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浪形骸与一个自我戏剧化的女病人

我曾在许多场合,对朋友坦露:在汉语中,我对“放浪形骸”一词情有独钟!那场景、那境界,还有那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与不管不顾的行为方式,以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着实让我着迷、令人神往!

为此,我还专门查了字典。

成语词典上的解释为:指行动或行为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其出处,在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其近义词是“放荡不羁”和“倜傥不羁”,而其反义词则是“循规蹈矩”、“规行矩步”。

我之所以钟情于这个词,是因为在中国话中,我实在找不出第二个词可以描述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那种状态和境界。

我们中国人,实在是一个缺乏浪漫与情调的民族,这也是导致我们生活单调与乏味、生活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我骨子里是一个追求“浪漫”的人,周围的人,包括家人、同学、同事和朋友也都评价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或说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尽管其含义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相同,即“不现实”!

我曾经给“浪漫”一词下过定义。

过于平淡的生活肯定不是“浪漫”,大多数人怎么活你也怎么活,别人“循规蹈矩”你也“循规蹈矩”,那肯定不是“浪漫”,因此,“浪漫”一定不是“常规”的生活,一定是“超常规”的。

然而生活中“超常规”的事情又有很多,比如“意外”或“不幸”,比如有高兴的、不高兴的、有快乐的、也有不快乐的,那么毫无疑问,“浪漫”肯定是指高兴的、快乐的、美好的事。

同时,“浪漫”的事有利已的、也有利他的、或既利已也利他的,既不利已又不利他的事更谈不上“浪漫”。

所以,我翻来覆去,最后把“浪漫”一词定义为:

所谓“浪漫”,就是一种超常规的,既利已又利他的,并且使个体充满某种美好与神秘体验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其实,附加了那么多条件,这定义本身就不够“浪漫”。

所以,我还是觉得“放浪形骸”这个词比较更接近于“高峰体验”。

但现实生活当中,又有几人能做到“放浪形骸”呢?而“放浪形骸”作为一种状态和境界,又决不是刻意能追求到的,因为一旦“刻意”,也就不是“放浪形骸”了。

那么可不可以去“追求”呢,我认为还是可行的。

因为前面谈到了,追求快乐和幸福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只要不违法,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快乐人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但是问题又来了,既然“放浪形骸”的释义是“行动或行为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而冒犯“世俗礼节”,则肯定是有“风险”的。

唐·吉诃德不正是不顾世俗礼节勇往直前而最终被风车碰得头破血流了吗?!而况我们中国的“世俗礼节”经由几千年的“浇铸”,这架巨大的风车—世界非物质遗产要比我们的世界物质遗产—“长城”坚厚和牢固得多!

但是,道理很简单,不破不立!用老百姓的活讲,就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破”与“立”可能需要我们中国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但如果不努力,则根本没有出路,我们就会永远“忍耐”下去、“顺从”下去、“保守”下去和“安分守已”下去,因而我们也将永远“单调与乏味”下去,永远缺乏“浪漫”与情调!

“安全”与“效率”是一对矛盾,过分求“安全”,则肯定没有“效率”,而求“效率”,则肯定没有“安全感”。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具备“迎接挑战、迎接变化的心态”。也就是说,凡事要“求效率”,而不是“求安全”。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躺在棺材里才是最安全的,同样,在中国话里,我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最瞧不起持这种观念的人。

“自我戏剧化”,则是一种临床症状。

常见于癔病(Hystria歇斯底里),其表现是:病人常常用幻想替代现实,用想像激发情绪从而达到自我满意的目的。一旦发起病来,病人便“进入角色”,甚至“假戏真做”,沉溺于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中自得其乐。

其症状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迫切希望引起他人注意”,发作起来常常是大哭、大笑、大骂、大闹;经常把自己放在现实生活中这一舞台的中心或众目睽睽之下,通过种种方式极力引人注意和







































北京治疗白癜风疼不疼
北京好看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zd/5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