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诉故事父亲猝然离世,我患上了癔症
倾诉男主角:谦(化名),30岁,软件工程师
谦是由妻子陪同前来咨询的,他戴了一副大框的眼镜,看上去一脸愁容,似乎完全没有一丝这个年龄段男性该有的活力,连说话都要妻子的帮助。谦的妻子给人的感觉也是知识女性,穿着朴素,说话间让小小的咨询室里弥漫了焦虑与不安。这个家庭到底发生了什么?父亲走了,让我没了人生方向 我几年前来到上海发展,有了稳定的工作,买了自己的房子,去年和相爱多年的女友完婚。不久妻子也怀孕了,马上一家人就会迎来第三代,一切似乎都非常圆满。一路走来,如果没有父亲的引领、教诲、付出和操劳也不会有我现在的生活,所以,我早想好了,等父亲退休,就把父亲接来上海让他也享享福。
然而不幸是那么突然,让我猝不及防。去年年底一个阴冷的雨夜,我在睡梦中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父亲在单位里发生了工伤事故,已不治身亡。我大吃一惊,浑浑噩噩地带着怀有身孕的妻子连夜赶回老家。一路上,我都处于麻木的隔绝状态,身体和灵魂似已完全分离,根本无法接受父亲已经离开我们的事实。明明“十一”长假我们一家人才刚刚团聚,父亲还给几个月后就要出生的孙子起好了名字,那一刻我们都充满了期待,那么的幸福!
料理好后事及一些工伤方面的补偿交涉后,由于悲伤过度,我病了,一个月里就发病两次。具体症状是:在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抽搐嚎叫,满地打滚,大约持续半个小时,事后对所发生的一切完全没有记忆。当时因为是特别时期,似乎还可以解释,可之后,春节、清明节,又多次发病。甚至妻子生产时,我也不能照顾到。母亲虽然来帮忙照顾妻子和我刚出生的儿子,但一家人还是因为我的病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与痛苦中。我感到自己已经疯了,无法照顾孩子,工作也受到了影响,甚至感觉活着已失去了意义。父亲的猝然离开,让我没有了人生的方向,我的病也让我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妻子非常紧张我的病情,在月子里医院就诊,开了抗抑郁的药,可一段时间也没有什么效果,之后医生诊断我患了癔症,建议我来心理咨询治疗。父亲才走一个月,母亲就去相亲 如今一想到父亲,我的心中就充满了内疚、遗憾和对母亲的怨恨。父亲离开时只有57岁,他答应我退休后就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可是,现在我什么都不能为父亲做了……
父母感情不好,从我记事起他们就不停地争吵。小时候,母亲对我经常打骂,总是在家无理取闹;可父亲对我很温和关心,从不打骂,总是问我开不开心啊。一次下雨天,母亲因为父亲没有给她送伞,就大发雷霆,还砸了家里的东西。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母开始闹离婚,一折腾就好几个月。就在他们要去办手续的时候,我拉着父亲说,别人的家里都有爸爸妈妈,我不想让家庭不完整,求爸爸不要离婚。大概父亲听进了我的话,后来再没提离婚的事情,虽然妈妈依旧吵吵闹闹,但这个家还是完整的。
后来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去了外地工作,一周才能回家一趟。妈妈下岗后就专职在家照料我的日常生活,然而我和母亲的交流很少,整天就盼着爸爸早点回家。父亲一直到工伤去世前,都是在外地工作的,我猜,大概也是因为他想避免与母亲争吵。然而,在我的每一个关键阶段,父亲再忙都会赶回家。高考前,是父亲和我一起商量志愿表的,包括选择什么专业、哪所大学。因为父亲的建议和鼓励,最后我也如愿以偿地进了理想的学校。可以说,我的人生是父亲在支撑着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工人,但在我心里是非常有能力的人,只要想到有父亲在,我就感到心里特别踏实。
大学毕业后,我到上海发展,父亲拿出了一生的积蓄为我在上海买房,让我顺利地安了家;后来很幸运地和大学同学相爱结婚,妻子非常善解人意,让我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父母亲也常来上海看我们,我们也会在节假日回家; 第三代也已经孕育。可以说,我们一家三代全新的生活刚刚开始,就戛然而止于父亲突然离世的那一天……
那时妻子正怀孕,我陷于崩溃状态。可母亲只是沉默了几天,就很快恢复了精神。来上海后,经常去找在上海的小姐妹聚会,整天开心得不得了。更让人气愤的是,她竟然在父亲离开才一个月后,就去相亲了!她真是极度自私的人,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现在母亲虽然在帮我们带孩子,但并不能化解我对她的怨恨!我几次发病,她都说是因为我睡眠不好、压力太大,可我觉得不完全是。在我心里,一直想问问母亲:这么好的父亲为什么不好好爱他?当然,我现在工作上的压力确实也很大,孩子太小,自己又生病,真的不知怎么办,也不知能不能治好这个病?[解码]自责的自我暗示,是罪魁祸首 通过咨询评估下来,谦符合癔症的诊断:一是患者起病急骤,发病前有明显的社会应激; 二是症状缺乏相应的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基础; 三是与心理暗示相关; 四是排除了其他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的癔症样症状。所以,本质上说,只要消除谦的心结,他的癔症就会不治而愈。
从谦的述说中,我感受到了他对父亲深厚的情感。在他心目中,父亲是完美的,是他的心灵支柱和力量来源。他对父亲是完全认同的,而他这么好的父亲却不能得到母亲的爱,因此他必须用否定母亲来缓解内心的冲突。
父亲的离开是谦无法承受的生命之痛,他几次谈到了对父亲的愧疚。在他潜意识中,父亲的离开是他的行为导致的。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是他恳求父亲不要和妈妈离婚,父亲是为了他,才保全了一个完整的家。为了避免与妻子争吵,父亲选择了去外地工作,每周回家一次,直到父亲意外离世……
谦和我谈到了“如果”:如果他当时让父母离婚,父亲可能,不,一定会幸福;父亲也不会跑到离家那么远、每周只回来一次的地方工作; 如果父亲不去那里工作,也许他就不会出现意外。所以他觉得,父亲的去世其实应该由他来负责。可是,他要如何来承担他“害”了对他这么好的父亲的结果?因为心里无法接受这个推论,他只能以癔症的方式逃避。所以,他现在的症状表现方式,正是他潜意识的冲突。[支招]接纳现状,让症状“最小化” 因此,我首先从认知层面请谦来思考如下问题:也许当年谦恳求父亲不要离婚,父亲就没有离婚,所以只是父亲作为一个男人、丈夫自己的选择;母亲也没有坚持离婚,所以不离婚是父母共同的选择;父亲在外地工作薪酬很高,可以让家人生活得更好也是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在父母亲的这个婚姻中,如果有痛苦,那么不会只是父亲一个人的;也许父母之间的感情早在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不在了,谦把对父亲的爱强加予母亲,要求母亲爱他的父亲,但这毕竟是父母之间的事;父母有他们的相处方式,试着理解和尊重吧……
接着,我运用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和谦一起探索他病症的意义:一、父亲离世后,他内心的愧疚到底是什么?运用“空椅子技术”和父亲表达并告别;二、对母亲的怨恨是不是为了缓解自己对父亲的内疚?三,躲在病症里是不是为了逃避痛苦,以此来麻痹自己?
然后,让谦对自己的病症重新认识:就算吃药也不是为治疗躯体化的症状,而是为缓解焦虑;认同谦的痛苦,它不是器质性疾病的先兆,切莫将二者混淆;鼓励谦,告诉他担心、沮丧是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癔症一般不会转化为器质性的躯体疾病; 症状并不会因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北京看白癜风
- 上一篇文章: 中德班经典回顾心身医学模式在医学实践
- 下一篇文章: 心理学知乎精选另一个角度讲述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