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单nbsp周末晚上,发现大家

近来有很多读者朋友在读书君这里留言,说想要看一些心理学的书籍,让读书君来做一个推荐。

真让读书君大伤脑筋,毕竟心理学是一门深奥的科学,不能随随便便选几本书介绍给大家。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自学阅读心理学书籍,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太痴迷某个流派、某个理论。万一太过狂热成了你的宗教信仰,这就危险了。

心理学派别林立,某种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性的某些方面,往往带有深刻而又片面的特点;而正是许多弗洛伊德一样的,持有片面而又深刻的观念的心理学家组成了心理学的整体。

如果你的心理学各方面的知识理论都能掌握一些还好,知道弗洛伊德的观点只是众多观念的一种,并不是心理学的全部,不会偏听偏信。

比如说,心理学你如果只看了弗洛伊德,用弗洛伊德去解释一切,当成宗教信仰,就容易走火入魔了。(没有对大师不敬的意思~)

好了,废话不多说,下面就是读书君为大家推荐的书籍。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本书试读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现在已经广为人知。众多心理学派都使用这个名词,并将其付诸实践。但是,我不敢确定他们是否都充分了解这个名词的意义或准确无误地运用了这个名词。

每位神经症患者都会有自卑情结。但是我们不能依据这一点为他诊治病症。例如我们对病人说:“你现在正在被自卑情结所折磨”,却无法让他从自卑情结中走出来,增加生活的信心。就像我们对一个头痛患者说:“我知道你有什么问题——头疼。”

如果我们问神经症患者是否感到自卑时,大多数人会说“我没有”,甚至有人会说:“正相反,我觉得自己是人群中最棒的那个。”所以,这种问题根本没有提的必要,我们只需要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就可以推断出他们会怎样表现自己。比如一个表现得傲慢自大的人,他一定在想:别看不起我,我要让你们见识一下我有多厉害。如果一个人说话时总习惯指指点点,他肯定在想:我只有这么强调,大家才能信服我说的话。

这些行为上表现得不可一世的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自卑感。就好像矮个子的人走路时要踮起脚尖一样,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高一点儿。两个小孩在比身高的时候,矮个子的小孩会努力挺直身子,尽全力让自己显得高一点儿。这时我们要问他是不是觉得自己不够高才这样做,他肯定不会承认。

所以,一个人表现得安静、柔弱、淡定并不能说明他有自卑感。

作者介绍

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心理学家。

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曾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后因分歧与弗氏破裂,创立个体心理学,另建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曾主持召开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年定居纽约,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演讲时病逝。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大师,他的心理学观点不仅适用于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而且也可以涵盖师生关系。

在维也纳,阿德勒有众多的追随者。年,他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年,他又受聘为日本长岛医学院教授。年,他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年,阿德勒受聘赴欧洲讲学。由于四处争聘,他有时甚至一天之内要分赴两个城市演讲。由于过分劳累,他终于因为心脏病发作,猝死在苏格兰亚伯丁市的街道上。

《观影疗心》

你一定看过很多电影,但你可能没有看过心理医生!

为什么?——对,就因为你看过很多电影!

观影可以“疗心”——本书将为你揭开其中的奥秘!

集疗愈性、成长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让你知道看电影也能学心理学!

————————

电影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可以使观众暂时丢开由压力、焦虑、忧郁等元素组成的实际生活画面的种种牵制,也暂时摆脱对于人际关系、经济职业等因素的痴迷,唤起人们心目中视觉的意象,诱发人们或温暖,或甜美,或忧伤,或激奋的种种联想,从而得到某种心理的投射或满足,这就是“观影”之所以“疗心”的秘密所在。

——徐光兴,著名心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科学学院教授

这本书似乎还有一个传播心理学知识、普及心理学教育的意图,却不是教科书那副“我来教你心理学”的面孔。这不是世彦的做派。他深得“寓教于乐”之真谛,在每一章电影评述之后,都会附带一个小小“礼品袋”——你一定会喜欢的——叫“知识链接”,让你学在其中,悟在其中,乐在其中,不知不觉已经颇懂一些心理学了。

——王学富,存在心理治疗第一人,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

本书试读

电影与心理治疗之间有着很奇妙的关系。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电影和精神分析学竟诞生于同一年。

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邀请了巴黎的一些社会名流来到一间地下室,在黑暗中,人们在一块白布上看到了逼真的活动的画面。一位记者这样报道:“一辆马车被飞跑着的马拉着迎面跑来,我邻座的一位女客看到这一景象竟十分害怕,以致突然站了起来。”实际上,他们所观看的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电影。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定为电影诞生日,而卢米埃尔兄弟也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

如你将在本书中看到的,早在年6月,布洛伊尔就完成了对安娜?O的分析。随后在11月,他对弗洛伊德说起了这个奇异的治疗,尽管后者当时还是个毛头小子,但他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大概过了三年,弗洛伊德到巴黎的沙可手下学习,他还不忘跟老师提起这个案例,可惜老师对此不感兴趣。

又过了几年,弗洛伊德自己接手了好几个癔症的病例,因此,年1月1日,他与布洛伊尔联合发表一篇关于癔症的研究文章,名为《论癔症的心理机制:绪言》。这篇文章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很多报刊进行了转载和讨论,弗洛伊德说这将“意味着我们与同行之间的长期战斗”。年5月,在收集了更多的案例材料之后,两人合著的《癔症研究》终于出版了,而这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诞生。

然而,这同年诞生的电影和精神分析学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在其著作《艺术哲学》中说道:“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丹纳这里的精神气候,实际上所指的就是一个时期的文化风俗和时代心理,它们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规定着出现这种或那种艺术形态——以及心理病态。

《天生变态狂》

詹姆斯?法隆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十年来成就最大的神经科学家,他有着美满的事业和家庭,研究大脑组织35年。

多年来,他深深着迷于心理变态者的脑部结构研究,并发现心理变态者的大脑边缘皮质都存在相同的变异。年,在对正常人和异常人脑部扫描图的研究中,他竟然滑稽地发现,自己的脑部结构跟心理变态罪犯的一模一样。詹姆斯曾坚信自己已经找到了破解心理变态的钥匙,但这难道要证明自己也是一个变态狂吗?

作者用近乎自黑的方式,揭露自身成长过程,希望大家可以认识到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因为:没有谁可以有理由放弃自己的人生。

本书试读

一切都很完美,除了一件事,我是个边缘型心理变态。

我愿意写下这个故事,写下这个可能算不上绝对完整但却绝对真实的故事,来与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们分享我整个家族的生物学和心理学背景。当然了,整个叙述都建立在大量来自脑成像、遗传学和精神病学的科研数据上。

除此之外,还来自残忍的自我剖析,来自那些时不时令我不安的坦白以及对我自己和我的家庭的讨论分析。(但愿我的家人不会在读完此书后跟我断绝关系。)我完成这本书的目的不只是要讲故事或是拥护什么全新的科学发现。我的愿望是能通过我的叙述,理清对一个议题的讨论,一个在我们文化中,虽然备受大众







































白癜风该怎么治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by/1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