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劈柴病重庆nbsp重庆病论码

4月23日,雨,忽大忽小。

来自香港某知名“社团”的五名中年男子,以远算不得天籁的铜锣湾港腔,令夜雨中的重庆“热血燃烧”。一则“真正的粉丝还在里面呆着”的调侃,几乎刷爆了我当晚的朋友圈,让我对“友情的岁月”,有些怀疑了。

与其说,是被重新唤醒的青春,让重庆人嗨了一把,倒不如说,是陌生而又熟悉的江湖味儿,激发了重庆人潜伏多年的,某种叫做码头文化的癔症。

生在病中,不知病,且这场病,病得还不轻。

重庆码头老照片

病从何来?

无水,便无码头。

沿长江而去,中国三座码头城市的代表,不得不提。

有趣的是,同一条江,却孕育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码头文化。

在上海,码头是一种历史的腔调。这种独有的城市符号,让上海,在与北京、广州的攀比面前,演变出“我有你无“的文化骄傲。

在武汉,码头是一种年代的情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登高瞭望不作赋,不如回家卖红薯。

到了重庆,码头,成了一种乐观开放、火爆耿直的城市性格,且影响一代又一代。然而,当某种城市性格,几乎成为城市人的共性,那这,就是病态。例如某海的傲娇、某都的小气……当然,还有重庆所谓的热情。

重庆码头老照片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及时交往和现场交易的码头生活,深深影响了以此为生计的码头人。久而久之,你争我夺的江湖出现了,短平快的火锅出现了,所有的一切,都突出一个“急”。几乎不需要酝酿,重庆人的急性子,也是说来就来。

“你抢了我的尊严,我斗要拿回来。”

“你打了我的远征军,你就等倒我把你弄残废!”

电影《火锅英雄》剧照

重庆人,喜欢“江湖”这个词儿。所谓的江湖菜,也不过就是比粤菜、鲁菜,多了些麻辣的味道。但只有辣到你光起膀子,辣到你边吃边骂,这才是从码头沿袭下来,那个熟悉的江湖味道。

电影《煎饼侠》剧照

所以,也不难理解,香港电影里的古惑江湖,为什么会时隔二十年,在八竿子打不着的重庆,引起一片共鸣。难道所有重庆人,曾经都是唱着《友情岁月》的古惑仔?当然不是。但我相信,在香港,大部分情节都是电影的夸张化;但在重庆,这样的情节和人物设定,更能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照的影子。

电影《黑白森林》剧照

停个车,我看你不顺眼,然后,两方开始虚张声势,然后,开始拔刀相向。一样的情节,不过是场子,从铜锣湾,搬到了大渡口。

我们崇尚乐观,但“得过且过,安逸求存”,最多只能看做是对生活的妥协。

我们自诩开放,但绝不应该是对外来文化的来者不拒。

我们标榜火爆的脾气,但是不是应该让这座已经火爆了几百上千年的城市,适当的冷静下来呢?

当然,病了也就病了,不死就好。

摄影|王舸

文|苍老师(不是你们想的那个)

(未注明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字内容为源重庆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长按图片识别







































白癜风早期是什么症状
白癜风早期症状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dan.com/yzzl/947.html