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你真的会灸了吗不注意这些,后果很

什么是艾灸?

所谓艾灸,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艾柱或艾条,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艾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这是我国古代医家实践经验的总结。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学校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什么是针灸?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

艾灸的分类

除了特殊的灸法,在施行艾灸时都需使用到艾叶,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这也确有道理,因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易熄灭,令人灼痛;陈艾则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灼痛之苦。将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治疗时可直接将艾绒捏成炷状施灸,也可制成艾卷进行艾灸治疗。

艾灸的施灸方法:

按照灸法分为艾灸和发疱灸(非艾灸,又叫天灸),后者用斑蝥、巴豆、大蒜泥等任选一种,涂在穴上覆盖包扎,让其局部发疱,即为之发疱灸,现在广为流行的“冬病夏治”多属于此。

根据施灸的形式分为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艾条灸等。

直接灸则是将细艾绒捏成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温度可达达70℃。此法又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前者又称为瘢痕灸、着肤灸、打脓灸,虽然对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不良,慢性气管炎,肺结核,阳痿,遗精,早泄,缩阳症,其他慢性病、顽固性疾病均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因烧灼皮肤,痛苦异常,复有担心化脓后感染,现已较少应用。

非化脓灸则因操作方便,无痛苦,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如果施灸过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针穿破放水,如需连续施灸,可在原处再灸,用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必须常灸,每次多灸几穴,才能收效。

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这样可以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另外还可以借间隔物之药力和灸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此法早已被广泛利用了,常用的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隔盐灸,操作起来都相对比较简单,唯要在施灸时需悉心照料,防止烫伤和室内着火。

我们主要是艾条灸,常用灸法有以下几种: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3)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早在三千年,聪明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为适宜。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以湖北蕲州者为佳,叶厚而绒多,称为蕲艾。

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常风病艾灸取穴:

感冒:风池,大椎,风府,合谷,肺俞,列缺

急性支气管:肺腧,定喘,合谷

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定喘,合谷,足三里

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风门,列缺,大椎,足三里,丰隆

支气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

支气管扩张:孔最,尺泽,膻中

急性胃肠炎: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

腹痛:气海,中脘,内庭,脾腧,足三里,天枢

胃下垂: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

胃痉挛:天枢,中脘,梁丘,幽门

便秘: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

失眠:涌泉,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

贫血:足三里,关元

高血压: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

心绞痛:心俞,至阳,厥阴俞,膻中,少海,内关

胆囊炎: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

遗尿:关元,足三里

前列腺炎: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

前列腺增生(肥大):关元,曲谷,肾腧,命门

阳痿:中极,关元,肾腧,命门

男性不育: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足三里

遗精:中极,肾腧,三阴交,关元,志室

上热下寒:关元、神阙、足三里、血海、曲池、太溪,每天灸一两个,或者选两个长期坚持

疏通脾胃:中脘

退热:大椎

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施灸后,不要马上冷水洗手或洗澡。

8.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9.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10.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帮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艾灸疗法既可治疗虚证、寒证,又可治疗热证、实证,对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耳鼻喉科、皮肤病科以及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等方面,疗效都很显著。

艾灸疗法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但在艾灸疗法的具体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术者在施灸时要聚精会神,以免烧烫伤患者的皮肤或损坏病人的衣物。

(2)对昏迷的病人、肢体麻木及感觉迟钝的患者和小儿,在施灸过程中灸量不宜

过大。

(3)如果患者的情绪不稳,或在过饥、过饱、醉酒、劳累、阴虚内热等状态下,要尽量避免使用艾灸疗法。

(4)患者在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水的温度宜略高于体温为宜,在每次灸治结束后还要再补充一杯60℃左右(水稍稍有点烫嘴)的热水。

(5)施灸的过程如果出现发热、口渴、红疹、皮肤瘙痒等异常症状时,一般不要惊慌,继续采用艾灸疗法灸治下去,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6)施灸的时间长短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施灸的穴位也应该由少至多,热度也是逐渐增加的。

(7)患者在采用艾灸疗法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尽量不要食生冷的食物(如喝冷水、吃凉饭等),否则会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8)患者的心脏附近和大血管及黏膜附近少灸或不灸,身体发炎部位禁止采用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也属于禁灸部位。

(9)施用瘢痕灸前,要争取患者的意见并询问患者有无晕针史。施灸的时间一般以饭后1小时为宜。患者的颜面、大血管、关节处、眼周附近的某些穴位(如睛明、丝竹空、瞳子醪等)不宜用瘢痕灸。

(10)在采用艾灸疗法治疗或保健时,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施灸的顺序一般是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背部再灸腹部,也就是先灸身体的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依次进行灸治。

(11)采用瘢痕灸治疗疾病时,半年或一年灸一次即可,其他灸法可每天或隔天灸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人体生病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经脉不通,二是阳气不足。艾灸可以同时完成打通经脉和补充阳气。

是将体内的寒湿等邪气祛除,则阳气自然逐步壮大。阳气壮大了,自然可以打通经脉。经脉畅通,阳气充足,则人体无与伦比的自愈能力自然可以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

因为我们的环境非常恶劣,不能完全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等等,容易导致亚健康,甚至生病。所以主动的艾灸养生变的更加重要。将没有完全做到的那一部分用艾灸来补充,将我们的身体调理过来,摆脱亚健康,摆脱疾病。

再进一步讲,艾灸可以让我们延缓衰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会不断减少。“五八肾气衰”,“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四十岁时,肾气开始衰,五十岁时,肝气开始衰,六十岁时,心气开始衰,七十岁时,脾气开始衰,八十岁时,肺气开始衰。衰老的顺序是肾、肝、心、脾、肺五行相生的顺序

通过艾灸养生

可以有效的保持这种衰老的规律,不让其提前,甚至让这种衰老的规律延后。如果我们没有艾灸养生的态度,一味的“反其道而行之”,则可能三十岁就开始肾虚,则这个规律就会提前,而且百病丛生。

如果坚持艾灸养生,补充阳气,则可能五十岁才开始肾虚,则这个规律就会延后,从而达到延缓衰老,无疾而终所以,将艾灸养生培养成一种态度,贯彻我们的一生,则健康又有什么难呢?

中医健康,考证及时!

《权健火疗顾问》为旗下超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的想学医师的学员受益,欢迎疾病患者

qq.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比较见效
北京白癜风到哪里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zd/8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