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个什么ldquo
近日,各种媒体正在争相报道一件事情。一代粤语歌后丽莎现身,为即将在10月、11月举行的演唱会宣传。镜头中的她精神饱满、开朗健谈,但谁会想到,这位在上世纪70年代红遍东南亚地区的天后,退出歌坛后,曾在90年代因生意失败“昏睡”11年,像中邪、见鬼一样,近两年才慢慢“醒”来,准备再战歌坛。
根据丽莎的经历和表现,通过精神科医师分析,她可能是患上了一种叫做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疾病。那11年,丽莎可能并未真正昏睡,现在也并不是醒了,而是疾病症状,现在自然缓解了。
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
分离(转换)性障碍,原称为癔症或歇斯底里,是一类由明显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混和作用于易病个体所导致的以分离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分离症状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
这种心理疾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一般起病突然,可有多次发作。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患病率为5‰,国内流行学调查资料中,各地报道的差异很大,约占神经精神科门、急诊总数5%~10%。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1、运动功能障碍。如癔症性瘫痪、不自主运动或语言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如癔症性失明、耳聋、躯体感觉异常或缺失。
3、意识状态的改变。如心因性遗忘、心因性神游、多重人格等。
4、假性痴呆。如甘塞尔综合征。
5、内脏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癔症性呕吐、呢逆或血管运动功能障碍、癔症球等。
6、多症状性癔症,指的是同时兼具多系统多方面躯体化症状的神经症。
7、流行性癔症,癔症性症状通过社会接触影响更多的人,多发生于常在一起生活的群体中,如学校,教堂、寺院或在公众场所。起初有一人出现癔症发作,周围目睹者精神受到感应,相继发生类似症状。
其中分离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及情感障碍。意识障碍以意识狭窄、朦胧状态为多见,意识范围缩小,有的呈梦样状态或酩酊状态。意识障碍时各种防御反射始终存在,并与强烈的情感体验有关,可以有哭笑打滚、捶胸顿足、狂喊乱叫等情感暴发症状。有时呈戏剧样表现,讲话内容与内心体验有关,因此容易被人理解。
转换障碍的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某种神经系统或躯体疾病,但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都不能发现其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其症状和体征不符合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征,而被认为是患者不能解决的内心冲突和愿望具有象征意义的转换。
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这种病的病理心理机制包括两种类型,一种属于原始心理反应,任何人在骤然遭遇重大精神刺激时都有可能发生。另一种属于潜意识的有目的反应性质,患者一般于发病前人格本来就具有某些特点。癔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有关,可概括为,在某种性格基础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病,亦可在躯体疾病基础上发病。
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容易发病呢?
1、高度情感性: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锁事而发脾气或哭泣。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
2、高度暗示性:指患者很轻易的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暗示;当时自身的某些感觉不适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自我暗示。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感倾向,如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具有情感倾向性,则易受暗示。
3、高度自我显示性:具有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4、丰富幻想性:富于幻想,其幻想内容生动,在强烈情感影响下易把实现与幻想相互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
上述四点突出而典型者称癔症性病态人格,病后显得更加突出。但这类人格特征并非发生癔症的必要条件,当具有易感素质者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方容易产生癔症,而有一些不属于这类人格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同样可以发生。
精神因素主要有哪些
一般多由急性精神创伤性刺激引起,亦可由持久的难以解决的人际矛盾或内心痛苦引起。尤其是气愤与悲哀不能发泄时,常导致疾病的突然发生。各种不愉快的心境,气愤、委屈、惊恐、羞愧、困窘、悲伤等精神创伤,常是初次发病的诱因。一般说来,精神症状常常由明显而强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躯体症状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发病的精神因素常决定以后发病形式、症状特点、病程和转归。再发时精神刺激强度虽不大,甚至客观上无明显原因,因触景生情,由联想激起与初次发病时同样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而出现模式相似的症状表现。
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这在战斗中发生的急性癔症性反应特别明显;而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理治疗是基本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暗示疗法:是消除转换障碍的有效措施,特别适用于急性起病的患者。可分为觉醒时暗示和催眠暗示两种。患者迫切要求治疗者,在觉醒状态下,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适当理疗、针刺或按摩,即可取得良好效果。病程较长,病因不甚明确的病例,往往需要借助药物或语言催眠疗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阻力,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2、催眠疗法:除用于增强暗示感受性,消除转换症状外,尚可用以治疗分离性遗忘症、多重人格、缄默症、木僵状态以及情绪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患者。在催眠状态下,可使被遗忘的创伤性体验重现,受到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在催眠或觉醒状态下,引导患者倾诉其内心苦闷,使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情绪向外宣泄的治疗方法,称为疏泄疗法,对情绪障碍突出的患者可收到良好效果。
3、解释性心理疗法: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认识疾病的性质,帮助患者分析个性存在的缺陷,以及克服个性缺陷的途径和方法。适用于除癔症性精神病发病期之外的各种类型。
4、分析性心理疗法:着重探寻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引导患者认识无意识动机对健康的影响,并加以消除。主要适用于分离性遗忘,多重人格和各种转换障碍。可采取精神分析技术和领悟疗法。
5、行为疗法:主要是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强化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适用于暗示治疗无效、肢体或言语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例。
6、家庭疗法:当患者家庭关系因疾病受到影响,或治疗需要家庭成员配合时,宜采用家庭疗法,以改善患者的治疗环境,取得家庭的支持。
预防很关键
减少癔症的发生,要强调健康良好个性的养成。个体性格形成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其中,后天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在儿童性格障碍与行为障碍的发展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最常见的不良因素是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不正当的教养方法,不和谐的家庭生活,以及外界环境的有害影响。为此,要防止性格反常发展和其他精神异常的发生,就必须重视儿童和少年的身心健康。
1、重视精神健康必须从儿童时期的培养教育开始,鉴于儿童早期的性格发展每每决定着其后来的个性特征,因此,个体的精神卫生,首先应从儿童时期的培养教育做起。儿童时期也是为身心健康打基础的一个重要时刻。
2、儿童时期的培养教育首先要注意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是儿童生活与活动的主要场所,儿童富于模仿性,易于接受周围人的熏陶。故家庭生活的气氛,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其对儿童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家庭应与学校配合,要对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爱劳动、爱集体的品德与作风,养成诚实、坦白、坚强、勇敢和心情开朗的性格。
3、要早期发现和及时纠正一些精神障碍,发生在儿童时期的神经精神功能失调,时常是从个别症状开始的。如口吃、遗尿、抽动、神经性呕吐和睡眠障碍等。儿童时期的行为障碍,往往表现为孤僻、迟钝、冲动性行为或多动症等。这些情况,如经早期发现及时确诊、处理得当的话,有相当多的病例是可以获得及时矫正和治愈的。
突遇这类患者怎么提供帮助
首先,要正确对待,只是一种心理疾病,并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一旦诱因消失,会霍然而愈。第二,要保持镇静,将病人置于安静的房间内使与喧闹声隔离,注意缓解紧张情绪,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第三,要设法消除患者的心理创伤,指导患者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性格缺陷。第四,采用暗示疗法,“假药”妙用,比如请有权威的医生开点安慰剂,却告诉患者是可以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以达到使症状减轻和消失的结果。第五,控制其言行,让患者镇静下来,以免发生意外,医院。
典型病例
江西卫视《传奇故事》曾报道,河北衡水市阜城县漫河乡一名女子吴桂英,从16岁起瘫痪在床,近20年来生活完全仰仗他人照料。年12月,吴桂英的四姐吴桂令把其接到家中照料,此后发生的几件事情却吓坏了吴桂令一家人:长年瘫痪,连翻身都需要人帮忙的吴桂英,无人的时候竟然能够站起来走路,而且不像是体格虚弱者那种有气无力的走路,而是比较正常的行走。心理医生诊断后得出结论,其所患疾病即为分离(转换)性障碍。
有点文化有点坏,一个有意思的公号,欢迎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比较好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 上一篇文章: 9岁男孩压力大竟导致失明期末已至,帮孩
- 下一篇文章: 如何区分傻子精神障碍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