,是带着有问题的信念来的,让我们纠正他,也许这是无意识的。有时我们有意识直接了当给力地点出来,如:他说:“现在,我发现我有什么想法就去实践一下”。他小时候母亲遇到麻烦如灯泡坏了,是不会去换的,他也不知道去换。后来,他和你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会去换。

6、情感模式

根据研究,跨文化的研究,人有九种情感。如惊讶、沮丧、开心、害怕等。

人对情感有某种倾向性,还有一定的顺序。如,你看一个人的脸,能看出他经历的历史,如表情、皱纹,通过看他的外表能看出他遭遇过怎样的人生体验。

我们面对来访者,他情感的变化和影响是隐形的,暗中影响我们之间的互动。在临床研究中,摄录治疗师和来访者的表情,病情重的患者,不论是哪个流派的治疗师,遭遇一个严重的患者,可以发现,患者表情和治疗师的表情不同步。如患者表现出生气,此时治疗师表现的不是与生气相匹配的如生气、害怕,而是好奇。这些并没有言语交流。如患者脸上带着生气,治疗师表现为好奇。这可能他过往体验的不是好奇,在这里发现了好奇,他感觉的不一样,会对他产生影响,是新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病情重的来访者,咨询师很难与之共情?)

7、驱力(动机系统)

在研究人与人个性时发现,每个人的动机系统有不同的倾向性,如有的人容易受到多巴胺的影响,有的人容易受血清素的影响,或性激素睾丸酮的影响(大脑里就这么几个素)。研究的领域目前还很新,只有近10几年,但没有太多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的。但有一个作者,他研究很多这个动机系统对现实生活有什么用,电脑速配系统,可以测出一个人可以受什么动机系统影响更大,然后在电脑中找与之相匹配的人。仅此而已。没有大量的临床应用。(找对象)

8、个人主义对比社群取向

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主义到了极端,更利已的角度看问题。还有强调东方集体主义的。父母教育孩子行为要附合社会规范,无论哪两类,都应在一个人身上具备,比例可因人而异。有时,判断一个人,不一定要研究什么,而是有种直觉,他是否有病理性的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如有的人特别自私,不尊重别人、社群,这就是病理性的个人主义,走向一个极端。还有依赖型的,事事以别人为先,没有理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是偏向集体主义一端。我们可以靠直觉辨别出来,极端都不好,我们任务是使之达到平衡。

9、内化的客体关系(内在工作模型/图式)

这个领域研究很多,术语也多。讲的是这个人内心人格是什么样的主题、感觉。

从这个视角看人格的区别,这个主题当中常有冲突,常有对偶的关系,如在人身上看到他的主题围绕疏远和亲密、信任和不信任。如偏执型的人,表现不信任,怀疑很重。当他说不相信别人时,你又同时会发觉他过度信任某些东西,如“我认为政府要让我干什么”,如偏执型精神分裂的人,政府让我做间谍。还有一种对偶的人,如自恋的人,我很棒,我是垃圾。彼此是冲突的,这形成这种人的人格主题曲。

9(续)、更多内化的客体关系概念:

这部分术语很多。在这个议题下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常与他的互动中去理解他的主题曲是什么。他是认为我们批评他还是不批评他,抛弃他还是不抛弃他。这是我们主要工作之一。

10、组织的发展性议题(“严重度维度”)

人的心智结构中的组织(人格组织)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对我们的临床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人刚出生时,组织发展程度让人感到“我是不是安全的”;年龄再长,“我是分离的还是依附的”;到第三个时期,他进入到的发展议题“别人不爱我,我如何自己生存”,如父母相爱,不管我了,我怎么自处。

在精神分析学派有不同理论,讲人格的发展,似乎大家有一个共识,分水岭是差不多的,如0至1岁半,1岁半到3岁,3岁到6岁。从精神分析视角来理解心理问题,在无意识中人的心智退行到上述三个阶段的哪一个阶段。休息后我们再讲第10点对临床有什么作用。他退行到1岁半以前,涉及到安全感,3岁,涉及到分离。6岁以前,涉及是我内在的问题还是外在的问题。退行到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问:内隐的认知

答:从小形成的无意识的想法。如:一个人小时候认为父亲强大,母亲软弱,他的定义就形成男人都是强大的,女人都是软弱的,她长大后,认为我是软弱的,我要是个男人就可以是强大的。我自己就是这样。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特点,我带着这个想法在社会上混。我想我太男性化,会不会在来访者面前很凶。后来我意识到这一点,我调整自己,成为温和的有男性力量的治疗师。我有觉察并有调整。

问:第七条,和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和力比多有什么区别?

答:相当的不同。根据我的了解,弗洛伊德把驱力分两类:性,攻击。但以目前的视角看,应该有更多的驱力系统,弗洛依德过度简化了。后来的人对弗洛伊德讲的驱力是有异义的,他们通过否定,也产生了自己的驱力。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种本能,向某种方向靠近。后人认为不只是两类,还有别的。在精神分析教学中,一个难点,我们都信仰弗洛伊德,但他也有演化,后人又有演化和拓展。现代精神分析师不局限于自己是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师。

问:一些患者退行到儿童状态。你是否会讲当前精神分析学派对这方面的研究。如安娜弗洛伊德的研究。

答:根据你们的需要,我会展开谈。对退行概念,我认为不是特别的好。我们会认为退回到过去,又发展到现在。实际上我们一直带着这些阻滞,外在诱发了某个阻滞(CBT理论持同样观点)。这些阻滞是恒常存在的。第三个阶段,俄期,他会看到那两个人和自己无关,他会注意到这方面的事情。在每一个阶段,他进入另外一个阶段时,他大脑







































早期白癜风症状图片
怎么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zd/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