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如果从来没有听说过爱,他们就从来不
上周六小平老师带领大家继续读《拉康选集》中《精神分析学中的言语和语言的作用和领域》这一章节。
本次读书会的内容从催眠开始讨论。“我们也和弗洛伊德一样并不否认表现在产生癔症状态中心理—生理的间断,更不否认这个症状只有通过重现间断状态的方法——催眠,甚至是麻醉来治疗。”
有成员对此提出疑问,催眠的效果真的这么好吗?小平老师在此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她认为催眠的效果并没有很好,她曾经也为来访者做过几十次催眠,但是效果甚微。因为通过回到过去的那个人,并不是来访者本身,来访者可以用不同的身份去回避和掩饰,并不能真正的回到过去,而这正是催眠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
有成员也认为催眠的作用没有这么神奇,催眠像是一种面纱,它只是暂时把症状遮起来了,让人觉得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症状还是存在的并没有根除。心理咨询是没有快速药的,催眠也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适用,更多的还是要去倾听观察来访者。
小平老师在此也补充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带着症状生活的,只不过有些人不认识自己的症状,有些人认识自己的症状,并且知道该怎么对自己的症状对症下药。没有人是完全无症状的,我们能做到的是和自己的症状和谐相处。
有成员提问宣泄和抱怨是一种疗愈吗?宣泄和抱怨只是暂时的将自己心中的垃圾排泄出去,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但这并不一定代表就是对自己的一次治愈。当你开始想要探索自己的时候,治愈才刚刚开始。
有句格言说:“有些人如果从来没有听说过爱,他们就从来不会堕入情网”。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讨论。从浪漫的意义上来看这句话,爱是想象的实现,你对爱有什么美好的期待,爱就表现成什么样子。但是这句格言驳斥了这种想法,它是对言语引发的爱的成分的真正的承认。
有成员对这句话有所质疑,她举例说明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馒头,但是馒头就不存在吗?你吃馒头时的感受是真实的,和知不知道这个东西是馒头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所以如果不知道爱,但是当你感受到爱的时候,又怎么会不堕入情网呢?
这个问题深究就像是一个哲学问题,像是先有鸡还是现有蛋这个问题。人们总是很苦恼,不知道什么是爱。古往今来人们都在寻找什么是爱,不停的在给爱下定义。有时候甚至矫枉过正,在自己已经感受到爱的时候,还要用各种方式去试探和检测这究竟是不是爱。
笔者认为爱只是个名称而已,就像那位成员说的,像个食物的名称。爱是需要去感受的,而不是靠着定义去验证。每个人所遇见的“爱”都像是叫着同一名字的不同人,它们的与众不同全部都要靠你自己敏锐的觉察细细分辨。
而如何能够辨别爱,其实和你探索自己的深度也有一定的联系。当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当你能够体察到自己的情绪,当你能够知道自己在什么状态下可以称之为“爱”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更容易寻找到爱,认识到爱。
爱不是每个人天生就会的,或许有些人天赋异禀一些,生来就知道什么是爱,但是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爱。像我们这样的大多数人,难道就不会坠入情网了吗?显然不是,我们反而还会因为坠入情网而挣扎,在一次又一次不明白爱是什么的情况下逐渐学习理解爱的奥义。
本期读书会即将结束,对逸家拉康读书会感兴趣的朋友们请
- 上一篇文章: 年河南话听力考试即将开始,快戳进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