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水平癔症性人格特点

基本个性

在边缘水平的癔症性(表演性)患者就像DSM或ICD描述的边缘性人格障碍:

一种普遍形式的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性,以及开始于成年早期并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的显著的冲动性;

发狂似地努力回避真实的或想象的遗弃,身份认同失调;强烈的愤怒或控制愤怒困难。处于危机时有自我伤害或企图自杀的举动。

精神病性水平:短暂的,应激相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解离症状。

癔症的驱力、情感和性情

更多情绪的不稳定性和冲动性。除了俄狄浦斯冲突,我们常常还发现强烈的口欲冲突和冲动,害怕遗弃,失调的情感调节功能,成瘾倾向,自我毁灭的见诸行动。

发展和冲突

边缘性癔症性(表演性)患者成长于更为创伤性,带有违反界限、家庭暴力、躯体、性和情绪虐待和/或忽视的混乱的家庭中。

认知风格、自我防御

在情感容忍度和情感调节力方面有缺陷,在心智化和反映功能方面有缺陷,原始防御机制像分裂和投射性认同、冲动性见诸行动、躯体化等。

但是现实检验(区分幻想和现实的能力)是保持的;只有在精神病性发作期它可能会暂时消失。

依恋风格

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矛盾型甚或是创伤性紊乱型依恋—如果依恋的客体同时也是害怕的客体)

关系模式

更为普遍的紊乱的人际关系,其特征是分裂(全好/全坏)、投射性认同、把他人用作部分客体(不是把他们当作完整客体来看待,即拥有他们自己的权利的人)。

不稳定的自体和客体关系,伴有不稳定的和扭曲的自体和客体身份认同。

癔症性自体

自相矛盾的,整合不良的自体表象,身份认同弥散。

严重受过创伤的表演性患者会显现出解离性身份障碍(DID,也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PD)的症状:在不同的“改变的”化身之间切换,侵入性恍惚样状态等。

移情和反移情

投射性-內摄性(过渡性)类型的人际关系,部分客体移情和反移情模式,常常有迅速的情绪摇摆(全好/全坏等)。

治疗中的要点

心理动力学治疗要聚焦在清晰的界限和结构上,控制自我毁灭性行为,聚焦在此时此地情境的治疗关系上。

潜在的危险在第一次访谈中就可以被预言:‘我们可以看到至今为止在你的生命中当你的焦虑变得太高的时候,你就会遁入到令人兴奋的风流韵事之中(或者生病了、或者变得暴怒并离开—诸如此类的模式)。那些事情很可能也会发生在这里。你认为你可以在很长的时间里继续做我们的工作吗?’

(翻译:郭文滔)

备注:本文依据NancyMcWilliams的《精神分析诊断》和《精神动力性诊断手册》(PDM),由HermannSchultz老师为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工作坊(-16)编制。

欢迎







































如何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质
槐林中学在2016年合肥市中学生健身健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zl/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