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三角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地址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189265.html
我们习惯于觉知自己错过了什么,却总是对自己拥有的心不在焉。人为什么会想象?人为什么会幻想?想象的世界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普遍的。在拉康精神分析的体系中,母亲的欲望是个能指,它对孩子的影响是起始性的。孩子的内心在找母亲的欲望是什么?母亲的欲望的答案是什么?比如。母亲说我要去上班,或者我要去商场?我要去哪里了?孩子的主体就会捕捉母亲去哪里要找什么?所以,孩子会建构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妈妈去那个地方一定是去找一个东西。为什么这么想?如果只是去,而不是为了找什么东西,那妈妈为什么还要去呢?我在这啊。我是最重要的存在啊。妈妈也说我是最重要的了。如果她还是去了那个地方,那么,那个地方就一定有妈妈要找的什么?精神分析上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始祖。这个始祖不是具体指什么东西,你也可以理解为X,X1,X2,X3??????任意数的X,是一个场位,具体是什么,因人而异。这个时候在妈妈在场的时候的二元关系,就出现了缝隙,这个缝隙就是三元关系的开端。婴儿、妈妈、始祖。那始祖是什么?我们一般会说始祖是父亲,或者说父亲有始祖。这是常态描述,是从弗洛伊德那里开始的。到拉康这里,会认为,始祖是妈妈的欲望,这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欲望,而是远处欲望,是欲望的中心的意思。它也可以是任何东西,爸爸、自己的爸爸、自己的妈妈,也可以是自己,还可以是被爱、钱、知识、成就、面子、道德等等现实中的表象,这个是否成为始祖的表征是取决于妈妈与孩子互动的方式以及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建构的。这里为什么不提爱呢,也就是爱别人呢?始祖是欲望,但不是欲望的客体,也就是欲望的对象。所以爱是成不了是始祖的。被爱可以,就是自己是爱的对象。每个人都极致的渴望被爱,没见谁可以极致的爱别人。如果有人说热恋的人是极致的爱别人,我后面再提,这个爱是什么。这里没有否认现实爱的美好的意思,只是学术讨论。勿喷。当孩子成了母亲的始祖时,也就是孩子成了妈妈始祖的对象,妈妈会把所有的经历投注到孩子身上。我们可以把这个现象称之为爱孩子。爱孩子不是问题,问题是为什么是我?孩子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回到开始,孩子建构一个意义,妈妈出去是为了找一个东西。找什么东西的东西不是我这里说的意义,“找”这个动作,为了某个X去找这个是意义。如果妈妈不是为了意义出去,那孩子就会感觉到,完全的崩溃,不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去呢?我怎么了?我是个不祥之物吗?我有错吗?妈妈是不是讨厌我啊?比如,某个妈妈抑郁了,莫名其妙的把孩子忘了,自己溜达去了。还有人说过这样的经历。一次妈妈接她放学回家,路上遇到一个熟人,妈妈和这个熟人聊天,很嗨皮。她很无聊,就到一旁去玩了。过了很长时间,一抬头,妈妈不在了。她自述:习惯了。就自己走着回家。快到家的时候,看见爸爸一边跑一边喊自己的名字。她还很纳闷,怎么了这是,家里出什么事了?回到家才知道,妈妈把自己忘了,和那个熟人聊完天,就自行回家了,完全不记得她了。回家做饭,还在回味与熟人的对话,直到爸爸回家,问孩子呢?妈妈这才想起来,一屁股坐地上,嚎啕大哭。而她回忆中,一直觉得是自己犯了错误,不应该到一边去玩,弄得父母冲突,包括后来父母离异,她也一致觉得是自己没做好。她就应该老老实实的等在边上,妈妈走开了,她跟着走就是了。即便当时的她,只有7岁。妈妈的欲望在哪?不知道,至少能看到不在孩子身上。而孩子这个“玩”的欲望,这个是她主体的欲望,也便在这样一场事故中,被命名为错误,需要压制与禁忌。还好,她爸爸的欲望在她身上。那个急迫,那个恐惧,那个焦虑。如果你的始祖欲望的对象是某个人,那么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让你非常敏感的,这个我们在很多母子关系模式中可以清楚的感觉到。还发现,有很多父母的始祖是考试,孩子考试,他比孩子还紧张。再说孩子需要回答的为什么是我这个问题。成人说,你是我的孩子啊,当然你是最重要的啊。这个对孩子来说,根本不足以打消他的疑虑。为什么?如果“我”这一整个我就是你的欲望,你应该一直在啊,一直是对我好的啊,为什么你还会发脾气呢?为什么有的时候你见到我不开心呢?(现实或许只是妈妈累了)不对,一定不是这个“我”,而是我的某个东西。后面,就可以简单描述了,比如听话、成绩好,乖巧,爱干净,懂事等等,孩子会慢慢发现,他的某个表现会更符合妈妈的意愿。如果他确定了,这个东西就会被他认定为始祖。早期精神分析把它定位在阳具上,延伸出阉割焦虑和阴茎羡嫉。这个真的不全对。孩子建构的意义的过程,就是细腻建设的过程。孩子探究妈妈为什么爱我的过程,就是自己人格分裂,细化,分化的过程。这个分化过程是成熟的必经阶段。没有人格的细化,哪来的人格的强大与灵活。分裂不是问题,不能走完分裂,待分没分才是出现症状的缝隙。所以,拉康认为,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二元关系,母子的关系就是三元的关系。婴儿、母亲、始祖。只是孩子还没有清晰的意识到妈妈有始祖的存在。化约为二元的关系,这是婴儿的原始否认机制运作的结果。否定掉一个,当然就剩下两个。三个小伙伴在一起。两个人和亲,另一个被忽略,你觉得那个被忽略的会什么感觉?压抑对吧,始祖很压抑,记得始祖是什么吗?欲望的中心,这个东西被压住了,一个人要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要么,要到的东西转瞬之间就感觉不是自己要的了。这个始祖的存在,就为父亲的登场留下了可能。前面提到那种热恋中的对对方的爱,我尝试做些浅显的解读。在拉康精神分析的体系中,有个词汇叫做癔症,也说是癔症结构。记住是结构的意思,不是什么症状。勿要与症状学理论混淆。我建议应该换一个词汇,哪怕叫阿尔法都行。还有一个结构叫强迫,也就是强迫结构。癔症很有意思,它也代指女性性,不是性别的意思,而是性格中的某个特征,因为在女性身上多见,或者说比较显性,称之为女性性。强迫多见于男性,但很难说强迫是男性性,里面东西挺复杂。癔症是一个独特的享乐,这个独特的享乐是指,它可以抛弃自己的享乐,而作为一个享乐的对象而享乐,极简的描述就是被爱是幸福的,这个不是问题。写这些东西时小心翼翼的,我不是说被爱不是幸福的,而是你是否可以让自己始终处于被爱的位子。癔症的特点可以说是独乐乐,就我一人,就我可以。比如我们熟知的精神分析精典案例安娜欧,你看她对父亲的爱,还有杜拉对父亲的爱,都是如此。下一篇文章尝试解读杜拉某些片段。的时候咬牙切齿。爱之越深,恨之越切。强迫呢,是同乐乐。其实正式点的说法应该是共享享乐。可以参照温尼科特的关于父亲对家庭的抱持去理解。我曾说过,在精神的世界里,男人和女人是两个物种。这个差异大于男性性别与女性性别之间的差异。女人是个体属性,一个女性就可以说是一个女人,一个女人一个样。所以拉康说“女人不存在”,指的也是女人这个东西在符号世界是无法用一个符号指代的,再漂亮的女人也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举个例子就好像,你看到一个文件包,写着女人的符号标准,打开一看,啥也没有,没有标准就是标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女人成为自己后,你自己是什么样子,什么样子就是女人。最好不要模仿别人,最后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男人呢,男人不是天然的在的,你得成为男人。男人本就是符号的产物,他和男性没有必然关系,所以很多女性都可以活成男人的样子。男人的标准很单一,勇敢、承担、果断、坚毅等等,标准简单,你不用想,去做到就行了,做到了你就是。但考核也很苛刻,做不到就是不行,没什么后门可走。这也就导致,满大街都是男性的动物,但男人还是稀缺的。我之前曾写过文章,专门说,男孩必须接受教育和社会化,没有这个教育的过程,这个男孩活成个牲畜就不错了,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概率很高。男性的不安分是天性,想想动物世界的雄性动物就行了。到底是男人更难还是女人更难,孰优孰劣,没什么可比性。如果物种在自己应属的位子即优,离开自己的位子即劣,知道自己的位子比知道自己要去哪更基本。写到这里,谢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在看”,以资鼓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zd/1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