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新冠rdquo病毒疫情

同济大医院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赵旭东刘中民康传媛孟馥

主要内容

一、各种人群的心理应激反应与社会恐慌

二、直接相关者对于社会管理及诊疗措施的心理-行为反应

三、可能出现的精神科问题

四、临床处理原则

五、危机干预与灾难处理

精神卫生法

第十四条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心理援助的内容。发生突发事件,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医务人员培训教材,p.45)

前言

01

各种人群的心理应激反应与社会恐慌

应激概念

个体针对意识到的重大变化或威胁而产生的心身整体性调适反应。

战斗或逃跑反应

总体适应综合征

三阶段:?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从1月18医院陆家嘴本部院区24小时发热门诊进入“战备状态”以来,感染科主任屈莉红每天近16医院,忙得一刻不停。

警觉期

1.面对警报、险情和命令,警觉期正常的反应是提高警惕、神情专注、动员潜能、蓄势待发。

2.如果反应迟缓、麻木不仁、动员不足、粗心大意、麻痹轻敌,进不了警觉期,就会被敌人轻易击垮,就会犯错误。

3.如果对危险过分在意,过分紧张,也会影响完成任务。焦虑如热锅上的蚂蚁,或震惊之下呆如木鸡,或慌张之下提前走火,都是战斗不了的。

抵抗期

1.进入抵抗期的正常反应是高效、有目的地执行任务,处理险情问题。

2.“高效、有目的”------忙而不乱,灵活选择和处理优先事项,注重效果,大量而又经济地消耗体力与资源。

3.低水平的抵抗------忙乱或乱忙,判断草率或犹豫不决,分不清轻重缓急,思想矛盾,情绪不稳,操作无力且不精确,不能与别人简明扼要地沟通,不知自我保护,无的放矢,浪费弹药。

抵抗期:前因与后果

从原因看:在白热化的抵抗期表现如何,既取决于平时的心身健康状况、一般素质与专业素养、险情严重程度、团队合作、资源装备和上级组织指挥水平等内外因素,也取决于警觉期的准备情况。

从后果看:这个阶段如何用力做功,还影响着第三阶段的衰竭是否一定出现以及如果出现会有多严重。

衰竭期

1.理想的情况——得到充分休养,或顺利完成任务而凯旋,可能不会进入真正的衰竭期;积极的动机与情感可以预防衰竭、加速恢复的过程。

2.不利的情况——任务艰巨,胜利遥遥无期,甚至没有完成好任务,屡经挫折,负性的动机与情感,可能会使我们过早、过强、过长地受到衰竭状态的折磨。

3.衰竭轻者意味着虚弱、疲惫、淡漠、抑郁等心身不适,重者可以是严重而持久的躯体和精神的障碍。

调节适当的应激水平

不幸的是,我们现在打的是一场恶战,而且很可能是一场持久战。如何防止衰竭,保持身体对于病毒的免疫力,保持心理功能的高效和平衡,是我们各个高应激部门人员精神卫生保健的重点任务。

应激的两重性

1.我们不用悲观,更没有理由绝望。

2.如果有备而战,勇气和信心充足,胆大心细,既弘扬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又讲究科学理性,我们就能减少无谓的损耗和牺牲。

3.如果我们把处理危机当成升华精神,磨砺意志,锻炼体魄,提高能力,增加体验,加速成长,承担责任,成就业绩的重大机遇,那么我们不仅会有超常的功能水平发挥,还会获得在舒适生活中不可能有的人生洗礼和感悟。那样的话,衰竭会离我们远去,崇高强健的人格会巍然挺立。

应激反应的表现

情绪:对于事物的态度的体验。爱恨、好坏、美丑、强弱、积极消极……。

认知: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过程。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想象。

意志行为:为实现目的,按计划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躯体(内分泌、运动系统、内脏)

情绪及认知症状

焦虑,紧张,烦躁易怒,沮丧,淡漠,缺乏自信,悲伤,恐惧;犹豫不决,记忆力下降,注意不易集中和持久,与别人交流时表达和理解困难;

躯体症状

食欲差,恶心,腹部不适,腹泻,尿频,出汗,肌肉紧张及发抖,双腿乏力,头痛,胸痛,胸闷,手足无措,坐立不安;睡眠差(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且多恶梦。)

如果有过前述症状,请不要觉得难为情,也不要害怕。

对危险无动于衷可能比危险更危险。

当然,有些人反应过度——恐慌比病毒还跑得更快、毒力更大。

应激程度的判断

1,轻度应激反应不影响人的日常生活。

2,中度应激反应可持续数小时,并影响人的躯体、情感和认知功能。离开险情现场一周内症状会消失。可观察到的症状有:生家人的气、在家易激惹、情绪紧张及缺乏工作动力。

3,重度应激反应常影响工作和个人职责的完成。这些反应会持续4-6周。可观察到的症状有:长期睡眠困难、自我封闭、烟酒量增加及注意力障碍。

TIPS:自助与求助

1.轻度反应及部分中度反应可以通过休息、离开现场、充分知情而自动恢复。

2.对重度及有些难于代偿纠正的中度反应应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休息及治疗、康复措施,包括寻求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学家的专科帮助。

3.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界的同事正在全国各地采用热线、网站、现场咨询服务、写公开信及媒体讲座、采访等形式,热诚为大家服务。

Tips:怎样减少应激的副作用?

1.尽量抽空进行体育锻炼,以消耗掉体内因为应激而动员起来的化学物质。

2.均衡饮食,少吃糖,每餐都要吃水果和蔬菜。

3.争取保持原来睡眠习惯,避免熬夜,包括看电视。

4.有空时与家属、同事和朋友打电话、交谈、写信或电子邮件。

5.多从权威可靠的媒体理解信息,心中有数就不会人云亦云、六神无主。

6.有空时多从正面强化一下自己助人行为的积极意义。最好不要把当前任务当作很勉强的苦差。

恐慌的社会心理基础

直接受危害人群:患者、医务人员、亲属

危机处理部门工作人员:所有参与处理危机的机构、人员

社会大众:政府公信力、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心理承受力、科学理性、信息条件、物质条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引起的恐慌

心理暗示性普遍升高,主动打听消息,容易受传闻影响,随大潮,丧失批判能力。谣言的温床。

恐惧、焦虑、愤怒、迷茫、忙乱。。。。。。

回避近距离接触,担忧手被污染,过度洗手;

对污名化敏感,逃离疫区的冲动、行为;攻击性言语、行为;

抢购、滥用“预防性药物”,以致产生副作用;

疑病,怀疑甚至坚信自己害上“肺炎”;

大量抽烟、喝酒,大量浏览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zd/11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