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钱华精神疾患的仪式治疗与文化调适机

精神疾患的仪式治疗与文化调适机制——基于凉山彝族“苏尼”身心健康的人类学探究

《思想战线》年第1期

唐钱华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西部地区医患矛盾与疾病认知的多学科综合研究”阶段性成果(13YJA);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重点项目“乡村文化振兴的理念、进路与中国实践:基于西南地区的人类学田野调查”阶段性成果(SWU)

作者简介:唐钱华,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重庆,)。

摘要:萨满身心健康是萨满学最具争议的论题之一,四川凉山彝族“苏尼”身心健康案例能为此提供思考路径。“瓦萨那”病患阶段的准“苏尼”体现出癔症性附体障碍特征,成为“苏尼”具有自我疗治与文化调适双重意涵。从“瓦萨那”患者向“苏尼”转换与践行“苏尼”职责的系列仪式,是“苏尼”对“瓦萨舞”状态的控制、利用过程,具有自我疗治功效。通过与家支制度、祖灵信仰融合,“苏尼”的产生内化为社会结构中的合理因素与应对精神疾患的机制。

关键词:“苏尼”;“瓦萨那”;精神疾患;仪式治疗;文化调适

引言:从强势的“瓦萨”与无助的“苏尼”谈起

在四川凉山彝族仪式专家群体中,“苏尼”的产生蕴含着痛苦与无奈的经历。此种经历表现在“苏尼”与“瓦萨”关系上,我将此称为“强迫与被强迫”“侍奉与被侍奉”的关系。根据凉山彝族的经验,“苏尼”产生的先决条件是被“瓦萨”选中者患上“瓦萨那”疾病。在“瓦萨那”病患期间,病患者通过与“瓦萨”博弈最终决定是否成为“苏尼”,但此种博弈大多以“瓦萨那”患者屈服告终。成为“苏尼”并非博弈关系的结束,而是与“瓦萨”建立联系的开始。保持或中断此种联系并非“苏尼”意愿,而是由“瓦萨”决定。一旦“苏尼”不愿侍奉“瓦萨”,“瓦萨”就会再次降临,使“苏尼”遭受疾病困扰。在田野调查中,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当地人、“苏尼”谈及与“瓦萨”关系时的矛盾情境。民众一方而对“瓦萨”的超常能力表示惊叹,另一方面对“苏尼”的痛苦经历表现出困感与无奈。作为矛盾心境中的神灵侍奉者,“苏尼”对“瓦萨”的敬畏、恐惧与焦虑构成了我们理解“苏尼”身心健康状况的图景。

纵观“苏尼”研究史,我们发现,对“苏尼”独特生理现象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sbj/12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