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生患抑郁症闹自杀家长不要再装病啦

日前,某高中的优等生小元(化名)因多次尝试自杀,医院,最终被诊断为抑郁症。小元本应马上住院治疗,谁知,医生却尴尬地劝她“务必再坚持3天,一有床位空出来,就马上收你入院”。据统计,该院精神心理咨询科住院病人近五成为12~18岁中学生。让人唏嘘的是,有些人向家长坦承有抑郁症,家长却不肯相信,认为孩子“意志薄弱”,闹自杀是在装病,以逃避学习压力。专家指出,不要以为未成年人就不会得抑郁症。当孩子郁郁寡欢、无心向学,甚至嚷着“要自杀”时,家长务必要当真,别漏掉孩子发出的求救信息。一天,一对夫妇带着18岁的女儿走进精神心理咨询科关念红主任医师的诊室。父亲一脸无奈地请医生帮个忙:“我们说她没有抑郁症,她不相信。请专家帮我们开导开导她,不要再装病啦。”原来,高三女生小文最近情绪波动较大,在备战高考的关键时刻,她却无心学习。小文的学习成绩一向不错,父亲对她有很高期许,开口相劝时,她却轻描淡写地说:“没用的,我有抑郁症,我想死。”“年纪轻轻,怎么会有抑郁症?”父母认为女儿的表现是临场畏战,意志不够坚强,便把她领到关念红面前,希望借助医生之口告诉她“不是抑郁症”。然而,关念红跟小文细聊之下才知道,她并非在吓唬家人。前几天,她曾爬到天台,试图自杀。“她说,站在天台边,一只脚已经迈了出去,只是在最后一刻,突然想起父母中年丧女,晚年无人照顾会很悲惨,才把脚收回来。”关念红说。经过心理咨询,小文依旧有自杀的念头,符合中度抑郁症的诊断,需要尽快入院治疗。然而,家长还在犹豫,不愿相信孩子得了抑郁症,也担心治疗会影响孩子参加高考。现象:优等生更易“招惹”双相障碍近年来,中学生患抑郁症自杀的消息屡屡见诸媒体。仅今年春节以来,西安史学天才高中生林嘉文、香港5天4中学生跳楼的消息就令家长闻之变色。“我们发现,家长对抑郁症常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孩子的情绪低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说‘要死’是开玩笑,转眼间却目睹悲剧的发生。”关念红分析,中学生抑郁症频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抑郁症的先天遗传、青春期情绪剧烈波动、学业紧张尤其是升学考试的“压力山大”等。近年来,中学生精神心理疾病的特点表现为双相障碍患者增多。其中,抑郁、躁狂双相障碍尤为“青睐”优等生,患者的情绪如坐过山车,时而才思敏捷、情绪高涨,表现出躁狂的一面;时而郁郁寡欢,厌世寻死,具有抑郁症的特点。关念红指出,和抑郁症相比,双相障碍更具有迷惑性,容易令家长误解孩子抑郁是“装病,靠意志能挺过来”,从而错过孩子发出的“死亡预警”信息,拖延治疗,最终酿成悲剧。抑郁症的发病规律与季节变换相符合,春季病人更容易出现病情波动。“春天的就诊高峰从春节持续到五一,清明节是一个高峰。”关念红指出,今年的就诊高峰来得早、持续得久,“比往年要忙得多”。春季的阴雨天气可诱发抑郁症。“阳光太‘吝啬’,会导致人体化学物质的分泌出现变化,从而影响病情。”生活处方:多晒太阳多运动可缓解病情关念红提醒,如果发现孩子有失眠、情绪低落、沮丧自责、对自我评价很低、精力减退、浑身无力、厌学、成绩大幅滑落等表现,家人应予以重视,尽快带孩子就医。特别是父母曾患过双相障碍的家庭,当子女出现情绪不稳、焦虑、抑郁等症状,即属于“超高危人群”,家人需密切注意其表现。抑郁症重在预防。关念红指出,任何时刻,家长都要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尤其需要平心静气地倾谈、善意的理解和接纳。但是,抑郁症的治疗不能只靠“倾偈”(谈心)。做心理咨询2周病情仍无改善的轻度患者、中重度抑郁症尤其是有自杀念头的患者,必须及时寻求有处方权的心理医生的帮助,采用规范的药物治疗。重症患者还需要加上国际公认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在规范治疗的同时,抑郁症患者也要遵循“生活处方”的要求,多晒太阳多运动,有助于病情的缓解。“得抑郁症的孩子需要减轻学业压力,降低目标,更需要亲友的支持。”关念红强调,亲友应多陪伴,别让他们独处。校园抑郁症增多:别把心理问题当成“道德问题”令人忧虑的是,对于抑郁症,不管是患者本人还是社会舆论,都存在偏见。如何像对待生理疾病一样正视心理问题,这是学校心理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据心理咨询专家介绍,“校园里患抑郁症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多,但是有些同学甚至父母都会有病耻感,有意避免交流,有的孩子到了重度,甚至拒绝看医生”。不得不说,出现这种状况与我国对学生和社会的心理教育、普及力度不够有关。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有关调查就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有超过10%(有的调查显示达到20%)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学生心理问题与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情感问题有密切关系,但对于心理教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到今天还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将其视为学生的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所谓思想问题,就是学生不积极向上,意志薄弱,当学生面对困难,表现得萎靡不振时,就会被视为思想不坚强;所谓道德问题,就是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同宿舍关系不和谐,会被指责为自私。而其实,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心理问题,不能采取思想灌输和道德说教的方式进行疏导。这还与社会舆论对“好学生”的评价有关,经常,学校和家庭对好学生的定义,是“听话”“懂事”“积极”“坚强”,所以,有的学生为了给老师、家人“好学生”的形象,就把内心的痛苦、苦闷掩盖起来,装出很坚强。而每个人其实都有脆弱的一面,人也是很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好坏”可以评定,一个“好学生”,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喜怒哀乐,做一件事,可能成功也会有失败。因此,不能给学生戴上“好学生”的枷锁,而应该教育引导他们做真性情的自己,有困惑、焦虑应说出来,有愤怒、不满应表达出来,要懂得排解负面情绪。做最好的自己,是每个学生要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而不是做别人眼中最好的自己,违背自己的意愿,不堪重负。“好学生”的帽子加上思想问题和品德问题的偏见,这使得学生群体的抑郁症日益严重,而且,有抑郁症的学生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这需要引起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要向所有学生和社会公众普及最基本的心理常识,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不是患者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六种表现——判断青少年是否有抑郁症倾向抑郁症如同生活中的感冒,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势必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正所谓久病成疾。长期抑郁会出现以下严重症状:1.经常失眠这是抑郁症患者早期的明显症状,表现为入睡时翻来覆去、任何姿势都觉得不舒服,白天的事情反反复复在大脑中徘徊,对明日即将来临的考试、默写、背诵等事情过分紧张,总觉得有尿感影响睡眠等。在初期可能无明显原因,无痛苦体验,使很多患者不去求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就会明显暴露。2.疑虑重重很多中学生担心自己考试成绩低、课文背不下、默写写不过而被众人投来鄙夷的目光,或者总是疑惑别人是否在谈论自己的短处、是否在嘲笑自己的不足。严重者认为自己的同学、邻居、甚至父母兄弟有害他的想法,怀疑自己被别人用先进仪器控制了或怀疑自己得了某种不可察觉的重病。此阶段由于在医学检查上均正常,导致患者更是不听劝说、坚信不移而反复就医反复无效。3.情绪异常平日成绩较平稳的人一下子成绩变成了抛物线规律。异常浮躁,慌里慌张,无法集中注意力,肌肉偶尔呈游离性瘙痒和疼痛,坐卧不安。甚至出现悲观厌世倾向,觉得“度日如年”“破罐子破摔”;对食物没有兴趣,体重下降,很容易疲惫,稍有事情发生就会觉得明显的倦怠和烦躁。经常和老师、同学发生口角,觉得老师对某学生偏心而知错不改,对上进心强的学生心存嫉妒憎恨而耿耿于怀。变得终日忧心忡忡,长吁短叹,没有信心,愁眉不展。4.性格变态个性突发改变,以前热情合群的人也变得孤僻少语,对人冷淡;对周围事物没有兴趣,萎靡不振,经常发呆。好独处,对人爱答不理,有时故意躲避亲朋好友;生活懒散,衣物乱穿不合本人体态,屋室脏乱,劳动纪委松懈,学习拖拉;对人讥讽无礼,没有廉耻心。甚至有些原本很文静很有内涵的人也会变得出口成脏,乱发脾气;或花钱如流水,克制不住一些不必要的欲望,大肆挥霍,不听劝告。5.行为反常在这一阶段患者的病情逐渐由思维上的异常转变为行为上的异常。出现行为怪异、动作增多或迟缓,上课时呆站呆坐发愣,男孩子喜欢抽烟并不停地抽来解乏;女孩子特别干净,经常洗手、检查,害怕生病;严重者不能正常学习,更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水平。6.类神经衰弱此阶段为最严重阶段。出现头痛,用脑时精神容易兴奋。如:对不需要思考和无用的事情不断回忆和联想,无法控制,对亟待解决的问题却呆若木头,没有思路和头绪,感到费力伤脑。常因此感到痛苦和不快;严重者还会伴有四肢乏力、易烦躁、进食障碍、月经不调、注意力紊乱、情绪起伏波动大、记忆力减退、学习生活能力降低及癔症样表现等偶尔对声音和光产生敏感和厌烦。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以上症状,千万不能忽视。青春期阶段是孩子心理疾病多发的时期,也是治疗和矫正的关键时期。此时正是多数孩子人生中转折点的岔路口,一定不能让他走在悬崖边上,医院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免日后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点击阅读原文







































治白癜风拉萨哪家医院好
白癜风有治好的办法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fhl/6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