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式哲学科塔萨尔式狂想与洛夫特拉夫式
看完书我便想到萨特说他一句话“他人即地狱这句话”。
他人即地狱的意思不是说别人是地狱,也不是说其他人是恶魔,更不是说你只要置身于人群中,你就处在地狱里。而是说你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你就是身处地狱了。今天看的这本《怪房客》可以说是完美诠释了萨特的“他人即地狱”
主人公特雷尔科夫斯基在那栋老式公寓里面对着千奇百怪的人心百态。面对这些来自周围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他有些讨好地一一满足:一切按照房东的要求去做、不喧哗吵闹、不制造麻烦、甚至渐渐不带朋友来自己的家中做客……而这近乎完美的租客人设建立起来后,等待他的却是房间被闯入东西、被盗窃、被房主偏执地拒绝报警,理由是担心影响他在其他租客中的影响……
最终他陷入疯狂,成为一个人格分裂被迫害妄想的女装大佬?他到底想做特雷尔科夫斯基?还是想成为那个跳楼死去的“前房客”?
原来作者笔下的老式公寓就是人类社会的缩影,人们相处中总是磕磕碰碰,却又努力寻找那个保持平衡的和谐点,可是冷漠和疏离却又真实存在。
有人委曲求全地适应他人、有人随心所欲地做自己、还有事不关己冷漠的旁观者、是非不分得挑衅者……似乎所有人都在左右他、掌控他、而每次女装,正是他在用这样的方式去摆脱他人的看法,追寻真实的自我——他以为他在抗争别人对他性命的迫害,其实他抗争的是别人对她内心自我的谋杀。
最后,第二次在窗台跃下,他摆脱了众人眼里的他,成为了他希望成为的模样,一切归于寂静……
科塔萨尔式狂想不知道为什么,在读这个法国鬼才的书时,竟联想到了科塔萨尔。
最不拉美的拉美作家,科塔萨尔的精神导师博尔赫斯说科塔萨尔难以归类,因为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奇特,情节离奇,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真实与幻想之间的一切界限,构筑出一个基于日常生活却有不同于客观现实世界的幻想空间。
在读《怪房客》时,这种真实与幻想的界限被模糊掉的感觉与博尔赫斯对科塔萨尔的形容如出一辙。
书中后半段,我好像也进入了这样一个幻想世界,也被逼着跟主人公一起发疯,一起逃亡,一起猜忌,一起被背叛,一起被车撞,一起陷入无助,一起被塞回深渊,一起自杀,然后发现一切又回到了地狱的门口……
可惜我不懂文学,不会写作,看书太少,不知道该怎么从写作技法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或许是因为作品中多包含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心理分析,且多有对梦境、幻想的描写?
洛夫特拉夫式恐怖实话实说,全书看下来有一点点吓到我,并不是说《怪房子》这个故事不够吓人,而是我这个人对令人感到恐惧的事物有着自己的一套反应。比如看恐怖片也好,经历灵异事件也好,我都能敏感地察觉到诡异恐怖的点在那,可是却不会被吓坏,反而会觉着兴奋与期待!
如果看的是文学作品或者影像作品,我被吓到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哇”!接着是"嗯”?最后是“真不错哎!”
《怪房子》的恐怖,让我想到了洛夫克拉夫特,他的作品具有前瞻性,他对来自宇宙深处的恐怖描写总让人细思极恐,而且好几个故事之间互有关联,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克苏鲁神话体系。
在仔细阅读他的小说的过程中可以浮现出一幅幅光怪陆离而又异彩纷呈的想象画面。
而怪房子也是这种感觉,每个租客单独的故事就让人不自觉想去细思,有种里头一定藏着事的诡异感,比如房东、比如冷漠的守门人。
接着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每个租客和其他角色本身的故事有什么不对劲,他们就被一起串联了起来,就像是一个体系,逼着画面在你脑海里浮现。
刚开始我甚至产生过确实有股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力量会影响房客的错觉,且对这种未知力量感到敬畏,好奇,甚至恐惧,继而兴奋。
好在最后发现原来这种“神秘”的力量是一种能让人理解的已知事物。那便是这个社会和身处这个社会中的我们本身。
据说这本书本身的寓意是宗教对反对宗教的人的迫害,人不能融入自己所处的环境被迫走上不归路。
我倒是认可网上一些书友的看法——男主在社会的压迫中幻觉与现实交织,化成狂想的癔症。
而结尾是时代的孤独症结的症状,也是不被他人认可者在妄想中对社会的扭曲理解的具象,更是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完美体现。
一END
- 上一篇文章: 被癫痫困扰12年,竟然发现自己得了肿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