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是不是得了恐艾症啊
那天,我的诊室来了这样一位病人。
他看上去一脸担心,手里拿着张湿纸巾,小心翼翼地在凳子上擦了三遍才僵硬地坐下。
跟自己战斗了一番以后,他终于一鼓作气抬起头说:
医生,我觉得自己有艾滋病。
循循善诱下,我了解了他的故事。
小张从小家教就严,父母对其要求高,日常言行要求严厉,如饭前饭后必须洗手等,家里条件也不错,经常有父亲的外国朋友来家里短住,父亲会敦促小张抓住机会练习英语。
上大学后,在学校图书馆,小张在一本书里了解到,国外艾滋病发病率特别高,艾滋病有很强的传染性,而且治疗效果差。不知怎么地,他突然冒出奇怪的念头:
之前与外国朋友接触过,我会不会染上艾滋病了?我是不是没救了?
恰逢有些劳累,他随即联想:
完了,我是不是已经有艾滋病的症状表现了?
小张整天被这些「疯狂」的念头折磨,反复思索,有时甚至头皮发紧、呼吸困难、就像快要死了似的,那种感觉,真是太可怕了。
「自己得了艾滋病」这个可怕的念头怎么都挥之不去,小张开始反医院及疾病控制中心检查。检查结果总是阴性,小张仍不放心,前述想法仍挥之不去。
渐渐地,他觉得这个世界很脏,到处都是艾滋病毒,反复洗手,成天生活在担心「被艾滋病污染」的恐惧之中;衣服、床单、被褥、枕套也是必须单独清洗、单独晾晒……继而,他不敢与同学合住宿舍,周末回家也不敢与父母同住、同吃,担心会被艾滋病感染。
小张成天生活在反复清洗、恐惧担心、反复思考诸如「我会不会染上艾滋病」等问题之中,退学回家仍无改善,甚至不敢出门,不敢与人说话,说话后也会反复在脑子里念叨「我会不会被感染上艾滋病」。
这些表现折磨小张近半年,弄得他痛苦不堪。在家人及传染科医生的反复建议下,小张总算勉强同意来看心理医生。
讲完后小张问,医生,我是不是得了「恐艾症」啊?
什么是「恐艾症」?
近几年,媒体报刊是有关于「恐艾症」的报道,尤其是报道有过高危性行为(如不洁性行为、同性性行为等)、接触可能存在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可能沾染被污染的血液等,在普通大众中造成恐惧心理,甚至形成一种「流行性的恐艾」现象,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人在获悉艾滋病的部分信息,在初期有此担心也属正常反应。
但,之后这种担心愈演愈烈,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流等,则属病态表现。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恐艾症」这种疾病的诊断标签。
「恐艾」的行为表现及情绪反应等,属于一种综合征或症状群,从医学角度分析,可以见于如下一些疾病:
1.强迫障碍
上面例子中的小张,最后确诊患有强迫障碍。
他的「恐艾」心理属于一种强迫观念,继而衍生出「担心遭到污染」的强迫观念,强迫性疑虑、强迫性清洗等。他的脑海被这些想法占据,这令他焦虑不安,甚至出现了「像快要死了似的」的惊恐发作症状。
为了抵消强迫观念带来的不安,他反复地接受检查、反复地进行清洗,然而这并不能带走他的不安,于是,强迫的清洗和检查变得更频繁。
2.疑病症
疑病症患者会为了「确认」自己患上某种重病而反复检查,并且认为诊断他「没病」的医生是庸医;而在这之前,患者可能发现身体上存在某些和这种重病恰好一致的症状表现。
少数有「恐艾症」表现的人,会对自己的些许不适解释为染上艾滋病而焦虑、害怕,尽管有反复的医学保证(如多次检查均正常),个体害怕或坚信患病的观念仍持续存在,一直确信自己患了艾滋病。
3.疾病恐惧症
这种恐惧症,和动物恐惧、幽闭空间恐惧等疾病同属一类,实为「特定恐惧症」的一种。
这类患者,反复担心自己患上癌症、性病或其它像艾滋病这样的严重疾病,当这种想法不出现时,患者能意识到这种想法是不正常的,医院检查。
4.流行性癔症(集体癔症性发作)
偶尔新闻报道,某小学生肌注疫苗后出现不适反应,怀疑疫苗质量有问题,随之不久,班上大部分同学出现相似的不适反应,后经证实,疫苗质量没有问题。
这实乃一种流行性癔症发作,这种「流行」情况最易发生在关系比较亲密的同伴年轻女性之间,典型情况是流行首先发生于群体中具有高度暗示性、表演性及治疗白癜风方法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医院
- 上一篇文章: 每个患者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辛酸的故事
- 下一篇文章: 在昌邑,你听说过黄鼠狼附身的故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