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医概论超出医学范围的邪病
有一个案例,以前也讲过,一个浙江小女孩,九岁,常常忽然就“扑通”摔倒在地上,父母在半年里花了几万块钱带她去到处检查,诊断好几种,有说癫痫的、癔症的,但查不到原因,也治不了。
我把脉、看舌苔、问完病史后,就再问父母,小孩子有没有看过恐怖片或者其它特别的情况?她父母说,发病前就是跟另外两个小女孩一起看恐怖片,那两个小女孩没事,这个小孩就开始白天看到鬼,晚上不能睡觉,常常突然就摔倒在地上,几个月下来又黑又瘦。
现代医学的治疗,一般就会给她用各种精神心理类的药物。其实现在成年人被诊断为抑郁症和精神病的,它们有一部分是心理病,有的是精神病,这些属于医学范畴;有的其实是鬼魅精气致病,是不同层次的原因。
另外又问到孩子家里有什么特殊的情况,他们家喜欢收集古董,这也是一个因素。不少古董都是坟墓里的陪葬品,阴气会重一些,古董会带有过去的信息。
我原来有个朋友也是收古董的,曾经送给我一支玉簪,我拿回去当晚发生了一些特别的现象,第二天就把它送回去了。这些有不少是古人至爱,每天把玩摩挲,精神气血都贯注其中,自然会有过去的“味道”和“气息”。
举这些例子,不是说所有古董都有问题,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中药的原理,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成分、化学作用,要留意和体会“神气”层面的力量。
一切有形的物质,也都同时是有气息的,前两天说的百衲衣,也是这个原理。过去农村身体不好的小孩子,要找一个身体好的,良善之家的人做干爹,其实就是接通无形层面,借点正面的“神气”,这个道理很简单。
这有什么迷信的呢?不然,大家祝生日快乐,健康长寿,这些不就都成了迷信?这些其实是无形的能量与信息,已经贯穿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思想中了,不光是东方,西方也一样。西方的和疗医学(注一)、花精疗法、都是同样的原理。尤其是和疗医学,是把治疗物质多次稀释和震荡,最后口服的溶剂中甚至检测不到该物质的有效成分。
我就跟孩子的父母老实说,这个小女孩的情况已经不是医疗范围能处理的,我可以给你开一些药,调理她的脾胃,保护正气,也加了一点点朱砂拌茯苓(朱茯苓)。然后我接着问,你们家有宗教信仰吗?他说我们信佛。我说那就试试去找寺庙的出家人,请他们做法事消除违缘。
他们正准备离开的时候,那个小女孩又发作了,完全没有任何征兆,“砰”一下,像块木板倒在地上开始抽。
大概一个月之后,他们回来了,当时小女孩的情况已经好转很多,他们已经做过法事。我也很清楚,这个好转不是中药的作用,朱砂虽然有作用于精神-信息层面的力量,但是对这个孩子来说,力量还不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寺院的法事,直接作用在这个层面。
西方也有这样的情况,我会建议他们去找神父。在西方也有这个传统,有的神父是在教堂布道,服务于大众和社会生活的,还有的在修道院修炼,有些神父有这方面的能力,俗话就是“降妖伏魔”的能力。前提是“必清必静”,这是《黄帝内经》的说法。
注一:作为一种有效的个体化诊疗体系,西方和疗医学(顺势疗法)也是从精神信息和能量层面入手,来调整人体的“无形层面”,进而改善和治疗肉体“有形层面”的病患。
如同传统中医学以调整“神”与“气”为中心。
也就是说,我们使用的某种药物,除了物质化的成分作用于肉体组织,更有能量和信息层面的力量,影响生命体的能量和精神(信息)系统。
这也是和疗药物的制备过程中比较有趣的部分,为了尽量减少药物在物质层面的作用,发挥该药物在能量和信息层面的力量,和疗药物的制备的基本程序是,用水反复的稀释和强烈的震荡。
常见的稀释次数,为6倍、12倍、30倍和倍。最后得到的药剂甚至不含有原始物质的一个分子,却获得了该药物的信息与能量,或者说某种“势能”,稀释的倍数越大,可以发挥治疗作用的势能就越大,药剂的稀释次数越少(称为低势能),功效越小,作用持续时间越短。
学习一切学科的共通规律现代教育体制下的青年中医,如何学习“真正的传统中医学”?如何在临床中有效的积累经验和感受?如何有内在逻辑地表述这些经验、感受和认知?
现代教育学和认知学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都遵循着同样规律,其背后是个体心智发展的扩展与深入。
学习中医也不例外。这个过程,首先是建立根植于这门学科完整的认识论。中医的学习在这个阶段,是学习对生命与健康、疾病与身心的认知。这个部分来自经典的阅读自学,以及通晓这门学科的具格老师的言传身教。
第二,逐渐形成符合该学科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学习利用其特有的表述语系与特有名词、概念来建构认知和思维模式。这个环节来自放下已知、谦虚好学的心态,与新概念、新体系的反复记忆、体会、思考,与其他学科的融会互通。
第三,在建立该学科特有的认知思维模式、熟悉它的表述方式和语系后,通过实践与训练,把该学科的认知逻辑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物,这是一个知识经由实践而内化的过程。
这个环节,来自于大量的实践。中医,作为一个与生命、能量、信息打交道的学科,不仅需要学习现代医学关于物质化身体的知识(解剖、生理、病例、细菌、微生物、寄生虫……),真正重要的是对“神与气”这个精微部分的感受与体验。
只有通过必要的训练(静坐、站桩、太极……)提升觉受力,加上按摩、艾灸、刮痧、针刺、采药、传统炮制、尝药,才可能完成这个从第一环节到第三环节的完整内化过程,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具格的中医医生或者中医老师。
因为这样的医生,他很清楚经典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具体的每一个病人身上、能量层面的气血变化上、精神层面的互感领域、乃至当下自己的身心意部分,正在同时发生什么。
他不会忐忑这个“邪气”到底是寄生虫、还是细菌病毒,也不会寻思这个“正气”到底是免疫系统还是血液成分,更不会自惭形秽的怀疑,为什么不用“细菌感染、免疫紊乱、微循环障碍”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代语言来表示病变原理与进程,而用“湿热、神气逆乱、淤血阻络”。
当一个中医医师或者老师还在做如是思维、如是教学,乃至如是临床实践时,他可能还没有真正认识中医,没有建立起这个学科完整的认知-表述-实践体系。
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是关于不同生命层面的两套知识,关于物质化肉体,与能量-信息化的无形身体的描述,自然有其特有的角度、认知与概念、语系。
学科、知识、传统在千百年中不断发展完善,为每一代人实践、验证,由每一代优秀的个体、智慧的心灵传承流转。我们能否意识到个人生命的短促、心智的局限。常常有一些人,慷慨激昂地宣称“全盘否定中医”或者“西医无知、不如中医”,他们就像不成熟的孩子,没有意识自己的局限,对世界、对于自己所知所言的受限。
在人类的认知与思想领域,发生冲突的永远是局限而偏激的个体。
如果我们多一些“生有涯而学无涯”的谦虚与谨慎,就会减少沿偏激的个体情绪-认知-行为模式的无意识驱动,轻率的做出判断。
主讲人:李辛
地点:北京辛庄师范
文字校对:甘露泉青莲甘草·巴比奕阳
文字整理:定鱼知楽昨夜西风庞贝之石蝶儿采三影窗外别名鼗黑猫三界蓝色玫瑰
编辑:光明丫
校对:李辛
平源堂整合医学健康中心- 上一篇文章: 中医治疗癌症的用药原则
- 下一篇文章: 干货中医小儿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