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ldquo废话rdquo,

许多来访者都曾在咨询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回顾刚结束的那节咨询,自己好像讲了很多“废话”。“哎呀,我也不知道该讲什么,好像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也没说,又浪费了一个小时。”“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本来就是回答咨询师的一个问题,扯着扯着就扯远了。”“本来已经提前想好了要讲什么,结果一到咨询室就像完全忘记了一样,然后开始讲别的东西。”如果再仔细去探究所谓的“废话”,也许会发现,一些话语之所以会被感知为是“废话”,可能是因为你感觉它们听上去似乎有这样一些特点:随机出现、主题不明、缺乏上下文……或者,换句话说,你担心它们对咨询“没啥用”、没有价值。对于你在咨询室中所说的“废话”,咨询师会怎么看呢?精神分析是从“废话”中长出来的?关于这个主题,我想先扯点“废话”。对精神分析略有了解的人或许都听说过著名病人安娜·O。她是一位癔症病人。在治疗她时,约瑟夫·布洛伊尔医生首创了“谈话治疗”。但也有文献认为,是安娜·O发明了“谈话治疗”——在治疗中,她自发地开始自由言说,要求医生好好听听她所讲的。在谈话治疗还未出现的那个那个时代,她的讲述最初在医生听来,会不会也是漫无边际、意味不明,也可以被视为某种“废话”呢?但布洛伊尔却从中发现了关联和线索。一旦把她的症状发生时的情形与引发症状的事件关联上,症状就缓解、消失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认为,治疗起效的机制在于,在这个过程中,病人重新体验到了长久以来被压抑至潜意识中的创伤事件和情感过程。似乎断裂之处被接续,生命重新得以流动。这一案例最初发表在布洛伊尔与弗洛伊德合著的《癔症研究》一书中。“谈话疗法”的逻辑奠定了精神分析乃至整个心理治疗的基础。而案例中所采用的工作方法也成为后来精神分析基本工作方法——“自由联想”的雏形。弗洛伊德式的自由联想,即邀请来访不受约束、不假思索地说出脑海中浮现出的任何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师所做的是倾听来访者话语中的潜意识,并且通过工作,使潜意识意识化。在精神分析的观点看来,有时并非是我们拥有语言,而是语言拥有我们。在人类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都主张心智只存在于意识中,但越来越多地被承认的是,人类大部分的心智过程在潜意识中发生。而语言是潜意识心智的镜子。拉康更是说出了“无意识结构有如语言”(Linconscienteststructrue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zl/1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