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群体癔症心理上的瘟疫

导读:众所周知,很多疾病都具有传染性。可那一般都是身体方便的疾病,但其实,心理方面的疾病也会传染。群体癔症就是其中代表,号称心理瘟疫。

  几年前,在甘肃省陇西县的一所小学里,学生们接连出现了“农药中毒”的现象,医院后却没有在学生的体内检测到任何有毒物质。后来,这些学生被诊断为“群体癔症”。在解释群体癔症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癔症吧。

  癔症是怎么回事?

  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精神症状,但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病理基础。

  癔症是怎么引起的?

  (1)精神刺激:使患者感到委屈、气愤、精神紧张、恐惧等精神刺激或重大生活事件,往往是本症发病的直接原因或成为第一次发病的因素。有部分患者在以后的发作中可无明显的诱发因素,而是通过触景生情或联想,或自我暗示而发病。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摧残,则是后来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重要原因之一,但躯体化障碍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多不明显。

  (2)心理素质: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癔症及引发何种癔症与患者心理素质有关,一般来说,具有癔病性格的人遇有精神刺激,易发生癔病。

  所谓癔病性格系指:

  ①情感丰富:情感鲜明强烈,但不稳定,容易感情用事。

  ②暗示性强:主要是指在一定环境气氛和情感基础上容易接受外界影响,以及容易对自身的某种感觉或某种观念无条件的接受(自我暗示)。

  ③自我中心:即处处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目,富于表演性、戏剧性或者说是夸张,目的是为了博得人们对自己的重视与同情。

  ④富于幻想:在情感基础上想象丰富、生动、活泼,甚至难以区别现实与幻想。

  (3)遗传因素:对于本症遗传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总的来说,男性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2.4%,女性患者则为6.4%,高于一般居民的患病率。说明癔症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而对双生子的研究不能支持本病的遗传假说。

  (4)其它易感因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以及完全依赖丈夫供养的妇女,或是青春期、更年期的妇女,易患癔症。

  癔症有什么表现?那些症状?

  (一)本病多见于女性,有明显的癔症性格特征,发病多与心因有关,既往有类似发病史。

  (二)临床表现多样化。按症状的性质和形式分为两型:

  (1)分离型:

  ①以精神症状为主,有情感暴发,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打滚、喊叫等。情绪转变迅速,常伴有戏剧样表情动作。

  ②意识范围缩小,朦胧状态,精神活动局限于引起发病的不愉快体验上,感知迟钝,定向不完整,持续时间短,事后大多不能回忆。

  ③昏睡状态,患者终日闭目卧床不动,呼之不醒,双眼紧闭,检查时可见眼球回避,瞳孔不缩小。其它可表现为遗忘症、交替人格、Ganser综合征、童样痴呆等精神症状。

  (2)转换型:

  主要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可发现运动、感觉、反射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但详细检查却未发现相应器质基础,也不符合神经解剖的生理特点。常见表现有痉挛发作、肢体震颤、瘫痪、起立不能和步行不能、不言症和失音症、感觉过敏、感觉减弱或消失,癔病球及特殊感管障碍,如癔症性耳聋、失明和癔病性呕吐、呃逆,过度换气等植物神经机能障碍。

  群体癔症

  几年前,在甘肃省陇西县的一所小学里,学生们接连出现了“农药中毒”的现象,医院后却没有在学生的体内检测到任何有毒物质。后来,这些学生被诊断为“群体癔症”。原来,癔症这种心理疾病也可以像病毒一样传播,这有科学依据吗?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被传染呢?

  今年2月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发表了一个研究结果,发现在青少年的社会圈子里,失眠和吸毒都是可以传染的。当一个青少年开始彻夜难眠的时候,他周围小圈子里的人也会逐渐产生失眠症状。这个研究者考察了由名中学生组成的人际网络,他们把这几千名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画成一张大的人际网络图,发现这个网络图是由一个个小圈子组成的。研究者发现,失眠在这张大的人际网络图中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有扎堆的倾向。如果一个小圈子里有一些失眠的孩子,那么这个小圈子里失眠的孩子会越来越多,而且越是在这个小圈子的中央,也就是跟失眠者的联系越紧密,失眠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仅是失眠,毒品的使用也会传染。失眠和毒品的传染性甚至能间接传播,也就是影响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这个现象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富士康会连接出现自杀现象,在心理学中,这种被称为“群体癔症”,特别容易在青少年中互相传播。日本青少年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跟日本民族崇尚剖腹自杀以及自杀网站的盛行有关。

  然而,正如瘟疫会避开那些体质强壮的人一样,这种心理上的暗示也很难影响意志坚定的人。比如催眠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暗示,而容易被催眠的人往往在人格上有更高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和独立性的对立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指的是一个人抵抗心理暗示的程度。“场独立性”较高的人,往往有更强的主见、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他们在暗示面前能迅速地分析情况,打碎幻象,坚守真实。

  这也是群体癔症常常在青少年群体中发作的原因:他们的社会阅历和成熟程度都不足以让他们足够坚定地应对负性的心理暗示,而教育者能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才能够让他们在心理瘟疫中幸存下来。

长按







































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和危害
苏州银行张家港支行最新理财信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zl/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